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精益求精 匠心筑梦(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县委书记(县长)内参
2024-11-29 05:27:47

【郭卫东】 【郭文治】 【轩莉】【李凤远】【郑建文】 【常威】

□豫工宣

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穷尽一生爱一个职业,穷尽一生磨炼技巧,劳模工匠们的一言一行,就是工匠精神的最佳注解。

近日,由省总工会、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的2024年河南省“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集中宣传报道15名来自医疗、能源、机械等领域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今天,我们走近其中几位劳模工匠,听他们讲述精益求精、匠心筑梦的故事。

郭卫东

千锤百炼始成钢

规格最大、技术最先进、“世界自由锻造王国的皇冠”,是锻造行业对中信重工18500吨油压机的赞誉。

在中信重工锻压车间,一块近500吨、烧得通红的钢锭在这台油压机组的反复挤压下逐步成型。

机器的操作者,就是中信重工的“大工匠”、锻压车间锻一组组长郭卫东。如何最大程度激发这台机器的潜力?这是郭卫东团队的使命,也是他作为一名“大工匠”的目标。

从一名普通的锻工,成长为公司核心设备18500吨油压机操作的领军人物,再到成立“郭卫东大工匠工作室”、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郭卫东靠的是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埋头钻研的劲头。

“自从当上班组长后,我就养成了每天提前1小时上班,延迟1小时下班的习惯。”郭卫东说,提前上班是为了了解车间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炉内的锻件情况,在班前会上给班组成员讲解清楚,确保工序衔接通畅;下班后他便拿出自己的小本子,记录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值得总结的操作方法等。如今,这样的小本子已经积累了上百本,他所在班组的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3个班组之首,锻件一级品率也遥遥领先。

学技术、锻能力、比干劲、争第一。随着一个个世界级高端锻件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被攻克,郭卫东捧回了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工匠、全国十大金融工匠之技能工匠、省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原大工匠等诸多荣誉。

如今,在“郭卫东大工匠工作室”里,汇集了锻造系统的工人技术骨干和铸锻研究院的优秀工艺技术人员,他们共同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优化、经验总结和技能培训,通过技术攻关、课题研讨等活动,带动培养青年职工2000余人,并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

“千锤百炼,淬火成钢。我们将围绕重大工程和重点技术,继续向国家急需解决的‘卡脖子’技术和环节发起攻关。”郭卫东说。

轩莉

用创新技术绘出建筑的最美模样

正在建设的开封市民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项目科技馆,有一面特别的曲线幕墙,设计灵感来自北宋画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美丽的“画卷”背后,饱含了中建七局一公司河南分公司技术质量部科技管理工程师轩莉和她所在团队的不懈努力。

在这项工程中,轩莉团队利用BIM技术对曲线幕墙的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模拟、优化设计,同时模拟“清明上河图”穿孔铝板孔位排布,确定穿孔铝板参数,达到最理想视觉距离。光透过孔,勾勒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动、静组合画卷。

从一名见习生到BIM专业工程师,38岁的轩莉已经在建筑行业深耕多年。她用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加快数字化转型引领,绽放科技创新之花。

BIM即建筑信息化模型,它将施工图上的建筑、结构、机电等各类专业信息都集成在三维立体模型上,不用等楼房盖好,就可以看到“有血有肉有骨架”的缩小版模型,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信息集成化程度。

顺应这一创新发展的浪潮,2019年,轩莉BIM创新工作室成立,依托重点、难点项目进行科技攻关。在荥阳人民医院项目重难点技术攻关中,轩莉牵头成立课题小组,排查图纸设计问题70余处,缩短工期62天;针对医院建筑模型专业多、数据量大的特点,研发基于BIM的运维管理平台,解决医院建筑大规模数据可视化问题。轩莉还带领团队制定公司《BIM策划实施大纲》和《BIM技术应用流程指南》,在公司广泛推广应用。

获得科学技术奖4项、BIM成果奖20余项、工法6项;荣获首届河南省农林水利交通建设系统大工匠、“中国建筑巾帼建功标兵”……一串串数字和荣誉,标注着轩莉潜心科研、破解难题的足迹。这位大国工匠,正在以精益求精的匠心和创新的技术,绘出建筑的最美模样。

郑建文

不负韶华 践行航空报国志

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这一连串闪光的荣誉,都属于一名“90后”技术人员。他叫郑建文,现任新乡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航集团”)气源子系统总装分厂气源产线组组长。

“我的工作是为各类飞机研发、设计零部件,很多飞机上都使用了我们的产品。”郑建文说。

在高中时,郑建文便对飞机、火箭等各种航空航天设备很感兴趣;大学时期,他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心中对航空制造业的向往也更加浓烈。

2013年,郑建文如愿通过招聘考试进入新航集团。刚入职,他便展现出勤奋好学的拼劲儿:“师傅,我年轻,我想多加班、多学习!”他主动向师傅提出了这个在外人看来“有点傻”的要求。

这种求知若渴的劲头也让他很快就崭露头角,2016年,郑建文在新乡市职业技能竞赛装配钳工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2022年,公司迎来一场“大考”:客户急需某高精度电控伺服控制阀,这种高精度控制阀在业内存在很多技术空白,正在大家犹豫要不要接下这个“烫手山芋”时,郑建文站了出来:“我想挑战一下,保证完成任务。”

