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觉得孩子不听话,就是上天对你的惩罚?
你是否总为孩子的失败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你是否会花很多时间来和孩子讨论问题本身,而不是找解决方法?
如果你有以上的任何一种行为,说明你在用“受害者思维”养育孩子,要提高警惕了!
琴琴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思维”的母亲,每次和孩子发脾气,她都会大声怒吼“你就是老天派来折磨我的!”
老师说孩子上课专注力不好,琴琴妈妈就觉得那是因为同桌是个爱说话的孩子,才导致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要求给孩子换同桌;孩子和别人闹矛盾,琴琴妈第一反应也都是别人不对。
除此之外,琴琴妈总是喜欢给孩子灌输“社会险恶”“校园霸凌”这些负面内容,搞得孩子胆子特别小,性格一惊一乍的。
那么什么是“受害者思维”呢?
“受害者思维”,也叫弱者模式,就是喜欢将自己放在一个弱势的地位,认为所有的人都对不起自己,都是因为别人的原因才导致自己的失败,所有人都对不起我,所有人都在害我。
父母一旦陷入了“受害者思维”,他在育儿中就会将自己和孩子都代入到受害者的角度,认为都是因为孩子才让自己生活得很辛苦;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是因为教育,而是孩子骨子里就是不乖的娃;一旦孩子出现问题,那都是别人连累的,甚至于他第一个想法就是逃避是推卸责任,将自己缩在壳里。
他们总是用习“受害者”的心理和眼光来对待孩子的成长,既折磨自己,也折磨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是非常具有权威性的。父母对孩子的言行态度,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旦父母进入了“受害者思维”,那么投射到教育上也是非常恐怖。
孩子失去自信和努力的动力
“受害者思维”的父母是非常悲观的,他们认为别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家庭优越,有贵人相助,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是因为天生聪明,智商高。
所以,他们认为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无功的。他们就会不停地向孩子传递一个认知“我做再多努力,也是白费功夫。”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他就会认为自己运气不好;当成绩不如人时,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
长此以往,孩子对自己就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努力的动力,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孩子无力感非常强
孩子搞不懂,为什么自己付出再多努力,也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从来不支持自己,而是动不动就给自己敲退堂鼓,不断拖自己的后腿。
批评,贬低,给自己泄气,是“受害者思维”父母最爱做的事,他们不断打击孩子的自信,对孩子的失败幸灾乐祸。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们有劲儿使不出来,有能力却被压抑,他们的内心纠结痛苦,苦不堪言。
“受害者思维”会培养出新的受害者
心理学将人的行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定为、装为、变为。反映在育儿上,就是你怎样定义孩子,孩子就会接受怎样的设定,然后成为你想象中的样子。
如果父母用“受害者思维”养育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成为新的“受害者思维”拥有者。最终会进入一个“认命”的状态,放弃自己,和父母一样开始怨天尤人,抱怨别人,一代又一代陷入一个痛苦的怪圈,谁也出不来!
“受害者思维”不是天生的,他们大多都是在后天习得的,所以只要我们愿意,是可以转变这种负面思维的!
保持乐观
你是否喜欢抱怨,经常愤愤不平?
你是否喜欢发牢骚,负能量爆棚?
如果是的话,就改变一下自己,多让自己看到开心幸福的事情,多说一些让人开心的事情,少说丧气话。
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开始越来越多地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说让别人、让自己心情愉悦的语言了!
克制发泄
和亲戚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喜欢倒苦水?
批评孩子的时候,经常越来越激动,甚至开始动手打孩子,摔东西?
发泄情绪,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
不要一天到晚输出负面情绪,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语言,偶尔的发泄没关系,天天如此,所有人都会远离你。
主动改变
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改变自己。
每周为家里换一束鲜花,让房间充满清香和生机;
安排家庭活动日,一起看电影,野餐,让生活多一些情趣;
偶尔带孩子一起准备晚餐,精心安排每一个纪念日,让生活多一些仪式感。
生活改变,自己的内心也会改变,多看到美好的事物,也会让你的心理发生转变。
学会拒绝
当遇到不想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要学会说“不”,而不是委委屈屈地承受,加重自己的受害者身份。
要教孩子从小学会说“不”,学会拒绝,学会保护自己的基本权益。
“受害者思维”会让人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越痛苦越被害。而且无辜的孩子也会被我们带入这个循环,无法逃脱。
作为父母,务必警惕“受害者思维”,不要让这种悲观负面的思维方式伤害自己,伤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