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天平上,为何许多家长将成绩视为唯一的砝码,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闪耀光芒?或许是因为陷入了片面的教育认知误区,让成绩的光环掩盖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
家长们啊,常常扮演了 “单一评价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多元考量与全面发展在孩子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关键意义。
以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综合表现为例,看似成绩是衡量成功的标杆,实则反映出家长评价体系的狭隘与局限:
谁让孩子在成长的舞台上被片面定义?不就是那些唯成绩论、忽视孩子多元潜能的家长吗?
所以说,亲子多元评价最核心的,往往是善鉴,是一种全面洞察与公正评判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以分取人”,孩子全貌需用心考量
家长们普遍爱 “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用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孩子的一切,而不关注孩子的品德、兴趣、创造力等其他重要维度”—— 这在家庭育儿评价体系中极为常见。
孩子考试成绩优异,家长便认为孩子一切都好,即使孩子在学校经常欺负同学、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也被成绩的光芒所掩盖;反之,若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就对孩子全盘否定,无视孩子在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的天赋,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的善良与同理心。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的以分取人如同有色眼镜,孩子则在一旁 “倍感委屈”,被局限在单一的评价框架内,个性得不到尊重,潜能难以充分挖掘。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 “希望孩子通过好成绩获得更好的未来,考入名校,拥有稳定的生活”,殊不知,长期的以分取人成了孩子全面发展的 “紧箍咒”,反而让孩子在追求成绩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譬如孩子在体育特长方面的例子:孩子在体育方面极具天赋,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屡破纪录,为班级和学校争得荣誉。但家长却认为体育不能带来好成绩,不能决定未来的前途,强行要求孩子放弃体育训练,将所有时间投入到学习文化课中。孩子在压抑自己兴趣和特长的同时,对学习也产生了抵触情绪,成绩并未如家长所愿得到提升,反而身心俱疲。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全面成长抑制剂”。
若干年后,当孩子在社会中发现,成绩并非是唯一的通行证,那些被忽视的品德、特长和社交能力在人生的舞台上同样重要,而自己却因家长长期的单一评价而发展失衡,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多元潜能埋没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看到孩子期末成绩不理想,便大发雷霆:“你看看你,考这么点分,还有什么用?平时让你好好学习,都学哪里去了?” 孩子试图解释自己在学校参加科技社团活动取得的成果,以及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时的收获,却被家长一句 “那些有什么用,能提高分数吗?” 怼了回去,孩子眼中的光芒瞬间黯淡。
家长困惑发问:“我看重成绩,不就是为了他好吗?怎么他就越来越没活力了呢?”
殊不知,分数看重再多,也不如用心考量一次孩子的全面情况。
02 家长的片面评判,其实是孩子全面发展受阻的源头
无数次的分数至上、潜能忽视、个性压抑,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发展局限基因”。
为何全面发展受阻?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在成长中有公正的评价,渴望自己的多方面努力和天赋都能被认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优势去发展,而不是被成绩的枷锁所束缚。
每一个 “分数不好,一切免谈”,都是一个潜在的 “发展受阻诱因”。家长们总喜欢凭借社会普遍存在的升学压力和对成功的片面理解,强行将孩子的价值与成绩划等号,忽视孩子内心对多元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强烈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片面评判的方式对待孩子成长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在单一评价体系下的畸形发展”。
譬如孩子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整天就知道画画,画那些东西能有什么出息?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在平时的教育中,没有给予孩子艺术创作应有的尊重和支持,没有看到孩子在绘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专注力,这些品质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样不可或缺。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当孩子满心欢喜地拿着奖状回家,期待家长的表扬和认可时,家长却冷淡地说:“画画得好有什么用,又不能加分升学。你还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吧。” 孩子的热情被一盆冷水浇灭,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热爱的绘画也逐渐失去了兴趣,在其他方面也因为缺乏自信而表现平平。
结果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全面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在学业上可能因压力过大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兴趣爱好方面因得不到支持而放弃追求,在人格塑造上因缺乏认可而变得自卑怯懦,家庭氛围也因孩子的发展困境而变得紧张压抑。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不成器,而孩子心里想着:
“你们只看分数,根本不了解我,我怎么能全面发展呢?”
03 亲子评价重塑是双向互动,引导才能有公正
亲子评价重塑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评价修正”。
不理解孩子在面对片面评价时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从全面评价与多元发展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的渴望,只一味以自己的片面标准去要求。孩子自然感到压抑,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评价重塑的关键。与其盲目地以分取人,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评价导师和心灵支持者。
比如,孩子在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中表现出色,但学习成绩略有下滑。假如我们一味以 “演讲好有什么用,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为由,批评孩子不务正业,孩子往往会对家长的不理解感到失望,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不敢再积极参与,同时对学习也可能产生更消极的态度。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探讨演讲比赛的收获,如表达能力的提升、自信心的增强等,同时与孩子一起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鼓励孩子在保持兴趣爱好的同时,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成绩,在孩子取得任何一方面的进步时都给予肯定和鼓励,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听到孩子演讲比赛获奖但成绩下降后,生气地说:“你就知道搞这些没用的,看你成绩都成什么样了!以后不许参加这些活动了。” 孩子满心委屈与不满,对演讲的热情被打击,在学习上也更加消极,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你演讲比赛获奖很棒啊!这说明你的表达能力很强,这对以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不过我们也要看看成绩下滑的原因,一起想办法提高。我相信你可以在演讲和学习上都做好的,我会支持你的。”
孩子欣然接受,在家长的引导下,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在演讲和学习上都取得了进步,也感受到了家长的尊重和支持,亲子关系在评价重塑的过程中得到了改善。
所以事实上,亲子评价重塑的秘诀并不在于评价标准的宽松程度,而是引导的公正与全面考量的智慧。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 全察但不偏袒:全面洞察,让孩子在评价重塑中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为自己的全面发展负责。
适当的全察不是无原则地夸赞孩子的一切,而是通过观察孩子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表现,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通过与孩子坦诚交流、共同制定发展目标等方式,让孩子在评价重塑中收获成长,这种 “公正评价”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评价公正化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评价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尊重多元、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和客观评价事物,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评价重塑不只是对孩子评价体系的纠正,更是对自身教育理念与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评价重塑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公正评价而不片面的家长”。
面对亲子评价的问题,选择是继续片面评判,还是尝试以智慧引导方式促进?
在孩子评价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改造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评价体系重塑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评价重塑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