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六期#
第38回 迁都寿州避强秦 扩建城郭为寿春
春申君黄歇在五国“合纵”失败之后,受到了楚考烈王的责备,他的心 情非常郁闷,回到令尹府,在他的宫殿上来回地盘桓着,殿上灯光黯淡,殿 外雨声淅淅沥沥。
黄歇烦躁地踱步。卫士惊恐地看着。
良久,踱得累了,卫士扶他回房。
黄歇躺在寝宫,忽生一梦。
那梦生得奇怪:
有一个五岁的顽童,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蛹拾起带回家。他要 看看,蛹是怎样化成蝴蝶的。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边的虫 子挣扎了好几个时辰,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 一直出不来,小孩看于心不忍, 他心想:我必须助它一臂之力,于是他拿起刀子把蛹弄开,帮助蝴蝶脱蛹而 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不硬,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
这梦好奇怪,黄歇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黄歇静坐在令尹府,愁眉不展独举小酌,借酒解忧愁。谁知借 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朱英出来了。
当年,太子熊元和太傅黄歇“入秦为质”十年时,朱英作为报聘使者入 秦,听从黄歇计谋,将熊元和他的驾车人换服装,让熊元驾车驶出秦地。朱 英也因此受赏,做了春申君的门客,并被春申君委任为郎中,成了春申君的 心腹。
朱英看见春申君一人正在喝着闷酒,他就快步走进去,劝说黄歇: “令尹大人,您为何独自一人,喝着闷酒呢?”
春申君并没起身,他指着旁边的空座位示意朱英坐下。
朱英落座后,就开门见山地说:
“令尹大人,您是因为那场战争失利,遭受楚考烈王当众责备而闷闷不 乐吗?”
春申君点点头,仍然沉默不语。
“令尹大人,您何必又为此事,忧伤烦恼呢?臣下认为其实天下事皆是如 此:是非并肩,只需三思而行;得失同步,仅为一笑了之。令尹大人纵是喝 光酒瓮,也无济于事。”
春申君听后,这才眉头舒展,他笑着问道:
“朱先生此来令尹府,有何贵干?”
朱英也笑着回答:
“令尹大人,臣下来令尹府,并没有多少贵干,臣下只是想向您提点建 议,进献点忠言而已。”
“朱先生有何良策,请讲吧!”
“臣下朱英听人说的,众人都这样认为,楚国本来是一个强国,可是,到 了春申君任令尹时,楚国就衰弱了。但臣下却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原先楚国 是因为秦国离楚相隔太远,楚国南边隔着巴、蜀两个小国,西面又隔着二周, 并且韩、魏两国在秦国背后虎视眈眈。所以,楚国才得以近三十年没受秦国 侵略的危险,这并不是彼时楚国强大,而是天下大势使它这样。而今西周、 东周已被强秦吞并,魏国正被秦国侵略,早晚会被秦国占领,并且陈国、许 国已成为秦国攻打楚国通道,秦楚两国战争,恐怕从现在就要开始了,然而, 大王的责备和不信任还没完毕。令尹大人,臣下认为,您为何不劝考烈王, 向东迁都到寿城呢?”
春申君低头沉思。
“再说那寿城,曾经作为陈国、蔡国的都城,宫殿仍完好无损;那地方 景色很美,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且离强秦很远。只要迁都寿城,把住淮水、 长江这两道天险,来保护楚国,那么,楚国就一定会江山永固,大人也方保 令尹大印无忧呀!”
