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河南总有一本书照亮你#
纸香里的师道
作者:兰台青史
《送东阳马生序》不在初中课本之列,这倒使我想起幼时在旧书摊上初遇这篇文章的情景。泛黄的纸页上,宋濂的字句如老树盘根,将四百年前的师生情谊,穿过时光的烟尘,直送到我的眼前。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开篇的自述,没有半点居高临下的姿态。宋濂将自己的求学艰辛娓娓道来,像一位老者坐在冬日暖阳下,将补丁摞补丁的旧衣翻给年轻人看。那些"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的细节,那些"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困顿,不是炫耀,而是将心比心的劝勉。这种殷殷之情,不是自上而下的训导,而是过来人对后来人的推心置腹。
文章的艺术,首先在于其结构的精妙。从自身经历到马生的现状,从古人的勤学到今人的懈怠,层层递进如溪流汇江。最动人的是那段"今诸生学于太学"的对比——朝廷供给衣食,父母准备冬裘夏葛,却仍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宋濂不直接批评,而是用自己"缊袍敝衣"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往事,在平实的叙述中完成了最有力的鞭策。
文字的温度更令人动容。当写到"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时,字里行间流露的,不是师长对学生的训诫,而是长辈对晚辈的期许。特别是结尾处"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的表白,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担当。这种情怀,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相待的真诚。
而今这篇文章被移出初中教材,或许因其文言艰深,不合时宜。但细想来,文中那份对知识的敬畏,对师道的尊重,不正是当下教育最缺乏的养分吗?宋濂不谈大道理,只是将自己的故事细细道来,却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这种以情动人的教育智慧,恰如他笔下"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的执着身影,穿越时空依然清晰可辨。
我常想,若马生读到这篇赠序时,定会摩挲纸页,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温度。那不是墨迹的温度,而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温暖传递。宋濂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化作文字的火种,不是为了照亮自己,而是为了点燃更多求知的灯盏。
如今我们失去了在课堂上与这篇文章相遇的机会,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旧书里,这份师者的深情依然在等待被发现。每当翻开那泛黄的纸页,仿佛能听见一个声音穿越时空在说:为学之难,我与你同;为学之乐,愿与你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