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绿水青山入画屏
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4-10-15 15:41:58

镶嵌在猕猴桃海洋里的西峡县五里桥镇黄狮村。曹波 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相瑞 王侠 曹国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6.6%,以山区地形地貌为主的县(市、区)有17个,北部太行山、西部伏牛山、南部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从三面环抱着大半个河南。

  凭借山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山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路径方法,推动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蝶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绿水青山发出阵阵回响,山区铺开一幅幅山水灵动画卷……

  画出乡村“共富片” 片区化组团式连片发展

  我省山区乡村普遍存在交通不便、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规划不够完善、乡村建设存在同质化倾向、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如何合理规划布局,强化片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让老百姓就近就地就业的同时,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地处伏牛山腹地的西峡县以绿色为本、产业为基,蹚出一条“片区联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的山区“千万工程”新路子。

  “突出片区化组团式连片发展。西峡县依托国省道干线公路网、地形地貌、人流、物流等要素集聚特点,一体化规划设计‘1+4’产业发展五大示范片区,即中部三产融合示范先导区、鹳河沿线香菇产业区、312国道沿线猕猴桃产业区、328省道沿线中药材产业区和208国道沿线农文旅融合产业区。”10月13日,西峡县委书记马俊说,西峡县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五大片区建设专班,书记县长直接抓,“五区并举”统筹推进片区内和片区之间的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工作。

  “示范片区内产业联动发展。中部三产融合示范先导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产品加工、销售、仓储的企业538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75%以上。”马俊说,在四个产业片区内,镇建有乡村振兴产业园,村建有富民加工产业园及工贸小区,使农民就地就近参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构建起产村、产镇、产城“互通”新格局。

  “片区联动发展,引来‘三乡人’返乡热潮,农村户籍人口净增8%。西峡实现人口和收入双增长!”马俊说,2023年,西峡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7元,高出全省4014元,吸引1600“归乡人”创业,留住3.5万“原乡人”参与产业发展,招引各地3.7万“新乡人”就业,出现“八千闽商闯西峡”现象。

  我省聚焦山区特点,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片区化组团式连片发展,将“片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将政策资源通过项目集成、资金集中、政策集聚的方式向片区倾斜投入,优化区域内产业布局,促进片区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乡村治理的统筹推进、融合发展。西峡县规划的五大乡村振兴片区,栾川县布局的8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等都在进行有益探索。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布局,强化片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让老百姓就近就地就业的同时,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唱响山水“生态歌” 整合山区资源,发展绿色产业

  产业兴则乡村兴。我省山区如何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山区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产值优势?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西峡县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发展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农文旅四大产业,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得“真香”!

  乡村房前屋后,猕猴桃果香四溢。

  依山傍水的“猕猴桃小镇”核心区域——木寨村上庄组,来往的游客们品尝着各种口味的猕猴桃和猕猴桃果酒。

  “‘世界猕猴桃在中国,中国猕猴桃在西峡’,‘洋气’的奇异果源自中国。”10月13日,丁河镇党委书记戴中伟说,“中国作为猕猴桃第一生产大国,出口量却非常有限,随着中国对猕猴桃新品种的开发,选育的黄心猕猴桃‘金桃’和红心果实猕猴桃‘红阳’成为市场的新宠。目前,猕猴桃为丁河镇的主导产业,丁河镇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标准化种植大棚内,菌菇香气扑鼻。

  双龙镇河南伏牛山百菌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菌菇基地,朵朵香菇、银耳、金耳、杏鲍菇如仙子般在保湿喷雾中绽放。

  “等香菇的‘伞面’全部撑开,就可以采摘了。基地通过科技赋能,从一菇为主到多菌并举,从一季出菇到四季有菇。”双龙镇镇长张玮伟介绍,十余年来,伏牛山百菌园公司从单一的菌菇种植、购销到全产业链发展,成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3年实现产值超4亿元。并与农户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群众人均年分红1400元,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带动周边乡镇1000余户群众就业。

  八百里伏牛山南麓,仲景宛西制药集团药香怡人。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我们秉承‘药材好·药才好’的制药理念,培育‘仲景’‘月月舒’等全国驰名商标。”仲景宛西制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锋说,“我们采取‘公司+基地+科研+农户’的合作模式,投资3000余万元建立六大中药材基地,与药材基地农户签订长期种植协议,每年高于市场价收购基地药材,形成融种植、加工、销售、运输、储藏为一体的专业化、产业化中药材市场。目前仲景宛西制药公司靠产业带动全国数十万农民增收致富,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就业。”

  山村发展民宿,农民吃上香喷喷的旅游饭。

  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骑”到墙头上,废旧物品成新景点,见证着时代的进步变迁;水车、石磨、面箩等保存着老家农耕生活,留住渐远的乡愁……五里桥镇白庙民宿文化村打造属于游客与村民的“山水间的家”。

  “目前我们村发展了帐篷民宿、木屋民宿和村居短住民宿共25家,可容纳300余人同时入住。”五里桥镇党委书记姜旺说,白庙民宿文化村挖掘民俗文化,以民宿支撑文旅发展,村集体成立白庙民宿发展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把村内闲置民房进行流转,统一租赁,招引西安粤海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经营,实现农户和村集体共同增收。

  整合片区资源,西峡县建立“菌果药旅”产业链,“菌果药旅”产业综合效益360多亿元,农民80%以上的收入来自四大产业。特色产业成为破解农民增收瓶颈的“富民密码”。

  我省山区一方面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各地挖掘本土特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园区,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链成群,创响“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农业多元价值。我省山区地域文化独具特色,传统村落众多,各地用好山区丰富的红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将“文化”与“产业”相融合,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各地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多种跨界融合模式,通过精心规划和建设生态产业设施,积极发掘和培育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绿色产业,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三类”村比美山水间 走差异化梯次建设路径

  山区因为地理条件制约,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平原和丘陵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精准聚焦山区发展需求,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建设?

  南阳市梯次式推进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实行差异化建设路径,分区分类分层分级建设和美村、富美村、洁美村。

  “我市筛选历年来创建的美丽小镇、千万工程示范村等优质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普惠、产业兴旺发达、集体经济强大的和美乡村,树立乡村建设标杆。”10月13日,南阳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科长鲍国岭说,南阳市持续提升富美乡村。对产业基础好、经济条件比较强的村庄,建成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相对较好的富美乡村。接续整治富美乡村。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般或薄弱的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开展普遍整治提升,实现干净整洁,满足群众基本需求。

  截至目前,南阳市累计新建设美丽小镇19个、和美乡村247个、富美乡村842个、五美庭院7.7万户。

  我省积极探索山区特色乡村建设路径,分类确定村庄整治提升目标,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按照“五大振兴”标准进行打造,建成起引领作用的和美村。对基础条件一般的村庄,持续深化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等,建成村美民富的富美村。对基础较为薄弱的村庄,解决好“脏乱差”问题,建成干净整洁的洁美村。

  近年来,乡村的田园风光、独特风俗、慢节奏生活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优质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山区的核心优势与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它不仅承载着自然之美,更是山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青山绿水成景点,“土特产”销海内外;千村千面,万村万象。我省山区将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上先人一步,把偏远的山区乡村打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的美丽家园、市民魂牵梦绕的诗和远方,让“老家河南”的品牌更有底蕴、更加响亮,让山区引领全省乡村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