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化泌阳|桃李情深——王振宇老师印象(豫琳)
文艺先锋
2024-09-10 07:09:15
               桃李情深
——泌阳二高王振宇老师印象
               
                文/周豫琳

       振宇老师从三尺讲台退下来,眨眼间也就十余年了。退休前,他是泌阳县二高的高级教师,也是全县的语文名师。
       屈指算来,我自1981年秋季入学板桥高中,至今已与振宇老师相识41个年头了。我那时是一个刚满18周岁、弱不禁风的乡村毛头小子,而老师则长我“一轮儿”,是一个身板高大,足有一米八几的个头,白晰的长长的面孔,偏分头,一双慧眼,既严厉又慈善。因他个子高的缘故,走起路来,抑或讲课时,背略微显得有点驼,但不遮他的儒雅与英气。他那时已结婚了,妻子刘氏美丽贤淑,给他生下了一双聪慧可爱的小宝贝,全家幸福满满的样子,颇让人羡慕。
王振宇老师

      振宇老师姓王,学生们都尊称他王老师。高中两年的时光里,王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讲课时,声情并茂,声若洪钟,宛如走进了书本,与主人公、以及学生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陶醉其间,使不少学生禁不着爱着盼着这一节节语文课来。王老师讲话和为人一样有棱有角,有时还过分锋利,颇具个性,让听者入心入肺,过耳不忘。

       当时,因爱写点小玩艺,王老师让我在班里当宣传委员,负责主办班里的宣传栏,有时也值日到学校黑板上写写画画的。我上学总喜欢上语文、英语什么的,最讨厌上数学课。尽管每天把不少学习时间都扔在数学上,但考试从没有及格过,于是我也就对考大学没了信心。
       二年级下半年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写了篇小散文《柳》,一千多字,可能是我把柳树一年四季的景致及情感写得还不赖,博得了王老师的青睐,他把这篇“大作”拿到学校几个班里当范文朗诵了几天,当然也博得了不少同学们的喝彩声。自此,我趾高气扬起来,在学校里仿佛高人一等,学习也不安分了。并对同学们妄言说:高考不想考了,回家当作家诗人哩!还曰,我这辈子不发表文章,永不结婚!云云。
       这天,王老师上完课,平静而期待的目光把全班的同学们!扫视了一通后,动情地说:同学们,我们再有两个多月,就要高考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们只有努力拚搏,考大学,跃龙门,将来才有出路呀!说到这里,王老师有意无意地扫了我一眼,接着说:据说咱班里有个同学,不准备参加高考了,想当作家,想当诗人哩!并狂言不发表文章不结婚。说到这里,他停顿片刻后,板着脸,一字一顿地接着说:那么,我让他,打一辈子光棍儿!
       全班同学们皆哄然大笑起来,还有不少同学把目光转向了我。当时,我不知自己困窘到何种程度,只觉得面红耳赤,全身发热,不由得垂下了那“高贵”的头颅,想从脚下找个缝儿钻进去。我不明白王老师这句话的用意,是生气?还是在激励?而我只是暗中咬了一下牙关,心里萌生了这辈子非当一回作家、诗人的念头来。

       1983年7月,我因高考几分之差而没有“跃龙门”,也就应届毕业了。回乡边读书写作边帮父母种地,边与一帮子同乡文学青年创办“春蕾文学社”,并任《春蕾》社刊“主编”。不想“春蕾”名声大振,吸引了全国数百名文学青年,信笺满天飞。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月时间就专题报道两次,《河南日报》发了半版我们的“事迹”。当年秋天,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卖瓜姑娘》就顺利地发表在周口市《颖河文艺》报上,诗歌《九月短吟》发表在《洛阳日报》上。农历十月十六这一天,我也就理直气壮地与订婚三年多的山乡女子梅完婚了。还有几个高中同学都来张戴庄参加了我的婚礼。

