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王景琳: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梦——说蝴蝶梦
古籍
2024-10-21 01:44:20

庄子“视死如归”、“人生如梦”的人生观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这种人生观的影响下也演绎出了的很多悲壮或者厌世的故事,但这一切实际上都不是庄子的本意,甚至可以说与庄子无关。庄子生与死的理论不过是指出了人生一个简单的事实,简单到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吃饭睡觉拉家常一样,其中并没有后世赋予的那些所谓“积极”与“消极”的丰富而复杂的内涵。死就是人们睡着了,睡着以后梦中人们的各种活动,就是死了以后的生活。“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连白发老妪也懂得这是什么意思。“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其中还带有几分让人对那个死的世界欣羡的意思。不过,庄子将死说得如此轻松自在,目的不是要人们舍生就死,而是要人们不必恐惧死,影响人活着时的生活。所谓“矫枉过正”。活,就轻轻松松地活,死,就轻轻松松地死。既然“人生如梦”,那为什么不“视死如归”呢?况且,那还是一个“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没有四时之事的逍遥游世界。

由于以“人生如梦”、“梦如人生”阐释人生与死的生活比任何一种比喻或者抽象的论说都能更形象、更简单地说明生与死,所以庄子特别喜欢写梦。在先秦诸子中,大概没有人比庄子写梦写得更多了。三十三篇《庄子》有十几个梦,仅内七篇中,就有《齐物论》、《人间世》、《大宗师》三篇写到或涉及到了梦,而《齐物论》中的两个梦——“梦饮酒者,旦而哭泣”和结尾的“蝴蝶梦”,则是对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影响的两个著名的梦。

1 庄子对写梦的贡献

把梦记载下来不是庄子的专利。在梦的现象得不到解释的年代里,神秘的梦被人们当作现实生活中某种事情将要发生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常常还能得到验证,成为事实。一些著名的梦和占梦师言中或破解的梦便被如实地记载了下来。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梦记载于甲骨卜辞中。甲骨卜辞中的梦几乎涉及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甲骨卜辞中我们可以知道,商代就已经有了专门的占梦机构和专职占梦人员。到了周代,占梦机构和占梦的专职人员已经非常普及。《周礼·春官》说:“占梦中士二人,吏二人,徒四人。”这些人的工作是“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诗·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郑玄《笺》:“召之不问政事,但问占梦。”春秋战国时,已经有了专门的占梦书,据《晏子春秋·景公病水》记载,“景公病水,卧十数日,夜梦与二日斗,不胜。……故请召占梦,是所为也。占梦者曰:请反其书”。其中“请召”的占梦之人即为齐国占梦官,“请反其书”,就是翻阅占梦书的意思。可见当时各国都设有占梦机构、占梦官,遇到难解之梦请占梦官占凶吉、查占梦书已是寻常之事。

先秦典籍中有大量关于梦和占梦的记载。这些典籍中大概以《左传》记梦为最多,也最为详细。其中最有名的梦,当属《左传·成公十年》的晋侯之梦: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这段记载一共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梦。晋候梦见了一个复仇的大鬼,十分恐怖。醒后问占梦师,占梦师告诉晋侯,“君侯吃不到新麦了”。意思是晋侯即将身亡,活不到新麦入仓。晋侯做此梦后不久便身患重疾。请医生来治病时,晋侯又有一梦,他梦见自己的病变成了两个小童,它们在医生到来之前商量躲避良医的地方,竟与医生诊断一致。晋侯的病在“肓之上、膏之下”,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此后,果然如占梦师所说“不食新矣”,晋侯在新麦做成饭还没有入口时丧命于厕所之中,占梦师所占之梦得到了应验。第三个梦是晋侯身边一个小宦官之梦。小宦官梦见自己背着晋侯升天。晋侯如厕死于其中,小宦官将晋侯从厕所中背了出来。晋侯下葬的时候,这位小宦官做了陪葬人。

在《左传》这一段记载的“晋侯梦大厉”的三个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记载晋侯和小宦官的梦的目的,是通过梦主所做之梦来预示将要发生的事情,占梦时占梦官的解释以及后来所发生的事,又证实了梦主的梦具有预言的性质。如果说这三个梦除了它的真实性以外还有别的意义的话,那就是让人相信梦在生活中的作用。庄子之前以及同时几乎所有的典籍中关于梦的记载,大都如《左传》,比较真实地记载了梦主的梦中之事以及占梦以后所发生的事的结果。记梦、说梦的目的不是借梦表达一种思想或者阐释一种哲理。

