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冬日创作季#
金鹏山|《难忘马街 我的老邻我的家》【八十六】
第七十六章
瞎话故事富含哲理
俗言俚语也长见识
一般说,每年交大暑节前后进入农闲时节,这时,人们闲着没事儿,喜欢聚到一起讲故事,俗语叫“说瞎话儿”。“瞎话儿”跟故事二字是同义词,并非是假话。晚上纳凉,这里一群儿,那里一群儿,或坐在大街的大门外,或拉领苇席,躺在打麦场里,大家拉开话匣子侃大山,尽管不少语言低俗,甚至不堪上口,但仔细想想,他们讲的“瞎话儿”有不少富含哲理,让我们小孩子家在笑声中增长知识。
有年夏天晚上,我们在耀山家大门外围着几个大人闲坐,不记得谁讲了个耍魔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两个小孩儿在山坡上放牛,其中一个小孩儿爬到树上捉“蚂知了(蝉)”去了,一个小孩儿在下边照看两个牛啃草。这时过来一个人,他环顾四周,看看没有大人,便心生歹念,欲把两头牛骗走。遂上前对这个小孩儿说:“喂!小朋友,咱俩打个赌吧?”小孩儿说:“怎么赌呀?”那人说:“我能从牛嘴里爬进去,再从牛屁眼里爬出来。”小孩一听,笑得东倒西歪站不稳,说:“我不信,我不信,”那人说:“这样吧!我如果做不到了,这身上讨债要回来的一袋子钱全部送给你,我要是做到了,你给我啥?”小孩儿摸摸头说:“我可没钱给你”,那人说:“那样吧,如果我做到了,把你这两头牛送给我一头,怎么样?”小孩儿心想:“你一个大人,咋能从牛嘴进去,再从牛屁眼里爬出来呢?今天这个赌儿呀他算输定了,能赢一大袋钱,到家让爹娘见了,不是啥困难都没有了?”想到这儿,他满口答应道:“好好好,咱一言为定,谁也不准后悔啊!”那人说“一言为定,决不后悔!”接着,他站在牛头前面,双手合并举过头顶,然后对着牛嘴伸了过去。果然,小孩眼睁睁地看着他进到了牛肚里。又停不大时候,他真的又从牛屁眼里露出了并拢的双手,渐渐地全身落地,活脱脱还是这个人,站在他的面前。那人也不客气,上前牵住他的一头牛就走,小孩顿时慌了手脚,急得坐在地上号啕大哭。树上那个小孩往下一看,一个陌生人把牛牵走了,同伴哭得竭斯底里,不知所为何事?慌忙下树询问原因。得知底细后,他追上去拽住那人不让走,问他:“为什么牵走俺的牛?”那人理直气壮地答道:“关你什么事?滚开,”这个小孩说:“我就要管这事,”那人无奈,把打赌的事说了一遍,小孩仍死死拽住缰绳不松手。那人愤怒地说:“看来你是不服哇!不服,我做给你看看,如果是真的话,连你的牛也得给我,”这个小孩说:“好!你爬进牛肚子让我看看,”那人果然像先前一样,又从牛嘴里爬了进去。故事说到这儿,我们几个听的小孩儿都捏了一把汗,急问“哎哟!那咋弄咧,这个小孩的牛又要叫人家牵走了吧!”讲故事的那个大叔说:“您别急,听我说,这个小孩儿呀!他一看,那人果然钻进牛嘴不见了,情急之下,转身拣起一根木棍,双手紧握,照准牛的脊梁骨,“咕咚”一声打了下去,然后突然停住问我们:“恁猜咋着?”我们都说:“把牛打跑了吧,把牛打跑了吧?”他顿了顿桑子说:“嗨!”只听那人“娘啊”一声从牛背上滚到了地下,钱袋也顾不上拿,兔子一样跑了。”说到这儿,我们揪着的心才松了下来,不约而同地问道:“他咋恁精咧?想起用棍子打牛背呀?”原来,这个小孩儿在树上时,看到那个人从牛背上爬了过去,接着就发生了牵牛之事。所以,一棍子下去,现出了原形。“原来是这样呀!”他接着又说:“恁不知道吧?凡是玩把戏的人,他都忌讳有人在高处往下看,一看就露馅儿了,他们有障眼法,在地面的人看不出来,懂吧!”这个故事说明,世上很多事情往往有假象,只有站得高些,才能看清全貌,不被局部假象所迷惑而上当受骗。
