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孩子的成绩与快乐,到底哪个更重要?
真心讲教育
2024-10-13 11:45:42

01

每个家长都有“强制输入”模式,尤其是在辅导作业时。

你发现孩子的字写得歪七扭八,忍不住开启了人生说教:“你得认真对待每件事,写字是一种态度,是对自己负责!”孩子低头沉默,你的讲道词循序渐进,从写字讲到学习态度,再升华到未来人生规划。

正当你自认为达到了某种哲学高度,孩子忽然抬头,一脸认真地说:“可是,我真的没办法让铅笔听话。”

你顿时哑口无言,感到自己所有的哲学理论,都被一根小小的铅笔给打败了。


实际上,教育不在于压制,而在于理解。

很多时候,孩子遇到的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单纯。不是他们不想做好,而是他们还没学会如何做到。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连串宏大的理论,而是从最简单的技巧入手,循序渐进,尊重他们的成长节奏。

正如那根“不听话”的铅笔,真正能掌控它的,是细心和耐心,而不是你的滔滔不绝。

02

还记得吗?你从小到大都相信一个道理,成绩代表着未来。

于是你在学校里拼尽全力,像一台永动机,时刻运转不止。别人放学打篮球,你抱着卷子加班加点;同学聚会打游戏时,你还在图书馆里背公式。

终于,毕业那天,你带着一摞奖状、一堆证书,意气风发地走上了社会,准备大展拳脚。

但接下来的生活狠狠给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未来似乎并不是那么回事。

你以为的坚持和努力能换来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然而事实是,你忙成了个陀螺,拿着微薄的薪水,被老板要求“无条件加班”。


而那些曾经成绩平平的同学,有的开公司,有的自由职业,甚至有人靠做直播赚得盆满钵满。

你才恍然大悟:

原来未来的回报,不光看你坚持,还得看你选对了方向。

其实吧,与其抱怨命运不公,不如来个华丽转身。

反正未来是个不确定的游戏,既然成绩已经成了过去式,不如发挥点幽默感,把日子过得轻松点。

因为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转弯。

成绩曾是见证,而未来,得靠你灵活变通的智慧来赢得。

03

有些家长总是以为,时间就是力量,只要孩子花足够的时间刷题,成绩就能蹭蹭往上涨。

每天抱着几本练习册,像是战士抱着枪,眉头紧锁,眼神坚定。这场战斗,家长看得热血沸腾,孩子刷得晕头转向。

结果八小时刷题后,你会发现孩子眼睛发红、脑袋发懵,仿佛他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打工。刷题的时间久了,孩子会不会变成“题库管理员”?

每天机械式地输入答案,但灵魂和思考早已飞向远方。

于是,孩子的生活里,只剩下无尽的题目:早上是数学,下午是英语,晚上再来一套语文模拟卷。

等到休息时间,居然连看动画片的精神都没有了。


实际上,刷题带来的成绩提升是短暂的,就像喝咖啡续命,喝一杯提神,喝多了反而失眠。

这样的“题海沉迷”,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可能考个好分数,但真正学到的,却是如何在无聊中求生。
所以要给孩子减压,别让他们每天变成题海中的“搬运工”。

试试让学习变得有趣一些,比如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学习数学,或是让孩子自己设计一套题目考考父母,甚至一起玩角色扮演,通过情景式教学来增强他们的理解力和思考能力。

学习应该是让孩子开怀的过程,而不是“疲劳战术”的折磨。

04

教育孩子独立思考,表面看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智慧,但有时候家长却忘了,独立思考是把双刃剑。

小时候你希望他们能问出“为什么天是蓝的”,可没过多久,这孩子就能当场质疑你说的每一句话:“为什么我非得吃青菜?”、“为什么手机不能带到学校?”、“为什么晚上得按时睡觉?” 最让你措手不及的,是他们突然开始对你的经济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为什么我们不能住大房子?你不是说要独立思考吗?”

结果,你本来是想打造一个小小思想家,结果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哲学家兼辩论家,搞得你每天头疼不已。

这就像是种下了一颗“反叛”的种子,满怀希望地浇水施肥,期待有朝一日能收获一棵参天大树,结果长出来的是个带刺的仙人掌。

孩子倒是学会了独立思考,可他们思考的对象往往就是你。


解决方案?别硬碰硬,智者不争。

家长该做的,不是打压孩子的思考,而是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向。比如当孩子问:“为什么我们不能住大房子?” 你就可以反问:“那你觉得怎样能赚到足够的钱去住大房子?”

让他们自己给出方案,参与到实际生活的思考中来。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学会独立思考,还学会了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差距,脑袋清醒了,问题也少了。

最终,你会惊讶地发现,曾经的“小哲学家”变得务实了很多,至少,不再每天质问你晚饭为什么总是吃青菜了。

05

孩子的梦想就像一株新生的植物,你不可能通过吼它、骂它、强制它长高。

可惜的是,许多家长在这一点上走了弯路,认为梦想是“能规划的设计图”,孩子的未来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步来就能稳妥无误。

于是,咱们常常会看到这样荒唐的画面:一个三岁孩子刚学会蹦跶几步,家长已经在旁边安排好了未来的留学计划、职业路线,恨不得手把手教他每一步该怎么走。

但问题在于,孩子根本不想走这条路!

