近日,漯河市郾城区在新店镇开展农田排涝沟渠整治。本报记者 郭嘉琪 摄
本报讯(记者 郭嘉琪)11月13日,漯河市郾城区新店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观摩活动。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等部门和各省辖市的有关负责人,通过实地观摩和聆听郾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占宾的介绍,深入了解郾城区在农村沟渠连通整治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记者看到,沟渠纵横交错、护坡坚固。观摩人员时而俯身察看,时而热烈讨论,时而举起相机拍摄这里的每一个亮点。
近年来,郾城区认真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牢固树立“防灾减损就是增产增粮”理念,深入落实“四水同治”战略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针对水利设施建设与农田设施建设“两张皮”问题,倾力做好水系连通和沟渠连通工作,着力编好一个规划,建立一套机制,破解“钱从哪里来、设施怎么管”两大难题,坚持政府引导、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干群参与,快速打响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沟渠整治大会战,已整治“三沟四渠”近500公里,连通干渠、支渠80%以上,实现“灌溉、补源、排涝”能力一体提升。
全面摸底,精心绘制“水利蓝图”。郾城区压实“四级”“五长”责任,扎实开展“上天入地”的全面勘测行动。工作人员运用“实地+无人机+GIS”技术,逐村、逐流域进行地毯式排查,全面摸清了沟渠“家底”。在翔实数据的支撑下,他们广泛征求公众意见,邀请专家把脉问诊,聚焦“水入沟、沟入渠、渠入河”的目标,精准绘制出村、镇、区三级排涝网络图。
创新机制,加快建设。为确保水利建设高效推进,郾城区创新工作机制,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指挥部,下设工作专班,明确“属地+部门”职责分工,条块协同作战,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在工程建设中,实行“标准+验收”全程闭环管理,制定详细的“三沟四渠”整治参考操作标准,明确各项技术参数,让施工有章可循,加强质量管控,严格组织验收,树立标杆,开展观摩交流活动,营造出“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推动水利建设顺利开展。
多元筹资,凝聚合力。统筹政策资金,优化配置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等,将分散的资金“攥指成拳”,向水利建设重点倾斜。整合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农田水利项目结余资金,优化涉农项目方案,确保沟渠连通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引领作用,盘活闲置资产,将收益用于沟渠整治;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动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出资出力;发动社会捐资,感召返乡创业人员、在外乡贤等回报家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建管并重,构建水利管护长效机制。在水利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郾城区全力构筑常态长效管护机制。为每一条沟渠建立专属档案,逐一编号,一村一册,动态更新,明确管护责任主体。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实行农田网格化管理,设置“一长三员”,负责日常巡查和维护。每逢收获季,迅速开展全域秸秆集中清运行动,将日常保洁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体系,确保沟渠整洁畅通。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成为管护主角,统筹“以电折水”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试点探索农业保险模式,努力实现“大修靠保险、小修靠大户、管养靠水费”的良好局面。
郾城区农村沟渠连通整治工作不仅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还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未来,郾城区将继续在水利建设路上砥砺前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有力的水利支撑。(漯河日报)
责编: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