春申君深思良久,方才点头赞许:
“看来只有迁都寿城,方保楚国江山永固。”
停顿片刻,他又对朱英说:
“朱先生真有先见之明,等到事成之后,黄歇定会上报考烈王,嘉奖朱
先生。”
朱英连忙摇头摆手推辞道:
“多谢令尹大人厚爱,臣下只想替令尹大人分担点忧愁,以报知遇之恩 而已。”
第二天早朝时,春申君就向楚考烈王进谏迁都事宜。考烈王先是不听从, 况且朝中大臣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后来,经不住春申君再三劝说:寿城宫 殿如何完美,景色如何迷人,人口如何众多,物产如何丰富,城池如何坚固, 况且又离虎狼强秦很远,迁都那里,定保楚国江山永固。楚考烈王一听,欣 然同意。可是,楚国迁都大事,必先求于卜。
楚考烈王斋戒三日,焚香沐浴求于卜筮,请巫史向神灵叩问,拯救楚国 大计,众人皆屏息敛容,静静地等待着,空气像要凝固一般。求卜的结果是 大吉。楚考烈王欣喜若狂。过了不久,楚考烈王又求卜问于巫史,择吉日迁 都寿城。楚考烈王迁都寿城后,看见其城墙坚固,河池渊深,宫阙巍峨,风 景秀美,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倒也欢喜异常。寿城也因为是春申君建议迁 都的,因此,也被楚人称为“寿春”。
楚国曾经四次迁都,先迁都于郢,后迁都于邵,又迁都于陈,今又迁都 于寿春,后人有诗评论:
周为东迁王气歇,
楚因屡徙霸图空。
从来避敌为延敌,
莫把迁歧托古公。
寿州古城,城墙坚硬。这里还有一段故事:相传城北淮河里有一条黑龙, 经常兴风作浪,发大水危害百姓。当时,有一个勇敢而又善良的青年,因以 打柴卖柴为生,人们就叫他柴郎。柴郎有一个老母亲,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柴郎看见黑龙时常出来祸害百姓,决心为民除害。可他知道黑龙很凶恶,生 怕自己斗不过黑龙,就整天苦思冥想。
一天,他正想着,不觉昏昏入睡。
梦中他听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孩子,你想打败黑龙,必须得到一 把石斧。哪里有呢?在凤凰山的洞里,就有一把石斧,那里有一龙一虎守着。 你去取斧,千万不要怕它们,只管往里走。”
说完,白胡子老头一闪,便不见了。
柴郎醒来,把梦告诉了老母亲,并说:“为了百姓过上安稳日子,拼死也 要除掉黑龙”。
老母亲虽舍不得相依为命的儿子,但知道儿子是为民除害,她就答应了。
柴郎来到寿州城北凤凰山,果然看见一个石洞,洞口果然有一只虎、 一 条龙守着。柴郎记住白胡子老头的话,挺身来到洞口。只见那龙那虎张牙舞 爪向他扑来,模样非常吓人。可是,柴郎壮着胆子,继续往前走。奇怪,龙 虎都没伤害他。柴郎到了洞里,果然拿到一把锋利的石斧。
柴郎高高兴兴地拿石斧回家,向老母亲告别,老母亲含泪嘱咐儿子千万 要小心。柴郎点头答应,飞快地跑到淮河边,毫不犹豫地跳下河,潜入水底, 寻找可恶的黑龙。柴郎找遍了水底,不见黑龙踪影,最后,他来到一座水晶 宫门口,举斧砍死了把守的虾兵蟹将,惊动了黑龙。只听天崩地裂一声响, 黑龙向柴郎凶猛扑来来。柴郎举斧便砍,双方你抓我确,互不相让,整整斗 了三天三夜,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黑龙精疲力竭,被柴郎砍掉 爪子,黑龙窜出河面逃命,刚飞到寿州地界便掉下来,身子化作了城墙。从 此寿州便有了城墙。传说,此城城墙能防洪水,原因就在于此。
郢都寿州城(又称寿春)并不是楚人平地而建的新兴大城市。它的前身 是下蔡,曾为春秋时期蔡国都城,下蔡之前称为州来。州来有城始筑于公元 前538年。下蔡与州来,寿州与下蔡不是因袭旧城,而是重新建筑。
寿州城范围比下蔡城扩大了许多。新城建成后,下蔡城已不复存在,真 名也为“寿州”所代。至于淮北凤台缘何旧称下蔡,则是秦汉以后,开始以 筑城时,借用寿州前身“下蔡”旧名之故。寿州先是春申君淮北十二县封地, 后经春申君重建,才开始称为寿春。