还有一次在打麦场躺着数星星,突然旁边有两只狗,屁股对屁股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有个小孩好奇地吼道:“快看呀!快看呀!狗连蛋啦!狗连蛋啦!”平时爱说馊话的吴立叔,本来爱露能,这时吆喝说:“啥叫狗连蛋?那叫走窝子,懂吗?”这时有几个小孩儿俏皮地问他:“那牛叫啥?马叫啥?猪叫啥?鸡叫啥---”?他嘿嘿笑笑说:“小孩家,问这些干啥?”我们都非让他说说不中,他接着说:“好吧,真想听了,我就说说,牛要交配了,叫漫群;驴马要交配了,叫司驹;猪要交配了,叫打圈儿,鸡子叫压蛋儿。”不知谁问:“羊、猫交配叫啥”?他说:“羊叫跑羔儿,猫是叫曲儿,”旁边河岭爷接住打叉:“你这是给孩子们教的啥呀?说点正经的,别把孩子们带坏了。”没想到立叔倒不服起来,反驳道:“这叫比喻,这样说听起来不馊,男女都能用,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也要用这些词儿呢。”他意犹未尽地又说道:“来来来,这也是土学问哪!长大喂牲口了,遇到一些事,你不懂,咋给人家说话呀?对不对?”接着又说:“这牲口该交配时呀!都有表现,就是俗话说的:人浪笑,猫浪叫,狗浪跑折腿,驴浪不咂嘴,猪浪腚拖地,羊浪头朝天,不信了,你们观察观察看,猫一喵喵地叫唤,准是该找公猫啦!那驴一不咂嘴,你就得牵去配种,不懂这些,你就不会喂牲口,还错过牲口生娃儿的机会哩,是不是呀?”说得一群小孩儿哇哇地拍手。这时,三四丈外的妇女场里,不知是哪个当嫂子的吆喝立叔:“绷住你那尿罐嘴吧!你嘴里就没有一句正经话儿。”立叔平时好跟嫂子们打俏,反击道:“你是不是想叫俺哥跟你压蛋儿呀?咹!哈哈哈!”第二天,那个当嫂子的与两个妇女一咕唧,找个理由把立叔四脚朝天按倒在地,其中一个正在哺乳期的嫂子掏出大葫芦奶头,对住他的嘴猛挤。只见立叔把头左右摆动得跟拨郎鼓似地,那奶水把他的脸淋得顺脖子流。我母亲生性腼腆,不随群儿打热闹,只是带着我站在一旁看,她的眼泪都笑出来了,我也跟着傻笑。从此之后,立叔见了嫂子们,远远地就躲开了。
吴立是木匠,心灵手巧,乃是百家所用之人。他生性豁达开朗。不管谁找他帮忙做东西,他都热情答应。我平时喜欢逗我玩,可惜在我们离开马街后,不知哪一年,他身染暴病早逝。
现在想想,他讲的东西其实是农村常见的交流用语,也可以当作文盲时代农村人隐晦而文明的表达方式,无可厚非。前些年在家乡党委工作时,常包片驻村,跟农民打交道,遇到这类情况,还真需要懂些这方面的村言俚语。这些语言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用词达义精准直白,最容易被农民听懂接受。
那时还有一些特殊行业,比如对雄性动物做去势手术、锻磨等,统属小游商。我小时在大街上,常见有人身上披个搭连,肩上扛根打个小弯儿的竹竿棍,弯头的位置系了两缕红缨,慢悠悠地走在大街上,一些人见了要求他止步,他就停下来,这时就有生意了。喊他的人扭头回家抱出一个刚满月不久的猪娃让他“择”(阉割)。只见他伸手接过,把猪娃捺在地上用左脚踩住前半身,左手熟练地按住后腿前边的一个窝窝,右手握一把锋利的尖刀,对准部位“呲楞”一下,划开一个约五公分长的口子,然后用食指和中指并拢起来,伸进去拉出一段叫“子肠”的东西,用刀将其割断,用细绳捆扎断口,然后塞入猪娃体内,再用针把刀口一缝,抓把土往上一捺,左脚抬起,那猪娃就跑了,这是母猪娃的阉割方法;如果是公猪娃,他直接把两个圆蛋蛋用刀剔出来,缝也不缝,捺上一把土就放走了,手法之娴熟,让我惊奇不已。我好奇地问他,为啥要割掉它身上的肉啊!他嘿嘿笑着说:“这叫择猪娃,不择,长大了,它光想着打圈儿,不好好吃食儿,就不上膘、不长肉。”啊!原来如此。他还说:“牛驴骡马羊都得这样做,不过大牲口不叫“择”,牛叫捶,把牛的两个蛋用布包起来,下面垫上木头,用一根粗棍子对准牛蛋的上部反复地捶打,直捶得往外津血,凭感觉把牛的两根大筋捶断即完成了,这个过程正确的表达叫阉割,学名叫去势,实际是把公牛的输精管破坏了,使其彻底丧失排精能力,这样干活更有力气。不管有多少母牲口,只选一个体魄健壮的公牲口配种用。”说罢,他晃着手中的刀逗我们“来,来,来,我把恁几个都择择吧!”还假意伸手拉我们,我们吓得一溜烟跑得远远的。
