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责编手记
文艺报
2024-11-18 10:29:17

李婧婧:

献给那些明净顽强的心灵

2022年,我拿到了阿舍老师的长篇小说《阿娜河畔》。审稿之前,我有一些隐隐的担忧。在这样一个主题之下,人物形象几乎是可以被预设的,他们一定无私奉献、勤劳善良,但是如果人物完美无瑕,小说读起来就不真实。

《阿娜河畔》,阿舍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

但当我开始审稿后,几乎是一下子被她拉到书中那个环境中去,阿舍老师对于自然、对于人物的书写非常细腻生动。她写戈壁滩的黄昏,夕阳血红,瀑布般流下金色的光芒;她写生长在农场的第一代人明中启,幼年时老师教给他“眼望四野万象,心如明镜磐石”,他那时还不理解这句话的深意,等他人到中年,成了老师,身边的人陆续离开农场,他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心如明镜磐石”,不知不觉间这句话已经深植到他心里;身患癌症、化疗之后的明中启,虚弱得像一个婴孩,他的妻子石昭美,也是农场的建设者之一,走到他身边说:“抬起脚,我给你搓搓脚趾缝儿……”无论是对自然风光的描摹,还是对兵团几代人的书写,都非常自然、本真又生动,这是特别打动我的地方。

阿舍老师是维吾尔族作家,她的母亲是维吾尔族,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她生活的农场,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像她母亲那样土生土长的新疆本地人反而是极少数。所以农场人的心胸是开阔的,没有地域之分,大家都是外地人,大家也都是农场人。阿舍老师特殊的身份、成长环境都构成了她写出这本《阿娜河畔》的必然性,以及这本书的独特性。

小说里对于女性的塑造和描写也令我感到惊喜。大体上,我们可以把李秀琴、成信秀、石昭美3位女性看作3个农场家庭的核心人物。李秀琴上过私塾,后因父亲早逝,家境困窘辍学,她勤劳踏实、无私善良、任劳任怨,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美德。成信秀看到招聘团的启事,知道远方有一个崭新的天地等待她去建设,她几乎是义无反顾地去了。石昭美是更年轻的女性,她勇敢追求明中启、自学成医,经历了丈夫的精神出轨后崩溃,又振作起来决意过好新的生活,把自己建构成一个全新的、更有力的自我。3位女性的性格底色和命运走向截然不同,她们生动鲜明、血肉丰满,犹如女性成长之路上一盏盏接力的明灯,充满力量与希望。同时,阿舍老师对于她们的书写也让我们看到历史叙事的另一种可能。

在编辑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和阿舍老师沟通对小说结尾部分做了一些调整。原本小说的最后,茂盛农场被合并,小说收束在茂盛农场场部整体搬迁的那天,一个离别的场景。后来我们又想在最后留一抹光明的希望,虽然茂盛农场被合并了,但是人们的生活还在继续,有一个新的开始。最后她做了两处调整,一个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加了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搬来农场定居,同成信秀一样,他们也是水利工作者,他们说“水治好了,人才会留下来”。这么多年过去,似乎一切都在改变,但是在那片土地上,永远都有人在生活,在劳作,在建设。另一处是小说的最末,加入了一个全家团聚的国庆节,生活还在热热闹闹地继续,明中启的学生来探望他们的明老师,高高的蓝天里飞扬着他们青春又健朗的声音。这两处给小说添了一笔暖色,我们会看到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总是会有留下来守护一方天地的人,而来自农场的一呼一吸也永远都不会被遗忘,对于未来,总有青春和希望。

另外一部分工作主要是在编校方面。比如,生长在农场的明中启和上海知青楼文君有过一段隐藏的情愫,他们都喜欢看《静静的顿河》,他们在一起讨论文学,讨论里面的人物命运。而他们当时看的《静静的顿河》一定不是我们现在买到的通行本,对于人名的译法和现在大概率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他们的对话和通信里应该怎么呈现就是一个问题。后来我们找到1957年翻译家金人先生的译本来统一里面的人名,让小说的细节也贴合当时的时代语境。

