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书香淮滨·夜读】散文丨难忘姥姥的土月饼
淮滨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14 21:28:14

“难忘姥姥的土月饼” 

作者丨张辽  朗诵 丨 杨杨

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几片黄叶在城市的街道上翩翩飞舞。每当此时,我便知晓,又到了文人墨客悲秋的季节。我不属于文人墨客,自然不会悲秋。恰恰相反,每临秋天,尤其是中秋节将至,我便格外兴奋。

我会用自家的小烤箱,学着烤制月饼。瞧着烤箱里那一个个小巧的月饼,闻着糖、油混合散发出来的迷人烤香味,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了阔别二十几年的故乡中秋。

小时候,每年的中秋,我几乎都是在姥姥家度过的。那个时候,中秋佳节想要吃到月饼并非易事,不过姥姥亲手制作的“土月饼”,那滋味可比真正买来的月饼还要美妙得多。

姥姥会提前把糯米泡上整整一天,然后捞出来控水、晾干,再仔细地磨成面粉。等到中秋节的晚上,姥姥会和上半盆糯米面粉,接着把面团搓成圆柱,切成三指宽的圆形状。每个里面都会放上一勺红糖当作馅料。为了避免红糖融化后流出饼外,姥姥还会在红糖里掺入少许面粉,如此一来,吃的时候就不至于被液化的糖浆烫到嘴巴了。

土月饼做好之后,接下来至关重要的就是烙制环节。这可是个极为关键的工序,火候把控相当重要。火若是大了,就会导致外面焦糊,里面却还没熟透;火要是小了,不仅耗费时间,月饼的形状也会受到影响。姥姥制作土月饼的得力工具是那口平底锅,就像“红太郎”用来打击“灰太郎”的那种。姥姥把平底锅稳稳地放置在煤炉上,拉开风门,原本暗红的煤炉瞬间变得火红,绿绿的火苗欢快地窜上来。待平底锅受热之后,姥姥把做好的半成品土月饼轻轻放入锅中,只听“嗞”地一声,淡淡的水雾升腾而起。姥姥不停地翻动着土月饼,不单要将单个月饼正反两面翻转,还要把所有的月饼全部移动位置,让它们在平底锅内相互串联,轮流到不同的位置“串门”。大约七八分钟之后,土月饼的两面都变得焦黄,这时便可以出锅了。

姥姥还能将“土月饼”做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她把白白的、圆鼓鼓的土月饼中间凹下去一个小坑,点上一点胭脂红,称之为红心月饼。姥姥说:“这个圆形的红点啊,就像是八月十五刚升起的红月亮。”

我在吃土月饼之前,总会先把它放在案子上来回滚上几次,这样能够促使土月饼尽快散热。等到不烫手了,便轻轻放入嘴里咬上一口,又粘又甜的美味瞬间在口中散开。再瞧瞧那小饼,从月牙形的咬痕处会露出薄薄的一层糖。那糖呈膏状,不会流动,这正是因为掺了点面粉而产生的良好效果。土月饼绵软筋道,就算是没有牙齿的老婆婆也能够享用。我就如同现在人们悠然品茶一般,一点一点地细细品尝着“土月饼”!

如今有了烤箱,制作土月饼变得越来越便捷了。不再需要平底锅,不再依靠煤炉,也不必辛苦地来回翻动。我曾无数次地想,要是能亲自用烤箱制作土月饼给姥姥品尝该多好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土月饼制作好了,姥姥却永远也吃不到了。前年的五一劳动节刚刚过去,八十一岁的姥姥因病与世长辞,我再也无法品尝到姥姥亲手制作的土月饼了。

但是,我始终保持着对土月饼的喜爱,即便现在的超市里各式各样的月饼琳琅满目,可在我心里,那些月饼都远远比不上姥姥做的土月饼美味。姥姥的土月饼,不仅是舌尖上的记忆,更是我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温暖与眷恋。

编辑:陈新宇

审核:吴晓龙

监制:郑烽光 韩浩 吴晓睿

投稿邮箱:273411446@qq.com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随时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