       1985年秋天,当时已受聘于乡政府任广播站编辑兼地方志编纂员的我,因小有名气,应邀参加了全县首届文代会并选为理事。休会期间,我与文友们在街上溜达,不想与王老师不期而遇。王老师勾着头翻了一下别在我左上衣口袋上的“代表证”,面露笑意问:谁的呀?他可能真的没想到我会发表文章,还会参加了全县的大会。记得当时我说出在县委开会时,王老师也就睁大了眼睛,而且大嘴巴也半张起来,异常惊讶而又赞许的样子。
       第二年,我一家三口迁进县城西关的林科所,应邀来此工作。1989年冬天,我到东关一家大型企业任职,全家也就搬进了单位宿舍楼五楼那套两室一厅的新房里。当时,听说王老师也调到二高了,且离我住处只有几百米远,也就萌生了想见见他的念头。
       一个晚饭后,我步行来找王老师。当时,二高只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楼,一栋两层的教职工生活楼。在一楼那间拥挤的住室里,我们师生二人畅谈了很久,他给了我很多鼓励与启发。当晚,我才明白文学这条曲折的路上,虽有鲜花,但也布满了荆榛与泥淖,成功率太小啦!
      自此后,我们隔段时间就见见面,攀谈,吃饭,慢饮,散步。我无自此后,我们隔段时间就见见面,攀谈,吃饭,慢饮,散步。我无论是家里、或在单位,或是在文学创作上,有高兴事就及时告诉他;每每新出版书籍、画册,也总是必恭必敬地先送给他指正。他是我的好老师,又是我的好朋友!
      1995年春天,我当上了县作协主席不久,作为基层“自学成才”的文学青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跨世纪”文艺座谈会,见到了那么多国家领导人和乔羽、谢铁骊、英若诚、袁世海等文艺大家。期间,我与国家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交谈并合影留念。当时,王老师因《组织部来的年轻人》《青春万岁》等名篇,对王蒙很崇拜。再加上他俩长的太像啦,我也就把与王蒙先生的合影照片加洗了一张,送给王老师作纪念。此后,王老师更是高看我了,甚至逢年过节和我生病期间,他都掂着礼品去看我,还有后来父母辞世,儿子结婚,喜得孙子,他都亲自到场。几次在春节期间师生们团聚时,我都听见他守着那么多老师同学们夸我:教了几十年学,最让我满意的学生只有一个!每次都让我受宠若惊,很是感动。不是老师的激励和鼓劲,我咋能走到现在呢?

      辛苦了几十年、桃李满天下的王老师终于能歇歇脚了。他似乎不太适应这清闲的时光,于是掂起了毛笔,在旧报纸上写几笔;和他人、或独自骑上电车,带上钓具去泌水河畔蹲半天;有时也翻翻书,和老伴看会:电视、散散步。而更多的时候,是他独自坐在二高后院一楼宽畅的家里,盯着墙上那幅两尺见方的“全家福”出神。两个硕士毕业的子女早已成家,异常优秀,儿子几年前已是海军某部正团级军官了,女儿也在郑州发展很好。两对小夫妻站在身后,两个可爱的孩子依偎在他俩怀里。如此温馨、美好的瞬间和氛围,他怎么能不慢慢品味呢?      

       2021年6月,我在破格获得文学专业副研究员职称,填补了全县本土文化艺术系统高级职称空白的基础上,终于又被中国作家协会正式吸收为会员,成立驻马店市本土建国以来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会员之一。同时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拔尖人才。在这一年间,我接连正式出版三部专著:第四部诗集《泌水飞歌》、民间文学《盘古神话大观》,又在中国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摄影集《盘古风情》,并被吸收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因这些成果来之不易,欣喜之余,我带上几本新书,来拜访王老师,再一次证明我学生时代的梦想总算成真了。他坐在沙发上,戴上老花镜,认真端详、翻阅许久,复杂的目光投向我,既惊喜又感慨,很是激动的样子。之后,他自言自语地说:一个农村孩子,一个落榜青年,想不到今天竟然如此成功、圆满!当天中午,他让刘姨做了一桌子菜肴,掂出一瓶老字号,说是庆祝下,他身体虽欠佳,竟也陪我饮了几杯。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王老师一双子女常年忙碌,很少回来,二人不免有点孤独、伤楚。为此,十年来,我总是利用节假日,拉上年已七旬的王老师四处转悠、散心。去山乡、去田野、去游园、去景点、去湖畔,登山钓鱼、采摘果实,赏荷品梅,读书写字,闲聊慢饮,探讨人生。有时我还鼓励他练字、写诗词。此时,他总是很快活,有时竟像小青年一样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谈笑风生,兴趣盎然。
       而他一人独处时,也常有老者的木讷、沉静与安然。他平时双耳有点聋,且聋得历害,好象离不开助听器了。一聋三分傻,又天天服降压降糖药物,打胰岛素,每年还去医院两次进行调养,惹得刘姨团团转。
       我打量着他满头斑驳的苍发和布满老年斑的面孔,心中不禁升起一缕怜悯、苍凉和敬畏之感。岁月不饶人呵!振宇老师,您真的老了么?您的青春和激情哪儿去啦?都献给学生们了么?
       感念师恩,恩泽天下;桃李之情,情谊如春。王老师,您在我和同学们心中,永远高大、英俊,永远康健、年轻!
              2018年秋一稿
              2024年秋二稿
作者和王振宇老师在一起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