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走进南太行:追寻红色足迹,感悟精神力量
居贤书院
2024-10-26 07:38:00

回龙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上八里镇太行深山区,与山西省陵川县接壤,由17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125人,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山坡面积3万余亩。昔日的回龙村山高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分为崖上和崖下17个自然村,有5个自然村380人居住在深山绝壁之上。由于道路不通,很少能有人下山,村里很穷,“运输靠人背,吃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灯”,不少人家农闲季节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当时,全村人均收入不足600元,崖上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

回龙村(新村)​全貌

1993年,退伍军人张荣锁同志致富不忘众乡亲,毅然放弃自己红红火火的生意,回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1997年他带领群众开山修路,凿壁挖洞,在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他先后献出百万家产,修路架电,历时3年多修成了8公里长的盘山挂壁公路和1000米长的“S”型隧道挂壁公路。

2003年开始,张荣锁带领群众开始了又一场伟大革命:摆脱贫困,让群众富起来。他们成立三个公司,即旅游公司、林果公司、基建公司。其中旅游开发最成功。如今回龙村最大产业是旅游经济,80%农户从事旅游业,包括家庭宾馆,家庭饭店,旅游客运,商品经营等。其次是发展林果业,开始由集体承包、集体种植、集体经营,后来改变为公司加农户,由农户承包经营。经过探索,形成了山下种桃树,山上种核桃,共计种了35万株。以上两项收入,回龙村富了起来,全村260户,9%户年收入50万元左右,90%户年收入10万元左右,1%户为低收入,回龙村基本实现了共同富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241023,我有幸参加滑县统一战线成员传承红色基因专题培训,踏上了前往南太行的红色旅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历史与精神的深度探寻。

走进南太行党史教育馆,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静静地矗立在这片壮丽的土地上。走进馆内,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那些珍贵的文物、详实的资料以及生动的图片,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与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面对面的交流,则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力量。张荣锁书记朴实的面容上刻着岁月的痕迹,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坚定和执着。他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筑路的艰辛历程,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汗水与泪水。

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回龙村的村民们没有退缩。他们用简陋的工具,一点点地敲打着坚硬的岩石;他们用自己的双肩,扛着沉重的建筑材料,一步步地向着目标迈进。张荣锁书记身先士卒,带领着大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难关。

他说,当时有人质疑,有人退缩,但他从未动摇过信念。因为他深知,这条路是村民们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希望。正是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对人民的责任,让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筑路的事业中。

在交流中,我还了解到,道路修通后,回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封闭的小山村,如今迎来了八方游客;曾经贫困的村民,如今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一切,都源于那条“云端筑路”,源于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

“云端筑路”的故事,是南太行人民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的传奇。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悬崖峭壁之间开辟出了一条通天之路。这条路,不仅连接了大山内外,更联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步入挂壁公路,是一次令人惊心动魄的体验。行走在狭窄的通道中,一侧是陡峭的山壁,另一侧则是万丈深渊。望着那一个个在山壁上人工开凿的窗口,心中涌起无限的敬佩。这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象征。

回顾这次南太行之行,我深受触动。“云端筑路”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在困难面前,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无法跨越的障碍;与张荣锁书记的交流,让我懂得了担当和奉献的真正含义。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