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教师的不懈追求: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09-13 16:05:49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师和教师职业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师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要求从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对思政课教师的“六要”、“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到教育家精神,彰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师要求和期望

“四有”好老师。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一理念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它着重于赋予教师群体新的使命与能力,是构建高效、创新且富有影响力的教育团队不可或缺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与对青年学生提出作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要求基本一致,都强调了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重要性,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师的本质要求。

“四个引路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一标准强调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对引导学生的方法与内容提出要求,在国际竞争和国家永续发展的背景下,尤为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要”的思政课教师。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六要”要求彰显了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作用。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政治要强”就成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相对而言首要的和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5月11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中强调,“努力培育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2022年4月25日,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应当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更要成为社会的楷模和世人的榜样。“大先生”是对教师职业更高的要求。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要大力弘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六个方面的内涵进行了精准的概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虽然众多老师不可能都成为教育家,但是都应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对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更高追求,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亟需的具有大情怀、大德行、大智慧、大追求、大仁爱和大胸怀的“大家”。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发展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从提出“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强调“人师”与“经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递进过程,相互关联且彼此递进。这是新时代教师的最新价值追求,反映了教师角色的不断提升和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化。

二、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多次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的从业者要不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逐渐提升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从成为“四有”好老师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以更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一要有大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人无信仰,事无准则。心有大我意味着教师应当超越“小我”,不是只考虑“升学率”和职称职务的晋升,更要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社会的紧密联系。要有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的决心,愿意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要有大德行,品德高尚,言行一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要求,要具备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更高的要求。师垂典则,范示群伦,犹如高山流水、出水芙蓉。是一腔正气激荡乾坤,是一股清流涤荡世俗。明代大儒王守仁曾言:“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教育者要是什么样的人。弘扬教育家精神,就要以德服人、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召学生,引领时代新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德之才。

三要有大智慧,关注心灵成长,尊重个体差异。启智润心不仅关乎于传授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因材施教应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重视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时代新人。新时代的青少年展现出兴趣多元、个性独特的青春风采。作为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独特个性特征,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与手法,进行个性化教育教学,以期实现精准施教,充分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此外,教师们还要尊重个体差异,一切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发掘并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实现自我价值。

四要有大追求,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学习习惯。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知识的井喷式增长,尤其是AI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改变甚至重构教育及各个领域的传统模式。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自己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知识,而且要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创新紧跟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自己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拥有广博前沿的知识,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欣赏。一本教材教半生的老生常谈式教师终将被时代和学生所抛弃。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上,让自己一直身处于永远在学习的道路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

五要有大仁爱,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关爱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所谓“仁爱”,儒家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思想,侧重于宽容、关怀。“仁”就是指“仁者爱人”,即“仁爱之心”。做仁者,先爱人。孔子讲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爱人的同时要一视同仁。小到爱自己,大到爱国家。小爱升华至大爱。这要求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关注学生、温暖学生,以温柔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用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无论成绩优劣,皆以平等之心相待,以营造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时,教师以引路人、守护者的身份,用无尽的耐心和不懈的努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欲。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关爱学生。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要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跨越障碍,勇敢前行。让爱与尊重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滋养着每一个年轻的心灵。

六要有大胸怀,关注人类发展,具备人文情怀。胸怀天下意味着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拥有全球视野,在尊重不同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共同价值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文化对育人的重要作用。作为教育者要善于营造“润物无声”的文化氛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不仅是对教育者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价值观的塑造者。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事业关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教育者的不懈追求,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支撑。(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项目成果”,项目名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022ZSZ065。作者:彭慧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王一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 刘梦珂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