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应用型本科院校内容语言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本土化实践
综合信息
2024-10-22 11:43:36

一、引言

长期以来,以“语言训练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理念支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致使学生的学术语言、综合能力、综合素质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培养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近年来外语教学中开始引入了内容与语言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内容与语言融合型学习简称CLIL,又称为课语整合式学习,由芬兰学者David Marsh于1994年提出,之后Coyle构建了极具影响力的4Cs理论框架,包含内容(content)、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和认知(cognition)四个模块,其中内容指学科内容中特定的专业知识,交际指语言习得与应用,认知指学习与思维,文化指跨文化意识和全球公民身份,内容、交际、认知和文化共同构成课堂学习语境,突出交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我国学者常俊悦教授在总结我国历史上成功开展外语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外语教育中遵循内容与语言融合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他强调把语言教学构建于某个主题内容之上,语言技能与知识互为语境化,为外语学习营造自然的社会认知语境,实现语境真实化、语用交际化、学习自主化。学习者以外语为手段学习学科知识,用外语对学科知识进行概念定义、类别区分、理论假设、原因解读、对策剖析、结果评价等思维活动,有学科语境依托的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意味着新的思维视野,新的思维视野提高学习者的概念理解能力,推动更高级别的思维活动。

内容与语言相融合的教学设计需要兼顾任务的现实功能和教学功能。现实功能是指日常生活中学习的现实目的,包括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语言文字之美等;教学功能是指学习者通过阅读素材,感知语言使用,学习语言知识和英语阅读技能等。目前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兴趣不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过于偏重教学语言功能,而忽视了其现实的内容功能。本文拟以新一代大学英语基础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的实践途径,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提供更多案例积累。

二、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2.1 校情分析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国际化、应用型、综合性的普通高校,学校以德育教育、国际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办学理念,注重在教学中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构建起了以“礼”“乐”为核心的特色通识教育体系,坚持育人育才相容相嵌的人才培养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2.2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国际合作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一本科学生。国际合作学院是我校专门开展特色外语教育、国际合作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二级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或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

根据入学水平测试,本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处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四级水平,学生大多阅读与听力技能良好而写作、翻译和口语等产出能力较弱。作为大一刚入校学生,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相关知识缺乏系统认知,不熟悉相关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不能胜任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要求,不能实现跨文化的双向交流。但与此同时,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强烈的兴趣和自豪感,对熟悉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思考,学生对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有很强的责任感,也愿意进行真实场景的跨文化交流。

2.3 课程目标

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以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学习通智慧教学为课堂互动管理平台以及慕课平台为学习资源扩展平台的三位一体化教学模式。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语言输入,提升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本专业大学英语课程利用我校开展的汉国教学生与来华留学生语伴互助活动优势,以每单元完成一个跨文化交际任务为驱动,将中西文化对比与外语语言教学相融合,提升本专业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帮助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使学生在中外思想和文化的比较中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4教学材料分析

新一代大学英语基础篇教材以产出导向理论为设计理念,本次教学实践以新一代第2单元为例,单元主题为语言魅力,包含一篇《英语是一门疯狂语言》的说明文和一篇《一封写给汉语的公开信》的书信类文章。在《英语是一门疯狂语言》文章中,作者用大量丰富的例子诙谐幽默地阐释了英语词汇量大且表达方式疯狂的特点。《一封写给汉语的公开信》文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汉语比作自己的女朋友,描述了与汉语相处时的痛苦与沮丧,表达了汉语学习目前虽然存在挑战,但一定会将汉语学好的信心与决心。单元iProduce环节要求最终产出目标为向初学汉语的留学生介绍汉语的特点并给出汉语学习建议,产出任务完全符合汉语国家教育专业未来职业需求。

2.5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学情分析及单元教材主题,教师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分为语言目标和内容目标,其中语言目标包含:(1)了解说明文和书信类题材的结构和格式要求;(2)能恰当运用举例和对比类过渡词丰富句式,使表达更连贯,通顺;(3)能用本单元重点词汇与短语描述外语学习感受;(4)能用本单元重点词汇与短语提出外语学习方法建议;(5)能结合单元内容和拓展材料,通过小组合作,用英语描述汉语语言的特点;内容目标包含:(1)通过英汉语言疯狂表达的搜集和对比分享,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外语学习中的挑战;(2)通过对中国人学习英语历史原因探索,使学生能够认识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并产生“人人当好国家代言人”的使命感;(3)通过对汉语特点的认知,提升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魅力的文化自信,激发对民族语言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通过对英汉语言音、形、义的对比,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及系统对比分析事物的能力;(5)通过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语伴小组活动,增强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6教学任务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学科知识,通过课前驱动,课中促成,全过程评价为教学流程,学生始终在适度紧张,高度兴奋的状态中搜集、整合、实践语言知识,并且需要经过努力,才能顺利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中设计了具有一定特点、深度与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任务一:结合大一刚开设的现代汉语专业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从语言的语音、语形、语义和语法层面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该任务具有一定的深度,挑战了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同时也挑战了学生对于语言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任务二:采访新入校的的外国留学生语伴,了解他们的汉语学习困难,并能运用专业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任务要求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应用自己的语言能力与学科内容,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障碍提供针对性的方案。此任务既解决了学生真实交际需求,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与写作表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7 教学评价

本单元教学在内容上将语言教学与学科内容教学有机结合,以学习活动为中心,把知识点学习贯穿于情境实践和案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对比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课程评价分为形成性评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为目的,采取多样化的考查形式与手段。评价方式中构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以自评、互评、师评和机评为评价主体的师生合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手段包括:超星学习通平台、U校园、iWrite系统、电子档案袋以及相关动态评价等。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在本单元开始对学生进行前期诊断性评价,检测学生前期知识储备与漏洞;单元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督促学生坚持日常认真学习;单元结束通过单元小测完成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基本知识与能力多个方面。课后撰写自我反思是学生自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程收获和自身存在的问题的深度思考,能使育人目标得以进一步的巩固和贯彻,从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入手,反思各阶段的学习所获、态度转变、进步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能及时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及育人效果,确保语言和育人目标。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核心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不可替代,“要增加学生在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储备,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能力是人需要具备的多种重要能力之一,外语教育必须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内容与语言融合教育理念是当今外语教育领域所推崇的教育理念,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和专业知识学习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在激发学生兴趣,改变学生认知、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融合式教学重构,跳出单纯关注语言教学的传统模式,促使教师转变语言教学观、测评观、推动教师自我认知发展和自我职业成长。在实践的过程中应注意语言与学科内容结合中学生的接受度和有效度。对于当今的外语教育而言,践行内容与语言融合的教育是外语教学改革实践努力的方向,也为教师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迪。

作者高雅慧西安外事学院国际合作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