孩子一直喜欢踢足球,你却让他们去背《高等数学》;他们在画画,你却非要他们弹钢琴。

到最后,梦想没浇灌,反而变成了给孩子的头顶加了个盖子,让他们不敢去探索、不敢去思考——

一个连自我追求都没有的孩子,凭什么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要知道,梦想是一件活生生的东西,它需要空气、阳光和自由成长的空间,而不是一个围着你转的“听话”小木偶。

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就像那股生命力,根本不是靠命令和压力能压出来的。而家长的责任,不是把每条路都给铺平了,而是像农夫一样,轻轻松松地站在田间,偶尔帮忙拔几根草,浇点水,让这颗种子自己找出通往阳光的方向。

但大部分家长可能都没时间“浇水”——他们忙着给孩子排课表、报辅导班、盯着成绩,仿佛梦想是能用分数堆出来的。

孩子玩得一开心,家长的脸立马拉下来:“你要是再这么玩,未来就完了!”问题是,您不玩他不玩,那谁来玩?你要的不是一个高分机器,而是一个真正会思考、能创造、敢梦想的孩子。

说到底,梦想不是用来完成的,而是用来享受的。孩子的梦想应该是从一片无拘无束的天空中翱翔出来,而不是在一张张试卷中磕磕碰碰地爬出来。

学会放手,才能真的见证梦想开花的那一天。

06

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只要把答案背得滚瓜烂熟,成绩就会一路飙升,人生也就像开挂一样顺畅无阻。

但问题来了,考试一结束,家长沾沾自喜地问:“这次考得怎么样?”孩子回答:“还好,我的答案都背对了!”

结果一看分数,凉凉,满纸的错误答案,写的全是驴唇不对马嘴的内容。

此时家长愣住了,问:“你为什么背错了答案?”孩子耸肩:“因为你没教我怎么去质疑答案啊。”


于是我们发现,光教答案不教提问的教育,等于给孩子披上了一件大号的防弹背心,可惜防的不是子弹,而是逻辑。

实际上,教育的核心不在于让孩子成为一台复读机,而在于培养他们能问出刁钻的问题,不断打破常规,才有可能真正搞懂什么是对的。

解法是什么?很简单:别再让孩子背诵那些定论,而是鼓励他们发散思维、批判性地看待问题。

你只需要告诉孩子一句话:“如果你觉得老师讲的都有点可疑,那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07

还有些父母有一个习惯,就是永远觉得自家孩子不够好。

考试考了95分,“这最后的5分为什么丢了?”画了一幅精美的画,“嗯,还可以,但你看别人家的孩子画得多有创意。”

孩子弹了一首钢琴曲,“嗯,音准不错,但情感表现有点缺失啊……”每句话里都藏着一股子“挑刺”的劲儿。

于是,孩子逐渐丧失了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热情,感觉永远都无法达到家长的期待。

可问题是,家长真的只是在挑刺吗?还是他们内心深处,觉得对孩子的“严厉”就是一种“负责”?这可真是误会大了!


其实家长的意图是“要孩子更好”,但呈现出来的方式,却是“你永远不够好”。

要想破解这场“爱之误解”,家长需要学会适度的欣赏和鼓励。

在孩子每次取得进步时,不妨说些正面的反馈:“你这次进步很大,继续保持!”偶尔放下那些挑刺的心情,给他们一些纯粹的肯定。

毕竟,没有哪个孩子能够在永远被打压的环境中,成长为有自信、有创造力的“优秀版本”。

归根到底,你爱的是孩子,而不是那个被你“打磨”出来的成绩单。

08

某些父母的教育哲学,就是一张标准化答案表,觉得人生的选择就像考试:

A好大学,B好工作,C稳定生活。

于是,他们的教导就是:“你得考重点高中,不然就进不了好大学;你得上好大学,不然就找不到好工作;你得找好工作,不然就没好生活!”

仿佛每一步都能被精确计算,偏差分毫都不行。

然而,他们没料到,孩子压根不想选这些“标准答案”,更不想考这张人生试卷——他早就准备交白卷,直接去搞艺术了。


突然有一天,孩子带着一幅自己画的抽象画回家,兴高采烈地说:“爸妈,我的梦想是当个艺术家!”

父母瞬间惊呆,仿佛天塌了一样:“什么?当艺术家?那你吃什么,喝什么?!”孩子不慌不忙:“爸,我可以画画赚钱啊,艺术家知道不?”父母立刻满脸疑惑:“靠画画赚钱,能赚多少钱?能保证你衣食无忧吗?”

解决思路:家长们别急着给人生设标准答案,允许孩子自己填空,也许他们的选择看起来像“白卷”,但背后藏着无数的可能性。

梦想不一定是“正经”的,比如说在网络上,有很多原本听都没听过的东西,也成了许多人财富的源泉。

所以家长们,别急着把未来的图画都涂成灰色,给孩子点彩色,世界会更丰富!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