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第六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2025国际茶日“茶之道”产业会在北京举办。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原副主任寇建平以我国茶叶质量安全形势与未来任务为主题分析了当前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质量安全形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并系统阐述了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原副主任寇建平
据寇建平介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拥有约330万公顷茶园,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2023年,全国干毛茶产量约35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5%以上。其中,绿茶占比超过60%,特色名优茶如西湖龙井、普洱茶等享誉国内外。
近年来,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茶叶农药残留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这一成果得益于政府不断完善法规标准、加强监管力度,以及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寇建平说,生态茶园建设和有机茶种植面积快速扩大,2023年有机认证茶园已超过40万公顷。
尽管整体形势向好,寇建平认为仍需正视当前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首先,是农药残留风险,部分茶农仍存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药,或不遵守安全间隔期等问题。其次,是重金属污染,部分地区土壤中铅、镉含量较高,老茶园问题尤为突出。在加工储存环节,卫生条件不达标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此外,茶产业还面临五大挑战:一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采茶工老龄化严重;二是生产效率偏低,亩产效益不足;三是品牌化程度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四是新型茶代品的市场挤压;五是基础消费人群减少。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寇建平提出几点解决建议:第一,强化源头治理,全面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重点加强土壤修复工作,对重金属超标茶园实施改良措施;第二,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农药使用全程追溯系统,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提升检测能力,加强对新型农药和重金属的监测,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可追溯;第三,健全标准体系,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欧盟标准,修订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严格有机茶、绿色食品茶认证管理,打击虚假宣传行为;第四,加强科技支撑,研发低残留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标准化加工技术,加快茶园管理机械化和智能化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茶文旅、电商直播等新业态;第五,提升消费认知,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的科学认知,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制定更高标准,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只有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安全,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从'茶叶大国'向'茶叶强国'迈进。”寇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