但是庄子的梦显然与《左传》以及先秦其他典籍中所记载的梦不同。如果说,《左传》中的梦是记录做梦解梦,其所记之梦大致是真梦的话,那么《庄子》中所记载的梦的真实性便大大地打了折扣。比如《人间世》中的“栎社树之梦”,匠人认为“栎社树”是无用之木、不材之木。栎社树夜晚入匠人之梦,向匠人解释自己为什么成为不材之木的原因。虽然庄子也写到了匠人醒来之后占其所做之梦,但很清楚,庄子是借梦说理,表述他的人生态度。栎社树在梦中对匠人所说之语,一如《逍遥游》中庄子在阐释“至人无己”时用大樗所阐发的“无用之用”的道理。所以,庄子记载的梦,如其说是在记述自己或者匠人所做的梦,不如说庄子是在写梦,在创作梦,而并不是像晋侯一样真正做了一个梦。在《齐物论》中庄子第一次写到梦的时候,便有极其鲜明的以梦说理的特征:“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这可以说是在记梦,因为这是极为普通的梦。可是,庄子并没有就他所说之梦请占梦师占梦,也没有像《左传》“晋侯梦大厉”那样进而证明梦的征兆被验证。而是以“梦饮酒,旦而哭泣”、“梦哭泣,旦而田猎”来说明梦与觉的关系,说明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进而以梦觉比喻人的死生,并不是要占“梦饮酒”、“梦哭泣”是否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应验,而是要阐释“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的哲理。再如《齐物论》中著名的“蝴蝶梦”,庄子描述了一个迷幻一般的境界,用这样的一个梦来说明生死一齐的“物化”的哲理。所以说,庄子笔下的梦不是在记载梦,也不是占梦,不管他写别人做的梦还是自己做的梦,都是为了说理方便而写的梦,创造的梦,如同他笔下的大鹏、蜩与学鸠、大樗一样,是说理的工具,其作用如同寓言。

庄子的梦在先秦时期是独具无二的梦。除了庄子之外,其他诸子书中关于梦的记载不多。即便有人写到梦,其梦的作用与性质与庄子的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说,庄子对梦的最大贡献是把历史上的记梦、占梦发展成为写梦、借梦说理,将梦当作寓言、当作艺术作品来写,这是庄子对“梦”的发展,也是庄子对“梦”的一大贡献。后世文人受庄子写梦启发的不少,由庄子所开创的写梦的传统在文学作品中大放异彩,形成了“梦文学”的现象。如唐人的“黄粱梦”,陆游近百首写梦的诗词,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还有诸名的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些“梦”的作者都如同庄子一样,是醒着做梦,醒着说梦,以梦抒情,借梦言志,形成了文学作品中别开生面的“梦文学”或者“梦文化”。

2 罔两问景的意义

《齐物论》是以“蝴蝶梦”结束的。本来,在长梧子和瞿鹊子关于死生梦觉的讨论之后,庄子可以直接写到蝴蝶梦。而且,“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一段话所描述的境界,可以直达“蝴蝶梦”。可是,庄子却在其间设置了一则小小的寓言。这则寓言在《齐物论》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罔两”,影子的微影;景,即影,影子,有的版本写作“影”。曩,以前,刚才;特操,独特的操守,指影子独立的意志、行为;蛇蚹,蛇腹下赖以爬行的磷皮;蜩翼,蝉的翅膀;恶识,怎么知道。这段话说,影子的微影问影子,刚才你行走,现在你停了下来;刚才你坐着,现在你又站起来,为什么你没有独立的操守?影子回答说,我是根据我所依赖的形体才会这样的吗?我所依赖的形体又有所依赖才会是这样的吗?我所依赖的形体的行动就像蛇行动时依赖腹下的磷皮、蝉行动时依赖翅膀吗?我怎么能知道是这样?我又怎么能知道不是这样?