在《阿娜河畔》出版之后,除了接连不断地入选榜单、受到推荐,我们还陆续收到广大读者的反馈。一位在兵团生活了20多年的读者说他通宵读完了这本小说,非常感动,写下了读后感。我相信,对于这样一部优秀作品,不同的读者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在理解或者评价一个文学作品的时候,也会有不同标准,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部作品能不能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读者以共鸣,也许它书写的故事是一时一地的,但它亦能在此刻的、未来的某时某地唤起我们的共情。我相信《阿娜河畔》做到了这一点。借用阿舍老师创作谈写的那句话,“这本书献给那些明净顽强的心灵”。

(作者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阿娜河畔》责编)

朱筱婷:

故乡的美酒,请酌一杯

2022年初,我在就《顶牛爷百岁史》出版后续事宜和凡一平老师沟通时,收到了凡老师明年继续出新书的预告,我满怀期待地等着大饱眼福。凡老师将他在悬疑小说中的曲折多变、简洁明了延伸到了现实中。下半年刚过,凡老师便已交稿,毫不拖泥带水。这本书给了我结结实实的充满惊喜的“一枪”,我头也不回地扎入对新作的拜读中。

《上岭恋人》,凡一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出于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信任,近几年,凡一平老师多将作品交由我们出版,我有幸一直在责编他的书。从《我们的师傅》《上岭村的谋杀》到《顶牛爷百岁史》以及这本《上岭恋人》,我读着凡一平老师的书前进在我的编辑成长之路上,算是他小说的忠实读者和“作料小厮”了。读完《上岭恋人》定稿文档中的11篇小说,我着实“停顿”了一两天,进入了对书稿主题确认和整体编排的设想中。

《上岭恋人》与凡一平老师之前的小说集有明显的不同,可以见出作者对这本小说集的创新构想:11篇小说中就有6篇篇名包含“上岭”两字。可以推测,作者正在用这本小说集构筑他的文学地标、他的创作源泉——故乡上岭,广西西南部都安瑶族自治县的一个小村庄。“上岭是一个村,又是一个人。我是上岭村人。我想我这辈子的创作,是离不开生我、养我、亲我的上岭村了。”凡一平老师这样说,也这样用创作证明着。

于是我找到了第一个关键词:故乡。但作者的写作是单纯地抒发对故乡的感怀吗?自然不是,作家的写作从来不是“单向度”的。于是,小说的层次在审稿中像起酥皮一样层层裂开。比如《上岭恋人》的爱情故事里包含了对女性生活境况的观照,《的确良》的数十年单恋中呈现了环境对人命运的击打、金钱对人格的腐蚀,《下水道》救“人”产生的误会表达出乡村淳厚的赤子之心对城市冰冷森林的抵抗……在探案、旧事、回忆、救赎、爱情、历史、传奇、生死、金钱与欲望中,我抓取到城乡差异、历史变迁、乡土生活等关键词,以时间的由远及近、人物年龄的由老年到中年到青年、故事发生地点的由乡村到城镇等为坐标,编排全书篇目。以充满女性温情、果敢和担当的爱情传说《上岭恋人》起头,以为爱失明的年轻人在与老一辈爱情的巧遇中获得释怀的《黑夜里的歌王》做结,以由乡村“突围”城市不断追求人生、爱情和救赎的篇幅最长的《的确良》居中,将故乡人的传奇人生故事穿成一条首尾相扣的完整链条。