寿春城的外郭,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4公里余,城郭周长21 公里,四 周绕城的是30—40米宽的护城河,城区面积26平方公里,规模不断超过了 鲁国的曲阜、晋国的侯马,更超过了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只略小于秦 国的咸阳。
寿春城依八公山为固,傍淝水畅其流,布局不拘章法,讲究实效,城垣 遇到高地就外凸包进,遇到洼地就斜切回避。东垣临淝水,故沿淝水夯筑城墙,不片面追求方整。城垣的拐角,设计成切角。这样,利用空间原理,可 消除视角上的死角,拓展空间范围,增大守卫士兵的视野,又能多方位监视 来犯之敌。这样“削折城隅”、消除防卫死角的做法,是楚人从军事防御思想 出发的巧思,也是楚国筑城技术上的一大特点,据传说这是春申君总结出来 的经验,为中原国家所未见。
春申君又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自然水系条件,着意规划由城南六十里芍 陂引水与淝水之水交络城中,城中水道与水道相交,构成一个矩形方块,每 个方块区域面积约在1.5平方公里左右。“引水入城,交络城中”,既保证了 城内的生产、生活用水,又构成了城内的航道网,充当了城内水上交通线。 作为陆路交通的补充,城区还被划分出一定数量的相对独立单位,以利于城 内的功能分区和管理。春申君这种成功的经验,是他从治理好姑苏城总结出 来的。故建成之后,后人就寿州改为寿春,足见春申君之功劳,永铭后世。 寿春城“倚山依水”,城垣依淝水,绵延曲折,俨然大水都,在我国城市建设 史上大放异彩,永彪史册。
楚国自从秦将白起攻下郢都之后,楚顷襄王曾把负函(今河南信阳市一 带)当作临时都城。后来,楚国被迫往东北败走,迁都至陈,改陈为陈郢。 此次春申君黄歇“合纵抗秦”失败后,迁都寿春,离强秦愈来愈远。其实, 淮东之地本属陈国,当年楚灵王挟诈侵陈蔡,陈蔡两国被迫迁都。陈国迁都 到寿州城,蔡国迁都到寿州城北面建一城为下蔡。楚顷襄王收复陈国,得兵 十万,又从秦齐手中夺回淮北十五县,声势浩大,楚势复振。
寿春位于淮水南岸,与另一军事重镇下蔡,成夹淮对峙之局势。由于交 通方便,楚人在此区域,又有深厚的根基,人力、物力不缺,所以才有此一 番盛况。寿春城很大,城为箕形,周围三十余里,外部则达五十余里,可算 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之一,规模仅次于秦都咸阳。寿春城还建有四个附城做屏 护,城内人口众多,繁荣异常;加上此地河谷土壤好,粮食充足,使得寿春 城成为继郢都之后,楚国最繁华的都市。寿春的楚王宫在原来陈国的宫殿基 础上又扩建不少。寿春的重要建筑,大多集中在位于中央的内城。宫殿、台 榭、仓廪、府库与祖庙,祀土神的社和祀谷神的稷,官卿大夫的邸第和给外 国使臣居住的馆舍皆位于此。
寿春城的外城是纵横交错的街道,井然有序地分布着居户、墟市、馆舍 和商铺。寿春城的防守极严,城门入口处,有以升降的悬门,城外有既宽又 深的护城河,日夜都有楚军把守着,通过城门者均要纳税,或持有通关文牒。
题外语:
(1)怕、怕,狗咬胯。
离虎狼强秦很远,迁都那里,定保楚国江山永固。
(2)春申筑城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大放异彩,永彪史册。
余士明,曾用名余味,男,汉族,河南省潢川县人,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东海》、《信阳晚报》、《平顶山晚报》、《史河风》和《花乡》等报刊;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春申君黄歇》、游记体散文集《未了春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