动物阉割手术,由来已久,它是人类对动物优生学的科学总结,动物通过阉割(去势),可以使担负生育后代职能的,避免近亲繁殖;使担负劳动工具职能和服务人类生活职能的,体魄更健壮,更能为人类提供优质服务。据传说,唐僧取经回来时,路过通天河,经书被一阵怪风吹落水中,他急忙去抓,仅抓到一本经书的封面。仔细观看,上面就是一幅为牲畜阉割去势的图画。如果那本经书能完整带回来,人类本应学会更多的手术技能。
有一次在卢聚的饭店里,一个客人吃了两碗捞面条后,卢聚劝他喝碗面汤,他说啥也不喝。这时卢聚给他讲了个传说故事,他才愉快地把递上来的半碗面汤喝了下去。
故事说,很久以前,大营镇有一对老两口,在路边开了一个专做捞面条的饭店,因为物美价廉,好吃量足,南来北往的客商都愿意赶到他这里落脚吃饭。但他给吃饭人定了一个规矩,不管谁吃了面条之后,必须喝他一碗面汤再走。某一天有个南阳客商,一下子吃了两大碗面条,肚里不免有点儿过饱,说:“这面汤就不喝了,”说罢起身就走了。不知过了几年,这个客商得下胃病,疼起来时双手捂住心口,满地打滚,找了好几家药铺都治不好。眼看气息奄奄,朝不保夕,猛然想起两年前,在大营吃过两碗捞面,没按要求喝面汤,心想是不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啊!于是,他马上派自己的儿子来到大营找这家捞面店。可是,由于战乱,这里的饭店全部迁走或不干了,如今不知去向。儿子给父亲治病心切呀!没有结果无法回去交待,便逢人就问,才打听到老人的女儿在邻村居住。于是,赶紧去找到他的女儿,见面之后说明来意,女主人说:“家父已经过世,临终前给我一包东西,再三交待要好生保管,将来有人来讨要时,给人家救急用,说罢就咽气了。埋殡老人之后,我心想,包的啥宝贝呀!打开看看,原来是面汤晒成的干片。我就想,他说的有人来找,肯定就是指你了。”说罢找出来递到他的手中,他接过来赶忙掏钱,女主人说:“家父有话在先,当年你爹吃面条时已经付过钱了,这个东西不能再收钱,”接着向他交待了服用方法,这个儿子千恩万谢地告辞而去。到家后看见父亲一息尚存,赶紧找来瓦片,用火把面片焙黄捣碎,用滚开水沏上,捂了一会儿,加些红糖让老人家喝了下去,过了半个时辰,奇迹发生了。老人睁开双眼,看上去有了精气神,儿媳赶紧给老人家做了两碗小米粥,老人家竞顺顺当当地吃了下去。接着又如法服用两天,老人的病竟彻底好了,不仅能下床走动,还能指导着儿子干活了。说到这儿,卢聚问那个吃面条人:“你说这面汤你是喝不喝?”那人忙说:“经你这么一说,我无论如何得喝下去。”说罢,伸手接过半碗面汤,喝个精光。卢聚说:“这叫原汤化原食,谁能照这做,谁就不会得胃病。”我在一旁听得入迷,从此记在心里,每次吃干饭或捞面条后,再喝半碗白汤,一直坚持至今,如今快八十岁了,胃口不减壮年,真像广告说的那样,养个好的饮食习惯,“吃饭倍倍儿香”啊!其实,这是有充分科学道理的,决非夸张,是劳动人民长期试验、观察、总结的经验,不可当作虚妄谬说,不以为然。
在与邻亲们日常相处中,从他们的俗言俚语中,确实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无疑是一个增长见识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