这则寓言与《逍遥游》中“肩吾问于连叔”、《齐物论》中“啮齿问于王倪”、“瞿鹊子问于长梧子”一样,庄子都以问答方式阐释其思想。但是,“罔两问景”又与其他问答式寓言有所不同。在其他问答式寓言中,庄子常常通过问答清楚地表达了他所要阐述的思想,而这则寓言中影子的回答却是一连串的“我不知道”,而这种“我不知道”正是经过对“我所待”、“我所待者的所待”都有所待做过思考以后以问句做出的回答。诚如成玄英所说“影之所待,即是形也。若使影待于形,形待造物,请问造物复何待乎?斯则待待无穷,卒乎无待也。”所以最后影子说“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则寓言中,罔两与影子、影子与其所待之形、其所待之形与其所待之形之所待,尽管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其间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而且,它们都与“光”——自然——有关系。有光,当然就能看得见罔两、影子,也看得见影子所待之形体。没有光,不仅影子看不见罔两,罔两也看不见影子,罔两、影子也看不见影子所待之形体。但是,看不见并不等于它们不存在,只是它们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存在着。这也正是白天和黑夜的自然运行对罔两、影子以及影子所待之形体产生的结果。所以,罔两与影子、影子与其所待之形、其所待之形与其所待之形之所待,都受着大自然的制约。所以,罔两应该还有一句问话,那就是“曩子有形,今子无形”,为什么刚才看得见你,现在看不见你?这才是罔两要问的真正的问题。

有形与无形,看得见与看不见、影子与影子之所待、白天与黑夜、醒与梦,都是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用不着问,用不着穷根究底,自然也用不着喜,用不着悲。这正是庄子所要表达的生与死、人的形体从无到有再到无之间的关系,也是“罔两问景”这则寓言所要表达的旨意。

如果我们明白了“罔两问景”这则寓言所含有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则寓言在《齐物论》中所起的作用了。

在“罔两问景”这则寓言之前,长梧子和瞿鹊子讨论的是死与生的问题。为了说明死与生在人的一生中的关系,庄子用了梦与觉的例子加以说明,生生死死不过是自然的变化,并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罔两与影子,影子与所待之形,不是罔两所待之影子、影子所待之形、所待之形之所待能决定的。决定他们有形无形、看得见看不见的不是它们自身,而是自然的变化,“特操”在自然的变化面前毫无用处,只有顺从变化,才是自然的法则。而且,从有形化为无形,从看得见化为看不见,在“化”的前后,它们都存在,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罢了。这种有形无形的“化”,正如庄周化为蝴蝶,蝴蝶化为庄周一样。两种境界看似不同,实则相同。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罔两问景”这则寓言在《齐物论》中起着从生死梦觉的讨论向蝴蝶梦的过渡的作用。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说:“末段推倒物之化而为一,无可齐也。借罔两之问,引起庄周之梦,以类相从,幻出一片化境。罔两为影外之影,行坐起止,其理轻微而可征妙道。胡蝶为身外之身,梦境变化,其道融合而全无滞机,归重在‘物化’依据。胡蝶与庄周,意境两不相同。当其觉也,各适其适,固不得谓之无所分。而当其梦为胡蝶之时,则不知蝶之为周,周之为蝶,蝶与周合而为一。”清楚地说明了罔两问景与蝴蝶梦的关系。

3 蝴蝶梦

罔两对影子的发问是寻常的发问,可是影子对罔两的五个问句的回答,却表达了庄子在《齐物论》中一贯而下的思想,那就是人应该忘却“我”,不求“特操”,顺从自然,顺应“化”。如此,就会“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而这种“寓诸无竟”的惬意的人生态度通过“罔两问景”过渡到了一个形象的梦幻般的境界: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梦”: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栩栩然,蝴蝶自由自在飞舞的样子;喻,愉悦;适志,合于自己的心志;俄然,很快的样子;蘧蘧然,吃惊的样子;物化,物的自然转化。这段话说,以前庄子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所向往的正是这样一种与自己的心志完全相适的境界。在梦中,庄子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蝴蝶,完全忘了自己是庄周。当庄周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很是吃惊,他完全处在了一种迷幻的状态之中,不知道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庄周和蝴蝶一定有分别,可是,庄周可以化为蝴蝶,蝴蝶也可以化为庄周。这就是“物化”。

庄周梦见的是蝴蝶,蝴蝶梦见的是庄周。庄子的“蝴蝶梦”写的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虽然迷离但却是十分惬意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完全陶醉在了忘我的氛围之中,以至于分不清是庄周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化作了庄周。庄周化作了蝴蝶,由一个世界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长梧子和瞿鹊子讨论的死后的世界。在庄子的笔下,人从生到死的“物化”,就像庄周化成了蝴蝶一样。“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从庄子描绘的这个美好的境界看,由生到死的“物化”不但不是件恐惧的事,倒是十分惬意。醒来之后当意识到自己不是蝴蝶而是庄周的时候,多了几分惆怅。郭象说:

