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关于炎帝神农氏陵地史料记载浅析
中华经典传承网
2025-05-23 20:48:27
【摘要】宋之前对炎帝陵地的记载有一个由区域到具体位置的演进过程,但其基本方向一直没有较大变化,直至明确记载为“康乐乡白鹿源”这个具体的地点,即今天的炎陵县鹿原陂。

宋之后的记载延续这一说法,有关记载也只是关于陵地修葺方面的内容。本文对宋之前的记载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作点分析,同时对马平安教授的新观点作重点介绍,主要目的是想说明,炎帝陵地的记载早已有之,炎陵鹿原陂的炎帝陵就是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圣地,这是历经数千年历史记载证明了的事实。

【关键词】炎帝陵地 长沙之尾  茶乡


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圣地位于湖南省炎陵县的鹿原陂,与坐落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形成“南炎北黄”的圣陵格局,是中华儿女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史料对于炎帝神农氏陵地的记载虽不是十分丰富,但也足以让后人从中了解先祖的陵寝所在,并建庙立祠,拜谒祭奠,成为后世子孙弘扬传承炎帝精神的圣地。

梳理史料可以发现,自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在康乐乡白鹿原“始访得陵,即诏建庙”后,关于炎帝陵地的记载就再无他说了,宋之后的元明清,史料也只有关于炎帝陵庙修葺的记载。

故此,关于炎帝陵地记载的重点是对宋之前的记载做考证和辨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始祖炎帝神农氏陵寝圣地的具体所在。


一、宋及宋之前关于炎帝陵地记载的史料2023年之前,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晋之前的史籍中,尚未发现有关于炎帝陵寝之所在的记载”,但随着研究的深入,2023年出版的由著名专家马平安教授编著的《炎帝文化与中华文明》一书提出了新的观点,该书明确指出,由战国魏国史官编录的《竹书纪年·统笺·前编》里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录,把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记录的时间往前推进了数百年,这也为进一步确定炎帝神农氏崩葬于长沙之尾的鹿原陂提供了最新的史料证明。

由此,我们可以对宋之前关于炎帝神农氏崩葬地或陵寝地的记载做个梳理,以便比较清晰的找到关于炎帝陵地记载的沿革脉络,那就是关于炎帝神农氏崩葬或陵地从有记载以来就在长沙所属之地,只不过关于其详细具体的位置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进一步明晰。

关于炎帝神农氏崩葬或陵寝地的史籍记载主要有十条。1、《竹书统笺》:“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四十年,陟于长沙之茶乡。”(《竹书纪年》,西晋武帝咸宁年间发现于魏襄王墓,为先秦编年体史书,由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录。)


2、《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神农葬茶陵。”(《帝王世纪》晋初皇甫谧撰。记载上起远古帝王,下至汉魏历史,多采取古文尚书和谶纬资料,主要内容为历代王侯史迹。其中记载炎帝神农传说较前为详。)

3、《续汉书·郡国志》:“炎帝神农氏葬长沙,长沙之尾,东至江夏,谓之沙羡。今郡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

4、《补史记·三皇本纪》:“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史记索隐》,唐朝司马贞撰。补写《三皇本纪》一篇,专为炎帝神农氏立传,整合了古史资料。)

5、《宋大诏令集》:“自古帝王,受天眷命……太昊葬宛丘,炎帝葬长沙……凡以上十六帝,各置守陵五户,每岁春秋二时,委所在长吏,各设一祭。”

6、《续资治通鉴长编》:“大中祥符四年……夏四月……己巳,令并州葺晋祠,衡州葺神农庙。”

7、《元丰九域志·附录·新定九域志(古迹)·卷六》:“衡州。……炎帝庙及陵。”

8、《路史注》:“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有唐尝奉祠焉。”(《路史》南宋罗泌撰,罗苹注。书中采录炎帝神农传说与佚文十分丰富。)

9、《舆地纪胜》:“炎帝庙。在茶陵县西南帝陵侧。乾德五年始访得陵,即诏建庙。……淳熙十三年,知州事刘清之请诸朝,乞复守陵户,乃即陵侧复建庙,诏许之。”“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源。”(宋朝王象之编撰,成书于南宋嘉定至宝庆年间(1208-1227)。记述南宋十六路地理,涉及古迹,故事及其他史料。)

