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杜威"学校即社会"PK陶行知"社会即学校",谁更合理?
冰冰育儿
2025-05-18 17:54:28

杜威 “学校即社会” PK 陶行知 “社会即学校”,谁更合理?

**

“教育就应该把社会搬进学校!杜威先生提出的‘学校即社会’,能让学生在校园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 在教育研讨会上,王校长拍着桌子,语气激动,眼中满是笃定。
李老师却皱着眉头,毫不示弱地反驳道:“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社会即学校’!社会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为什么非要把学生局限在学校里?”
王校长涨红了脸,提高声调:“离开了学校系统的教育,学生能学到什么系统知识?学校模拟社会,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你这是本末倒置!” 李老师猛地站起来,“社会包罗万象,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摸爬滚打,才能真正成长!”
会议室里的争论愈演愈烈,这两种看似针锋相对的教育理念,究竟谁更合理?或许我们能从它们的内涵与实践中找到答案。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他提出的 “学校即社会” 理念,核心在于强调学校教育不应脱离社会生活,学校应该是一个简化、净化、理想化的社会雏形 。在杜威看来,传统学校教育往往将学生与真实社会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因此,学校要营造与社会相似的环境,设置各种社会活动和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学校可以设立模拟商店、法庭、医院等场所,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实践中学习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技能,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
在美国的一些中小学,就践行着 “学校即社会” 的理念。学校开设了 “校园经济” 课程,学生们成立自己的 “公司”,有人负责市场调研,分析同学们的需求;有人负责生产,制作手工制品或烘焙食品;有人负责销售和财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商业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应对风险等能力。学校还会定期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学生们分别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通过模拟真实的法律案件审理过程,了解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增强法治意识。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社会,为他们未来真正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提出的 “社会即学校” 理念,是对杜威思想的继承与超越。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过于封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整个社会才是一所大学校,生活的一切场所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课堂 。他主张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和成长。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事件、资源,都是宝贵的教育素材,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观察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在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社会即学校” 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农村建设,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作,了解农业生产知识,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他们还帮助农民开办夜校,教农民识字、算术,传播文化知识。此外,学生们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当地的环境治理、社区建设等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不再是死读书的 “书呆子”,而是能够将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教育环境的构建来看,杜威的 “学校即社会” 侧重于在学校内部模拟社会环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逐步适应社会;陶行知的 “社会即学校” 则强调打破学校的围墙,让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成为教育的场所,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主探索和学习。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学校即社会” 以学校为中心,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特点,筛选、整合适合在学校环境中开展的社会生活元素作为教育内容;“社会即学校” 则以社会为中心,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其实,“学校即社会” 和 “社会即学校” 并非绝对对立,它们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教育情境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的学生来说,“学校即社会” 的模式更具优势。在学校这个相对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了解社会规则,学习基本的社会技能,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就像幼儿园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体验医生、警察等职业,初步认识社会分工。
而对于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社会即学校” 的理念能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中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了解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学校在保持自身教育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同时,积极拓展与社会的联系,引入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社会的气息,在社会中深化学校所学的知识。比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生产和工作;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锻炼自己。
杜威的 “学校即社会” 和陶行知的 “社会即学校”,就像教育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只有将它们合理运用、相互融合,才能走出一条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更适应社会变化的教育之路,让教育真正回归生活,培养出既有扎实知识基础,又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