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不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就是在扼制孩子的自我成长,快自检吧
厅枫
2024-11-22 11:20:48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小心翼翼地为孩子规划着每一步,仿佛孩子是一件珍贵的瓷器,容不得一丝瑕疵。然而,就如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实则是在阻碍他们的成长。这在教育领域中可称之为 “束缚效应”,我们通常称这些孩子为 “温室幼苗”,他们的成长受限往往令人惋惜,让人不得不反思。


然而,是什么让家长如此害怕孩子犯错呢?


其实,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不仅关乎勇气,也关乎信任、引导和成长心态的巧妙融合。


一个个被过度保护的孩子,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不同的 “成长困境”。


他们表面的 “安稳” 不过是虚假的繁荣,一旦面临真正的挑战、缺乏应对经验或在挫折中无助,这些孩子就可能陷入迷茫与停滞。



而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典型的例子说起。


01 保护却无信任


有的孩子,被家长严密保护,任何可能犯错的事情都被禁止。家长们总是担心孩子受伤、失败,于是将孩子紧紧地护在羽翼之下,却不知这样反而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我们常叹他们是 “保护过度,成长不足”,明明被满满的爱包围,却总是在能力培养上有所欠缺,搞得家长自己也满心焦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度的保护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但毫无信任地过度保护且没有正确的引导,就像是在温室中被束缚的树苗,永远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比如小辉,是家里的 “重点保护对象”,他的每一个行动都在家长的严格监控下。直到有一天,学校组织了一次手工制作活动,小辉看着其他同学大胆尝试,自己却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动手。


自此之后,他开始渴望尝试新事物,家长也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给予孩子一定的信任。下次遇到类似活动,小辉不再畏首畏尾,而是勇敢地去尝试,虽然过程中犯了一些小错误,但他学会了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结果,这个曾经被过度保护而不敢尝试的小辉,俨然成为了老师和同学眼中 “勇敢的探索者”。


老师称赞说:“小辉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信任的力量!”



02 包办却无引导


还有一些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被家长包办,从穿衣吃饭到学习任务,家长们一手操办,看似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他们往往是那种需要一把 “成长钥匙” 的孩子,一旦有机会自己去尝试、去探索,整个成长状态都变得不一样。


这种从被包办到自主探索的转变,在心理学上被称作 “自我效能提升”,一旦孩子获得引导去尝试,他们的成长速度自然会加快。


比如小悦,就是典型的 “被包办一切” 的孩子。她每天按照家长的安排生活,听着家长的指挥做事,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


直到有一天,她参加了一次夏令营,在那里没有家长的包办,她不得不自己面对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学会思考和决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从此之后,她以这次夏令营为转折点,逐渐培养自己的自主能力,成绩和综合素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连家长都忍不住惊喜。


别人问她成长的秘诀,小悦一脸坚定地说:“自己尝试才能真正成长,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03 批评却无鼓励


当然,还有一类 “胆小怕错” 的孩子,他们一旦犯错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以至于他们害怕犯错,不敢尝试新事物。


这种对错误的恐惧心态,往往源于缺乏鼓励和正确的对待方式,容易被批评打击。


然而,一旦他们在鼓励中逐渐放下恐惧,学会从错误中看到成长的机会,进步就会显而易见。


这种心态转变的过程,常常为他们开启了从胆小到勇敢的成长之路。


比如说小晨,每次犯错都会被家长严厉批评,一脸 “我又做错了” 的沮丧气息。


家长批评也好,老师提醒也罢,都让他更加害怕犯错。直到有一天,班级组织了一次小组活动,小晨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小组同学却鼓励他大胆尝试,即使犯错也没关系。


这次经历让小晨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此后每次遇到问题,他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犯了错也能坦然面对。结果,他变得越来越自信,成了班里的 “积极分子”。


他的家长感叹,那个总是害怕犯错的小晨,终于勇敢起来了。



由此可见,对于那些被过度保护而缺乏试错机会的孩子而言,家长们必须反思,关键在于给予孩子信任和引导。


保护要有度,但如果没有信任,就得试着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包办不可取,但如果只是一味代劳,不如尝试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批评要适度,遇到错误时,学会鼓励孩子从错误中成长才是进步的开始。


只要我们勇敢地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找到适合孩子的成长方式,不让过度保护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那么孩子的自我成长必将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