10、《续宋编年资治通鉴》:“淳熙十四年……夏六月旱,诏求言,衡州请修炎帝陵,从之。”除史籍中关于炎帝神农氏崩葬或陵寝地的记载外,在民间传说和地方志及族谱中也还存在相关的记载。

一是民间传说。罗泌《路史注》中记录“丁未春,予至焉。寓人云年常有气出之,今数载无矣。所葬代云衣冠。赤眉时,人虑发掘,夷之”,这则传说在清道光17年《炎陵志·陵庙》中也有记载。寓人传说即民间百姓流传的说法。罗泌及其子罗苹郑重其事的将其写入《路史注》中,并特别强调是在自己亲自探访炎帝陵后听长期居住于此的百姓所说,这应当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至少从罗泌自身来说是相信炎帝墓“赤眉时就存在于此”。


二是炎陵欧阳氏家谱中的关于欧阳氏先世鼻祖欧阳林启奉旨钦祭炎帝的记载。“林启公为晋(五代十国时后晋)春官尚书,奉旨钦祭炎帝。赏爱酃之山青水秀,茂林幽雅。回旨,遂由庐陵安德里徙于酃县西康乐乡,濒溪居焉。”此则记录在1994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酃县志》中也有记载。这则记录虽系族谱记载,但修谱是对家族历史的记录,定当严谨认真,其作用可用于正史之补充及佐证。欧阳林启乃炎陵欧阳氏之鼻祖,对其选择由庐陵而至酃县居住的记录当不会出错,正是因为到炎陵祭拜炎帝而爱上酃之山青水秀,茂林幽雅,才回旨迁居。

由此则记录中我们知道,五代十国后晋时期朝廷就有专门派员到陵地祭祀之例,这说明官方对炎帝陵的祭祀早在后晋时期就已开始,也许还在更早时就已有之。

二、关于炎帝陵地记载史料包含的信息 1、对于炎帝神农氏陵地的记载,有一个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逐渐由粗略而具体明确的沿革脉络。这可能与因时间久远,记录粗略而至地点范围愈大有关,也与后人不断探寻真相相连。炎帝陵地,最早的记录是“崩葬长沙”,之后又说“长沙之尾”,又说“衡州”,再到“茶陵”,“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至此炎帝陵寝圣地的具体位置得以确定,之后就再无变化。这也就意谓着,炎帝陵地自先秦以来就在康乐乡白鹿原,只不过由于时代久远,记录不祥而导致出现只说在某个区域(长沙,衡州,茶陵),而未指明具体的位置的情况,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人考证的深入,则位置也就愈发清晰,直至到具体的地点。

2、关于炎帝陵地的最早记载是战国时期魏国史书的记录,这也就意谓着,炎帝陵墓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

3、关于炎帝陵地地理位置最具体的记录是宋代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这则记录祥细具体的标明了炎帝墓之所在。《舆地纪胜》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总志,王象之编纂,成书于南宋嘉定、宝庆间,200卷。后人以其祥瞻分明,体例瑾严,考证极其核洽,誉为南宋全国性总志中最善者。故此,《舆地纪胜》关于炎帝陵地的记载当是最权威和最准确的。

4、关于炎帝陵地具体位置最早的官方认定是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五年,访而得陵。宋乾德五年之前,炎帝陵地只有陵墓,没有庙。乾德五年之后,炎帝陵地既有陵墓,也有炎帝庙或神农庙。

三、关于炎帝崩葬地记载时间的最新观点在炎帝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一般都支持“晋之前的史籍中,尚未发现有关于炎帝陵寝之所在的记载”说法,普遍认为最早记载的是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的记录,为公元200多年左右。然而随着专家学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新的学术观点也随之产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平安教授在其新作,由团结出版社2023年8月公开出版发行的著作《炎帝文化与中华文明》一书中,提出新观点“迄今为止,从史籍记载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看,湖南炎帝陵是有先秦文献明确记载的炎帝神氏陵寝地。”并明确指出这一文献就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录的《竹书纪年·统笺·前编》,该文献说“少典之君,娶于有氏蟜之女,曰女登,生神农……在位一百四十年,陟于长沙之茶乡。”