在对语言等细部做编校时,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凡一平老师写作中的一个语言习惯,即“叠用”,有形容词的叠用、短句的叠用等等,如“她是被坏人或恶人逼迫”“像受了电击,或心脏骤停”“韦妹莲已经魂不附体,或正在出神”,这样的叠用初看会认为是重复,但实质上在语气上起到回旋、停顿的调节作用,营造阅读的轻快感;在语义上则有前后互文、补充照应的作用,使得表达空间更加充盈。这样的语言特色仿佛对应着壮乡的山歌,与小说中“壮家的习惯,女人生完孩子后,就不称名道姓了”的习俗、“歌仙会”的节庆盛典以及对上岭村生活环境的描写、对方言的使用、对传统手工艺的描述等共同展现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了上岭村乃至更广泛区域内的民族性特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岭恋人》封面的打磨。文学作品的封面设计有时是很“悬”的,设计师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有的设计师会根据文本气质来设计,有的设计师喜欢抓取文中的关键词,有的则更习惯贴合书名。而《上岭恋人》文本的多义性着实让我有些取舍不定,最后我选择和设计师沟通两个点以构筑两个不同面向的方案。一是立足“上岭山水”,以绘画风格呈现;二是突出城乡和年轻人,色调上用橙黄等亮色。考虑到凡一平老师喜爱水墨画,而书中三分之一的篇幅又以“上岭”为名,写有许多老一辈的故事,最后选取了以怀旧的美术风格突出山高水阔,画面沉静、大方、耐看的设计方案。其间凡一平老师对封面设计的选取和调整一直持支持的态度,才使得《上岭恋人》以如今的面目面向读者。 

故乡的平凡人、平凡事闪烁在凡一平老师的心间,他用故乡人的淳朴和热情酿造出一杯杯温暖的美酒。用《上岭恋人》为杯,斟满,请酌一杯。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上岭恋人》责编)

王春蕊:

动人的旋律在春天响起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恰逢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我们一直在想,能为祖国母亲送上一份什么礼物呢?幸运的是,我们遇见了一位有着特殊经历的作者——吉米平阶。他扎根西藏基层多年,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西藏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程。他将那些珍贵的记忆化为笔下的文字,写出了西藏人民向着幸福生活迈进的生动故事。于是,我们策划完成了《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首赞歌,奏响了西藏脱贫攻坚胜利的旋律。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成为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最诚挚的礼物,让更多人了解西藏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幸福背后的艰辛与温暖。

《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吉米平阶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21年8月

当我开始编辑《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这本书时,心中满是对这片高原土地的敬意。脱贫,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征程,在西藏更是如此。2011年,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西藏创新模式,在全区各行政村、居委会派驻工作队。作家吉米平阶率队驻村,在工作过程中陆续记录和发表了一些感想体会。在接下来的10年时间里,他多次深入农村,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之余不忘细心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最终将10年间的种种经历汇聚成《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这部优秀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该书分为4个乐章,分别以藏东昌都市的村庄、日喀则的边境县、阿里地区最艰苦的东部三县和阿里噶尔县为对象,记录了西藏农村的发展状况和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讲述了脱贫攻坚过程中干部群众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的故事,展示了党的领导在我国边疆地区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读着他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为西藏脱贫事业而奔波的身影,看到了他们在脱贫路上遭遇的重重困难,看到了狂风中依然坚定前行的脚步。从高山峡谷到广袤草原,扶贫干部们一步一个脚印,为贫困地区带来希望之光。他们为牧民指引发展畜牧业的新方向,帮助农民开拓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如同指挥家精心调度着每一个乐段。同时,我们也见证了西藏人民发自内心的喜悦。孩子们在新建的校园里欢声笑语,那是教育脱贫带来的希望旋律;老人们在温暖的新房中安享晚年,这是住房保障奏响的幸福音符。一个个村落旧貌换新颜,交通、医疗等条件的改善,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脱贫的旋律中翩翩起舞。我们精心编辑这本书,就是希望把西藏脱贫的故事完整呈现,让《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成为时代的见证,让更多人听到这振奋人心的乐章。这不仅是对建党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献礼,更是对所有为西藏脱贫付出者的致敬。

(作者系广东经济出版社编辑、《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责编)

朴珍华:

