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表扬的陷阱:赏识教育的边界在哪里?
**
在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当下,赏识教育逐渐成为众多家长和教师推崇的教育方式。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本是赏识教育的初衷。然而,当表扬变得泛滥,失去了应有的分寸,赏识教育便可能陷入过度表扬的陷阱。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过度表扬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我们不得不思考:赏识教育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过度表扬容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当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得到 “你真棒”“太厉害了” 这样毫无差别的表扬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高估。例如,一个孩子只是完成了简单的作业,家长便给予过度夸赞,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已经足够优秀,无需再付出努力。长此以往,当孩子面对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旦无法轻松完成,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陷入自卑与自我否定之中。
同时,过度表扬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奖励(如表扬)过于频繁时,孩子会逐渐将行为的动力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转移到对外部认可的追求上。原本出于好奇心和探索欲去学习、尝试新事物的孩子,在过度表扬的环境下,可能会变得只为了获得表扬而行动。一旦得不到表扬,他们对事物的热情就会迅速消退,失去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意愿,难以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内在驱动力。
此外,过度表扬还可能导致孩子抗挫能力低下。在充斥着过度表扬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习惯了被肯定和赞扬,对批评和失败的承受能力极弱。当他们在生活或学习中遭遇挫折,听到负面评价时,往往无法接受,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哭泣、逃避等。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自己理应一直被表扬,挫折和批评是不应该出现的,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真实世界的竞争与挑战时,显得格外脆弱,难以适应社会的压力。
那么,赏识教育的边界究竟该如何界定?首先,表扬应基于事实,具有针对性。家长和教师要摒弃笼统、空洞的表扬方式,而是具体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不要只是说 “画得真好”,可以详细地说 “你这幅画的色彩搭配非常和谐,树木的形状画得很生动,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画中的森林”。这样的表扬能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优点所在,也有助于他们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继续发扬长处,同时避免因过度夸大而产生错误认知。
其次,赏识教育要注重过程与努力,而非仅仅关注结果。孩子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展现出的坚持和进步,都值得被肯定和表扬。例如,孩子在学习骑自行车时,即便还没有完全学会,但只要他一直在尝试,不断克服困难,就应该得到鼓励:“虽然还没有骑得很熟练,但你一直没有放弃,不断调整姿势,这种坚持的精神特别棒!” 强调过程和努力,能让孩子明白,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最终的结果,努力奋斗的过程同样重要,从而培养他们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品质。
再者,赏识教育需要与适当的批评和引导相结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或出现不足。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家长和教师不能因为害怕破坏赏识教育的氛围而回避问题,而是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客观、恰当的批评。比如,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和已经做出的努力,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孩子思考如何改进。“你这次作业的书写比上次工整多了,看得出来很用心。不过,有几道数学题因为粗心算错了,下次做题时如果能再仔细检查一下,相信你的作业会更完美。” 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实现赏识与教育的平衡。
赏识教育本身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理念,但必须警惕过度表扬带来的陷阱。明确赏识教育的边界,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给予孩子表扬与鼓励,将赏识与引导、批评有机结合,才能让孩子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保持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拥有坚韧的品格和强大的内心,真正实现健康、全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