夫时不暂停,而今不遂存,故昨日之梦,于今化矣。死生之变,岂异于此,而劳心于其间哉!方为此则不知彼,梦为胡蝶是也。取之于人,则一生之中,今不知后,丽姬是也。而愚者窃窃然自以为知生之可乐,死之可苦,未闻物化之谓也。

昨日对于今天是梦,今天对于明天又何尝不是梦?世界上的万物包括人无时无刻不在“化”,生死之化,不过是万“化”之中的一“化”而已。“知生之可乐,死之可苦”是“未闻物化之谓”的愚者。

蝴蝶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梦。说它是第一梦,不仅在于蝴蝶梦是文人写的第一个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为了占卜以预示未来的梦,而且还在于蝴蝶梦是无数文人所写的梦中最美、影响最大的一个梦。蝴蝶梦开创了“梦文学”的先河,两千多年来,蝴蝶梦以后产生的各种梦源源不断,终于以“红楼梦”这个千古一梦达到高潮,形成了“梦文学”的长河,而在这条梦文学的长河之中,庄子的蝴蝶梦无疑是源头,无疑是最璀璨的一个梦。蝴蝶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乃至延续到今日已极为来,这是庄子万万想不到的。

4 《齐物论》前后的呼应

读完“罔两问景”与“蝴蝶梦”,再回头看庄子《齐物论》开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的预言,我们就会发现,《齐物论》开篇与结束呼应的是多么巧妙。

在“南郭子綦”的寓言中,颜成子游看到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之后,提出了几个问题,南郭子綦就颜成子游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其中南郭子綦在解释“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的时候,以“今者吾丧我”来说明这一现象,而在说明这一现象的时候,南郭子綦又引出了“三籁”。可是,究竟“吾丧我”中的所丧之“我”、“怒者其谁邪”中的“怒者”以及“天籁”是什么,南郭子綦只是以一个又一个的比喻作了解释,并没有明确地给以解说。可是,如果我们把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这段对话和罔两问景与蝴蝶梦放在一起看,就可以明确地找到颜成子游所问问题的答案了。

在“罔两问景”的寓言中,罔两问影子“何其无特操与”和颜成子游的“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问话如出一辙。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的回答虽然也多问句,并以“怒者其谁邪”作结,但结果是肯定的。而影子对罔两的回答则是以疑问的形式全盘否定。虽然一为肯定,一为否定,但是我们从影子对罔两的回答中,却能看到影子与南郭子綦的答案是一致的。南郭子綦回答颜成子游问题时所说的“吾丧我”中的“我”、“怒者其谁邪”中的“怒者”,正是罔两问景中罔两指责影子“何其无特操与”中的“特操”。我们在前文说过,南郭子綦“吾丧我”之后所进入的境界,就是天籁的境界。而天籁的境界又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庄子在《齐物论》结束的时候作了回答,这就是“吾丧我”、放弃无谓的“特操”以后的境界:蝴蝶梦所呈现的“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的一种惬意的境界。如果说,南郭子綦的“丧我”是灵魂离开躯体,进入了一个精神自由的境界,那么,蝴蝶就是庄周的灵魂出窍,飞入了南郭子綦“吾丧我”以后的精神境界。颜成子游问南郭子綦,如同罔两问景。蝴蝶梦,正是南郭子綦没有回答的“吾丧我”的天籁之境。《齐物论》开篇的寓言,已经蕴含了全篇的思想。在行文上,天籁与蝴蝶梦相映成趣。

庄子南郭子綦的寓言以“吾丧我”的“天籁”齐了“人籁”与“地籁”,抹杀了人世间的一切是非声音。蝴蝶梦以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的“物化”,齐了万物,抹杀了人世间的一切是非,连并庄子自己也一起齐了。清宣颖《南华经解》在评“蝴蝶梦”与《齐物论》整篇关系的时候说:“上面若干文,推倒物论者十居二、三,连自己齐物论一并推倒者十居七、八。至末忽现身一比,乃见己原是绝无我想,一丝不挂人,意愈超脱,文愈缥缈。……将‘物化’收煞《齐物论》,真红炉一点雪也。”以“齐论”开篇,以“齐物”连并自己一同齐了作为收束,前后呼应,前问后答,这正是庄子的笔力所在,也是《齐物论》两千多年来魅力不减的原因之一。

选自《庄子的世界》 王景琳 徐匋 中华书局 2019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