接下来,郑建文便和团队成员一头扎进车间“攻关”。他们反复对产品进行分解、安装、比对、调试,经过5个多月的奋战,终于研制出了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那一刻,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郑建文说。

今年珠海航展期间,郑建文带着公司技术团队前去观展。“快看,这架飞机上的零部件是我们生产的,还有那架。”航展现场,他激动地向刚入职的同事介绍着。

郑建文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航空制造技术人员,他很自豪也很幸运。他将继续逐梦蓝天,用青春奋斗践行航空报国之志。

郭文治

“精雕”生命 让患者苦尽“肝”来

早上8时,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主任医师郭文治已经奔走于各个病房之间。

“手术安排在明天,今天要养足精神”“尽量早点下地走走,有助于恢复”……从医20余年,病人始终是他最深的牵挂。

器官移植手术被称为“现代医学之巅”,肝移植手术的难度更甚。从供肝的获取到患病肝脏的切除,再到新肝脏的植入,操作难度高、步骤繁多,每一个步骤都不容有失。郭文治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在无影灯下,用一把手术刀“精雕细琢”,以百倍努力,为病人搏得一线生机。

“以前肝移植术中出血量平均可达1500~2000毫升,现在平均只有500毫升左右;我们还将快速康复理念融入患者康复过程中,将术后住院平均时长缩短至十几天甚至一周内。”郭文治说。他的团队先后完成国内首例同卵双生活体供肝肝移植,实现儿童供肝成人肝移植、门静脉闭塞终末期肝移植等多项突破,如今,郑大一附院肝移植手术量累计已经超过2300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已达20余年。

作为一名医生,郭文治总是怀着一颗医者仁心,他促成设立了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肝胆相照基金——先天性胆道闭锁患者慈善救助项目,用于帮助困难家庭患病儿童,为更多患儿带去生的希望。

不仅在临床一线救死扶伤,郭文治还在科研与教学领域深耕细作。这些年,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厅级课题10余项,出版了7部著作,获得了4项发明专利。今年1月,郭文治团队的研究项目“脑死亡供体肝移植供肝损伤防护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荣获了202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位年逾五旬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原大工匠,正带领着一批批青年医务工作者,传承工匠精神,坚守医者初心。

李凤远

给盾构机装上“智慧脑”

“目前,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已经突破2600米掘进任务,正在下穿长江刀鲚种质资源保护区,以‘有人值守、无人动手’的安全平稳姿态自主掘进。在‘领航号’上,装配着由我们研发的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体系。”这几天,中原大工匠、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李凤远仍在外地忙碌着。

由中铁隧道局、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及郑州大学联合共建的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是隧道掘进机领域唯一的国家公共研究平台。作为实验室的总工程师,李凤远带领团队面向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围绕解决高原、高寒、深地、深水、超长等极限工况下隧道掘进机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高效破岩与场变控制、极端工况装备设计与制造、智能掘进与运维三大方向研究。

“围绕隧道智能建造关键技术,我们研发出集智能监控、综合分析、协同管理及智慧掘进于一体的盾构TBM(全断面隧道硬岩掘进机)工程大数据云平台,依托上海机场联络线、深江珠江口隧道、崇太长江隧道等国家重点工程,搭建盾构智能掘进技术架构体系,首次实现了盾构智能掘进。”李凤远介绍,该平台已成为盾构行业最强大的盾构云基础平台和国内规模最大的盾构TBM集群云平台,不断引领隧道建设进入“智造”新时代。

“以正在建设中的崇太长江隧道为例,集成了智能感知、设计、预制、掘进、安装、构筑、环控、运输、管控等9大技术的隧道智能建造系统,相当于给盾构机装上了拥有独立思考、智能分析、自主判断的‘智慧大脑’,为高效、安全掘进筑起一道‘智能屏障’。”他说。

未来,李凤远将和同事一道肩负起国家级创新平台的行业使命,推进科技攻关,加强成果转化,为推动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常威

用更多科研成果回报时代

双目紧盯仪表观测实验数据,不时在工作日志本上做记录,与团队成员认真探讨……11月28日,在河南淮海精诚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海精诚”)的研发车间里,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中原大工匠常威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淮海精诚是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河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专为国内外企业生产各类技术难度大的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速电梯等领域的制造企业都与公司有着密切合作,我们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来图来样加工,更多是对相关零部件进行研发设计。”常威介绍。

大学毕业后,常威便进入淮海精诚研发部门工作。15年间,他完成了从技术小白到技术带头人的蝶变。

身为技术带头人,常威始终有种紧迫感。“科技更新迭代很快,我们的研发能力也要与时俱进。一旦我们的某个零部件研发进度跟不上,就有可能导致客户的新产品无法如期上市,所以大家要保证研发成功率。”他经常这样为团队成员鼓劲儿。

2017年,公司接到要为国内某电梯公司制造高速电梯用钒钛合金减磨铸铁绳轮的任务。当时,这项制造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

常威横下一条心:必须突破这项“卡脖子”技术。他带领团队反复实验、不断调试,历时一年多,终于研发出符合要求的产品。“产品的面市让国内企业有了在国际市场同竞争对手‘掰手腕’的底气。”常威自豪地说。

近年来,常威及其团队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果:开展技术工艺革新26项,获得专利技术成果25项,获得河南省自主创新产品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

“这些成就的取得与近年来国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分不开。我将带领团队用更多科研成果回报时代、造福社会。”常威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