冬山鸟鸣处,诗韵漫心间

一天,金荣健老师给我发来了一份文件。他告知我,他正准备推出一本新诗集,希望我先过目并给出意见。我欣然应允,随后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仔细研读了将近200首诗稿。在品味的过程中,我用心体会其中的情感,能够明显感觉到,与金老师以往的创作风格相比,此次的诗作大有不同。不仅诗歌语言发生了变化,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技巧方面也有了显著的转变。

《鸟声呖呖鸣冬山》(朝鲜文),金荣健著,延边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

回想起来,金老师以往的诗歌以豪放、深厚、庄重为突出特点,其之前出版的《晨山问好》等4本诗集便是很好的例证。而这次的作品则变得柔美、细腻,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意境。阅读这些诗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少年,他行走在山间小路上,逐渐长大、走向成熟。我所读到的,是少年在成长道路上所经历的喜悦、悲伤与思念。

后来,金荣健老师向我透露,自从他的父亲去世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连一首诗都无法创作出来。那是一段无比漫长且令人揪心的日子。他的父亲是一位极为朴实无华且平凡至极的农民,在祖国东北边疆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日日与泥土相伴。这位老人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怀揣着对家庭深沉的爱与责任。父亲去世之后,金荣健方才深刻领悟到,原来父亲的存在就如同一座沉稳的大山,一直给予他依靠和力量。于是,金老师开始将曾经忽略的点点滴滴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写下了《脊背》《冬山冰冷的沉默》《爸爸在移冬山》等作品。可以说,《鸟声呖呖鸣冬山》是金荣健把自己珍贵的回忆以诗歌形式留存的见证。在这本诗集中,“山”代表着他最为熟悉的故乡柳新洞,他最爱的家人、朋友、邻里,而“呖鸣冬山的鸟”则象征着金荣健本人。

2020年3月,我开始着手这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不得不说,编辑此书确实是一项充满情感与创造力的工作。我与金老师进行了多次交流,最终精心筛选出143首诗收录进诗集。在编排诗歌顺序、进行语言打磨和修订的过程中也十分顺利。在封面设计和内页排版方面,我们主要听取了金老师的意见。这本诗集采用32开精装,封面图为极简风格的风景画,有山、有树、有鸟……正如这本诗集所收录的诗歌一样,散发着一种安静、清新的气息。在内文字体、字号、行距等方面,我们除了确保文字清晰可读之外,特意留下一些空白,以突出空间之美。由于金荣健老师曾是电视台编导出身,他对视觉效果有着极高的审美要求,也非常喜欢大胆尝试。而这种尝试恰好得到了读者们的广泛好评。这本诗集从封面设计到排版布局,皆给人一种简洁典雅的深刻印象。然而,当你真正沉浸其中,开始阅读这些诗歌时,便会惊觉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隐藏着诗人灵魂深处的呐喊与低语,如同平静的海面下涌动的汹涌暗流。

这本诗集的出版历经近9个月的时间,于2020年11月正式面世。它无疑代表着诗人金荣健又一个重大的转变和发展。《鸟声呖呖鸣冬山》清晰地标志着他从过往的风格与主题中破茧而出,迈向全新的境界。但这绝非一次偶然的尝试,而是诗人在岁月的沉淀、生活的磨砺以及心灵的不断追寻中,自然孕育出的结晶。

(作者系延边人民出版社《延边文学》主编、《鸟声呖呖鸣冬山》责编)

赵怡欣:

唯以求真的“互哺”历程

《洱海笔记》是云南大理白族青年作家北雁所著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创作背景。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大理州迅速启动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深入了解洱海保护面临的困难问题,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作家北雁于2018年3月开始,围洱海徒步一周,深入洱海沿岸的所有村落及河流、山脉、古迹、名胜、岛屿、湖滨,从见证洱海的变迁入手,寻访洱海的历史足迹,同时对当地民风民情及现今人民生存状况进行详尽的考察,历时一年,跨越四季,最终完成了这部《洱海笔记》。

