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岩 (采访对象供图)
第二届中国(河南)大河少年诗词大会火热进行中。这将是一场充满魅力的诗词之旅,更是一场激扬少年理想、展现少年英姿的英雄大会。活动由河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河南日报社共同指导,“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大河报社、顶端新闻、河南省诗歌学会、河南诗词学会共同主办。
读更好的诗,做更好的人。本期中国(河南)大河少年诗词大会“诗意校园show”,我们来到焦作市东环小学,一起感受诗词传承,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焦作市东环路小学
校园掌门人——我为诗词代言
高卫红 焦作市东环小学党总支书记
焦作市东环小学党总支书记 高卫红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诗歌就与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密不可分,相互交织。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词从古亘今,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感染、激励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作为小学生更应该从小接受诗词文化的熏陶,在传承发扬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东环小学一直注重学生诗词学习,立足于“四个一”建设:一是抓好一个阵地。课堂教学是主阵地,通过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诗词学通、学透,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研发一本教材。学校自主研发了校本教材《诗文必读》,将诗词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三是开展一项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开展诗词大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兴趣,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四是进行一次展示。每个班级每学期都会进行一次诗词学习成果展示,各班将诵读、表演、音乐、绘画、书法等融为一体,形式多样,美不胜收。
历经千年,诗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这颗文学宝库里的明珠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我希望也相信,在诗词浸润中成长的东环学子,终将会收获到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我是诗词少年
五(2)班学生 韩思远
“背诵古文诗词已成为我的日常习惯,父母还将我背诵的古诗词拍摄成小视频并在抖音上分享,不仅记录了我的成长足迹,也让我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成就与快乐。”
●人物介绍:五(2)班学生,诗词储备量800余首。
●最喜爱的诗词:李白《将进酒》
●推荐理由:这首诗使我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才华不被时代埋没的坚定信念。
五(1)班学生 郭可心
“诵读古诗词,让我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感知了古人的细腻与豪迈,与他们同悲同喜,血脉相连。”
●人物介绍:五(1)班学生,诗词储备量400余首。
●最喜爱的诗词: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推荐理由:文中豁达潇洒的人生态度激励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以一种“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胸襟与积极态度去勇敢面对。
诗意教师
刘明娟
一(9)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教龄5年,中小学二级老师
中国诗词是中国千年时光构建的精神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是我们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窗口。语文教育的目标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词)人,但是,培养学生爱诗词,读诗词,却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诵读、学习古诗可以让我们在诗词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品读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心灵的滋养。
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我合理地运用以“读”为桥、以“知”为匙、以“想”为笔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诗词,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蕴含其中的“诗情”与“画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了诗词的韵律之美。学生通过了解诗词创作背后的故事,走近诗人、走进诗词,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借助想象,通过诗文描绘的画面,真正领会到诗词美的真谛。走进诗文经典,感受诗词魅力,古人智慧,滋润心田,让悠悠书香伴学生成长,让点点墨趣绘童年精彩!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在诗歌的世界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王立利
四(2)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教龄13年,中小学二级老师
腹有诗书气自华。被诗词浸润的孩子,胸中有文墨,口里有山河。孩子坐在一方窄小的书桌前,可以通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念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仿佛置身于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之中。
诗词,是一座通向灵魂深处的桥梁,是语言的芬芳和心灵的栖息地。勤读古诗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审美情趣,增强记忆力和锻炼意志力。少年正是读书时。我们四年级的孩子就能背诵100多首古诗词,有的竟然背诵近200首。我们利用早读课诵读古诗,读出韵味;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读出情味;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出意味;进入“悦梦打卡”,读出余味。“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古诗文要多读,在读中创新,在读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以文化镌刻自身。
(原载于《 大河报 》2024年10月29日 第 A11 版)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