马平安教授在书中特别强调,这则材料十分重要,不仅因为这则材料为战国史官所记述,更主要因为它告诉了我们以下几条重要信息:
(1)烈山氏即是炎帝神农氏。
(2)炎帝与“少典氏”及“有蟜氏”两个氏族具有极深的血脉渊源关系。
(3)烈山氏“陟于长沙之茶乡”。这条信息最关键,说明炎帝氏族确实曾在湖南东部、东南部一带生产和活动过,炎帝去世后安葬于此地。《竹书纪年》为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编录(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从时间上看,应该具有权威性,它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记载炎帝神农氏与“湖南茶乡”有关系的史籍。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可将有关炎帝陵的历史往前推好几百年。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关于炎帝神农氏“葬长沙”的记载则明显要比《竹书纪年》晚得多,应该是沿用《竹书纪年》的说法。马教授还指出,“此后,历代诸多史籍文献的记载也认同《竹书纪年》的说法,即炎帝神农氏‘陟于长沙之茶乡’”。

马教授提出《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将炎帝陵地记载时间往前好几百年,一方面佐证了“长沙之尾茶乡鹿原陂”早在远古时期就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圣地,而非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只是到宋代为了皇权统治之需要而指定的一个地点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史籍文献中关于炎帝陵地的记载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之,遍观其他亦言是炎帝陵之所在地的地方,有那处的记录还比《竹书纪年》更早,更久远。

四、关于炎帝陵地隶属地的变迁由于历史朝代的更迭,炎帝陵地所在的酃县也是屡次更换隶属区域。战国时期酃县属楚国地域,秦时改属长沙郡管辖。西汉时隶属荆州刺史部长沙国,属茶陵县,东汉时又改为属长沙郡茶陵县。隋唐时隶属衡州。北宋隶属荊湖(南)路衡州茶陵县,南宋时隶属荆湖(南)跃茶陵军。

宋嘉定四年(1211),析茶陵军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仍属茶陵军。至元朝又改隶属衡州路,明代属湖广布政使司衡州府,清代隶属湖南省衡州府。正因为不同朝代改隶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所以在不同时期的史料记载中会出现不同的地理位置。早期因陵地属长沙郡,长沙国,所以记载均记为“崩葬长沙”或“长沙之尾”。之所以说“长沙之尾”,是因为当时酃县地为长沙国所辖茶陵县之南三乡,因治所在北(首),其南为尾。茶陵既为长沙国之南,其南三乡则尾之又尾了。隋之后又因改隶衡州,所以又说“衡州葺神农庙”“衡州。炎帝庙及陵”。

五、关于炎帝陵地的基本看法炎帝陵地是历史文物,对历史文物的认定要遵重历史事实。炎帝神农氏是远古时代的人物,作为原始部落的英雄人物,其开创性的发明创造为后世先民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后人敬仰缅怀,在误食断肠草而中毒身亡之后,部族先民为其择地而葬,垒土为陵以作缅怀瞻仰乃朴素情怀,后人代代相承,以为常例也是情之所至。

故此,炎帝牺牲之后,为其筑陵修墓,这是历史事实。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远古时期没有文字记录,故而相当一段时间对于炎帝陵地的位置只能是先民的口耳相传,直至出现文字,方才有所记录。远古先民的口耳相传定不会是杜撰捏造,必定是所依据。

故此,自有记载以来,关于炎帝陵地的位置就没有大偏离,主要围绕长沙,长沙之尾,衡州,茶乡,茶陵直至到康乐乡白鹿源。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湖南炎陵的炎帝陵就是始祖炎帝之陵寝地。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惟有在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历史变化中去伪存真,去粗求精,方能还原本来面目。

对炎帝陵地的记载数千年延绵不断,传递的不仅是对先祖的慎终追远,更是对开创华夏文明的杰出首领首创精神的传承。炎帝陵如今已成为炎帝文化的地标,其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集中系统展示炎帝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作为重要的感受体验场所,也是中华儿女追根溯源,缅怀先祖的精神家园。

作者:谭伟平
责编:邹联生
来源:炎陵县炎帝文化研究会
 #创作挑战赛八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