《洱海笔记》,北雁著,云南教育出版社,2023年2月

这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落地云南教育出版社,我作为责任编辑参与其中,深感荣幸。确定《洱海笔记》出版风格之前,我完整地阅读了《洱海笔记》的电子稿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随作者的眼光和笔触,感受洱海的美。在我看来,《洱海笔记》不仅是一部全面描写洱海的美文、散文,它更多的是在以个体生存感知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命运,是一部慰藉乡愁情感的文学作品。北雁用充满审美韵味和诗意的方式深刻细腻地描写环湖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创作内容丰富,写作情感丰沛,令我动容。

好的内容和作品一定要有好的形式和载体来呈现,这是我作为责任编辑的任务之一。内文的版式上,我主要考虑用简洁、淳朴的设计来衬托作品澄净、纯粹的特质。上、中、下三篇用黑白配色跨页设计分隔开,用最能代表洱海元素的海菜花、海鸥、小普陀岛,来装点每一个跨页设计。整书选配大理州画家陈彬为洱海专门创作的油画数幅作为内文插图,以增添书籍的艺术性和画面感,让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借油画来更好地体会北雁作品文本的力量和内涵。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是整书打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北雁在书中几次提到,“总是蓝汪汪的洱海,倒映着蓝汪汪的天”,于是我迅速征求了北雁的意见,大家想法一致,那么就“试试洱海特有的蓝”。几经论证和尝试,《洱海笔记》封面最终选取陈彬油画作品《洱海小普陀岛》,尽数展现洱海元素,突出洱海水和洱海天独一无二的“蓝”,极简风格设计,无需冗余装饰,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契合文本澄净和纯粹的调性,让读者在第一眼看到封面的时候,就仿佛置身洱海的蓝天白云下和苍山的青翠环绕中。

北雁用一年时间徒步丈量洱海,再用两年时间对积累的原始素材“披阅增删”,之后又对洱海保护现状再次进行考察,耗时4年,终成这部饱蘸心血之作。面对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我认为文字编辑加工是整个出版环节中的另外一个重点。因此,“惟以求真、精益求精”便是我在编辑《洱海笔记》时始终秉持和牢记的原则。进行编辑前,我全面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在集中、专注编辑加工书稿的时间里,我仔细揣摩、斟酌、研究书中的每个段落,每个字句,认真核查、校对文本中所有的引文,同作者不断交流、沟通、请教。有时会为一个字词的准确性讨论很长时间。我很感谢北雁给予我的这份信任,自己也深深地被北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和的人格修养所折服。每次打开《洱海笔记》的书稿,就好像看到了洱海,这也使得本身较为枯燥繁琐的文字编辑工作变得趣味盎然。

《洱海笔记》是一部契合当下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的文学作品。在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里,这本书记录着关于洱海转瞬即逝的东西,也记录着洱海周边村落在当下的全貌。《洱海笔记》的强大能量和磁场让我从中获得了一种“治愈感”。跟着北雁的节奏不断走近“养活很多人”的大理母亲湖洱海,我开始反思自己好像从来没有真正地去深入了解过自己家乡昆明的母亲湖滇池。于是,我开始在周末空闲的时间,走不同的路线、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滇池。在关于滇池的各种文字描述和记载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湖泊的历史既是自然史、科技史,也是人类史、文化史。在与自然频繁的接触中,我收获了内心的平静。

《洱海笔记》的顺利出版凝结了众多关心和支持这本书的前辈、同仁的辛劳和智慧。编辑工作,归根结底是一项服务于文字与思想的职业。从事图书出版工作15年,我见证了无数电子文稿到纸质书籍的转变,也由此深刻体会到图书出版和编辑之间“互哺”的关系:每本图书的出版离不开编辑的全力以赴;编辑亦在处理所有关于书籍出版的具体事务中,完成一次次自我修炼和成长。每当遇到一部好书稿,我会不自觉地感到幸福和满足,我想这就是编辑这个职业带给我最深层次的快乐。

(作者系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编审、《洱海笔记》责编之一)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微信编辑:张昊月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