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汝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河南省民宗委
2024-10-25 22:26:36

汝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课堂浸润童心

汝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位于千年古县河南省汝南县,现有各族师生2856人。近年来,学校根据小学生特点,通过融入课堂教学、研发特色课程、打造第二课堂等方式,让中华文化扎根课堂、浸润童心,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强音。2019年12月,被教育部命名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23年5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文明校园”。

融入课堂教学,让中华文化入脑入心

学校突出“融”的导向,上好思政课,讲好中国史,激发爱国情。“班本+校本”,个个有亮点,班班有特色。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学校自创班本课程,构建“小学校大教育”“小课堂大世界”“小故事大道理”特色育人品牌,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血脉、践知于行,实现六年掌握六门手艺,“六年奠基一生”。这一独创的“文化+课程=立德树人”育人模式获河南省教育成果一等奖并在全市推广。

思政“小课堂”,爱国教育“大舞台”。在每周升旗仪式上设置“中华民族一家亲”思政讲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五五班在国旗下展示的《张骞出使西域》节目,演绎了中华各族儿女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对汉代中原与西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思政课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让学生为之入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上好红色课堂,筑牢信仰之基。由学生组成的“小葵花宣讲团”宣讲党史故事和雷锋精神29场,让红色文化讲起来、演起来、活起来。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陶冶高尚情操。

研发特色课程,让中华文化可感可及

“圭山执中守正,汝水通达包容”,教学楼上一副醒目对联时刻提醒着每位师生立足天中(汝南素有天中之称),放眼中华。学校立足天中大地丰富的民风文化、民俗文化、名胜文化、饮食文化、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等,开发出中之魂、中之神、中之课、中之字、中之诵、中之景等多种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课程。老师们到广场、社区和民间艺人探讨切磋,席地而坐研究猪八戒背媳妇怎么做才能活灵活现、大头娃娃怎么跳方显诙谐幽默——这是学校研发传统文化课程中的精彩一幕。

“我们不仅有能歌善舞、艺术精湛的舞蹈老师,还有很多会擀面条、蒸馒头的年轻老师,还有土生土长的豫剧老师,更有会织毛衣、会拿针线、会剪纸的聪慧女子……”校长王红艳自豪地向前来参观的同仁介绍。依托这样一支多才多艺的教师队伍,学校开发出戏曲、剪纸、编织、面塑、烹饪、竹编等课程,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滋养。

打造第二课堂,让中华文化焕发活力

寓教于乐,以乐促学。学校在“润”字上下真功,创新运用主题队会、大课间、学生社团等精心打造第二课堂。依托第二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魅力、焕发活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学校自创自编的《少年中国说》诵读节目获全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特等奖。创编的独具民族艺术特色的校本操《赛马》《花儿向阳开》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最美大课间”。

学校成立了天中民俗社团、天中民乐社团、梨园春社团、豫菜烹饪社团、麦草字画社团等各类具有民俗风情特色的社团,把看似又土又老气的文化融入艺术元素。戏曲社团的小姑娘郭子怡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唱《穆桂英挂帅》《沙家浜》等好几个选段,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我一定多学习,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舞龙舞狮、沙画、剪纸、腰鼓等社团的学生精心制作近千件书法、绘画、手抄报等“我的中国梦”主题作品,在校园“籽籽同心”宣传栏里展示,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学校建立民俗馆,收集传统农耕器具40多件。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枯燥的说教、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动景象,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最爱。

来源:民族关系与监督检查处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