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孩子沉迷手机,是家长的 “失察” 还是 “纵容”?
婴儿健康那些事
2024-11-26 08:13:03
孩子深陷手机世界难以自拔?说不定是家长初期的疏忽大意与后期的无原则放任让孩子在虚拟网络中越陷越深。

以孩子手机使用受家庭影响为例,看似只是孩子个人对手机的依赖,实则反映出家庭教养方式的漏洞:


谁让孩子陷入 “手机泥沼” 的?不就是那些前期失于察觉、后期宠溺无度的家长吗?


所以说,亲子手机管理最核心的,往往是善管,是一种严格把控与合理疏导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后知后觉”,孩子手机使用初期就得留意


家长们普遍爱 “在孩子刚开始沉迷手机时毫无察觉”—— 这在现代家庭育儿场景中较为常见。


孩子最初只是偶尔用手机玩些小游戏,家长未加重视,认为这只是孩子放松的小手段;孩子逐渐增加手机使用时间,用于刷短视频、聊天等,家长依旧没有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的失察如同给孩子的手机沉迷开了一道 “方便之门”,孩子则在一旁 “肆意妄为”,对手机的依赖悄然滋长。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 “相信孩子有自控力”,殊不知,长期的后知后觉成了孩子正确手机使用习惯养成的 “绊脚石”,反而让孩子在手机的诱惑面前毫无抵抗力。


譬如孩子开始用手机熬夜玩游戏的例子:孩子最初只是在周末偶尔晚睡玩一会儿手机游戏,家长没有及时制止。慢慢地,孩子每天晚上都偷偷玩手机到很晚,导致白天精神萎靡,学习成绩下滑。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沉迷温床”。


若干年后,当孩子因过度依赖手机而出现视力下降、社交能力退化等问题时,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沉迷纵容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在孩子用手机观看大量无营养的网络视频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孩子逐渐被视频中的不良内容所影响,变得浮躁、追求物质,家长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但此时想要纠正已经困难重重。


家长困惑发问:“我怎么就没早点发现他在手机上的这些问题呢?”


殊不知,疏忽再多,也不如在孩子手机使用初期就给予正确的关注。


02 家长的初期失察,其实是孩子深度沉迷的源头


无数次的微小变化忽视、潜在风险无视、不良倾向未觉,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沉迷基因”。


为何深度沉迷?很简单,因为他们在缺乏家长监督引导的初期,逐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无节制快乐,渴望更多的虚拟满足。


每一个 “孩子玩玩手机没什么大不了”,都是一个潜在的 “深度沉迷诱因”。家长们总喜欢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孩子初期的手机使用,忽视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初期失察的方式对待孩子手机问题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深度手机沉迷”。

譬如孩子在手机社交软件上过度投入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整天抱着手机和网友聊天,都不跟家里人说话了。”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在孩子刚开始使用社交软件时,没有关注孩子的聊天对象、聊天内容,让孩子在虚拟社交中越走越远。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在一款社交软件上结识了一些不良网友,开始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并且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他们的互动上。家长发现时,孩子已经深陷其中,对家长的劝阻充耳不闻,甚至与家长发生激烈冲突。


结果呢,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愈发淡漠,学业荒废,身心健康也受到极大损害。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无可救药,而孩子心里想着:


“你们之前都不管我,现在凭什么限制我?”


03 亲子手机管控是双向互动,约束才能有节制


亲子手机管控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手机管制”。


不理解孩子使用手机时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在手机娱乐与学习之间平衡的渴望,只一味以强硬手段去限制。孩子自然感到压抑,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手机管控的关键。与其盲目地事后补救,不如提前规划,成为孩子的手机使用导师和行为规范者。


比如,孩子想用手机学习一些课外知识,但家长一律禁止。假如我们一味以 “家长权威” 禁止孩子使用手机,孩子往往会觉得委屈和不被理解,甚至会偷偷摸摸地使用手机,引发更多的问题。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探讨手机的用途,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规则,如规定学习时间可以使用手机查阅资料等,同时监督孩子遵守规则,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喊道:“不许用手机,不管你说什么理由!” 孩子满脸愤怒与不甘,背着家长想尽办法使用手机,亲子关系愈发紧张。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我们来商量一下手机怎么用。你可以在写作业遇到难题时用手机查资料,但每天使用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好吗?”


孩子欣然接受,在规则范围内合理使用手机,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所以事实上,亲子手机管控的秘诀并不在于禁令的严格,而是管理的智慧。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防范但不敏感:适度防范,让孩子在手机使用中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为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负责。


适当的防范不是草木皆兵,而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与合理利用。在孩子初次接触手机或出现轻微沉迷迹象时,家长通过温和的提醒、引导孩子参与其他有益活动等方式,让孩子在手机使用过程中收获成长,这种 “引导”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1.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手机使用规范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手机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1.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合理使用手机、自律自控和关注现实生活,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手机管控不只是对孩子手机使用的限制,更是对自身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手机管控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管理而不失察的家长”。


面对孩子手机使用的问题,选择是继续后知后觉、强硬管制,还是尝试以智慧管理方式促进?


在孩子手机使用管理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约束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手机使用规范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手机管控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