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能做的事,勿延至明日。” 做事拖拉是不少孩子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可能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过,通过培养四个关键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告别拖拉,变得高效起来。
首先,培养时间观念。时间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需要将其具象化。可以使用定时器或者沙漏,让孩子直观地看到时间的流逝。比如,当孩子写作业时,根据作业量设定一个合适的时间,像数学作业预计 30 分钟完成,就把定时器设定为 30 分钟。当定时器响起,孩子就知道时间到了。这样做能让孩子逐渐明白不同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同时,和孩子一起制定日程表,把一天的学习、玩耍、休息等时间都安排好。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孩子商量,尊重他们的意见,例如孩子想在下午四点到四点半看动画片,那就把这个时间安排进去。这样孩子会更愿意遵守日程表,也能更好地理解时间的规划。
其次,分解任务。孩子面对复杂或大量的任务时,往往会因为不知从何下手而产生拖拉心理。家长和老师要教导孩子将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例如,写作文是个大任务,可以分解为确定主题、构思大纲、写开头、写中间内容、写结尾、检查修改这几个小步骤。孩子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激励他们继续完成下一个小任务。就像搭建积木城堡,一块一块地搭建,最终完成一个宏大的作品。对于学习新知识也是如此,把学习过程分解成预习、听讲、复习、做练习等步骤,让孩子逐步完成,这样他们会更有信心和动力,做事效率也会提高。
再者,减少干扰因素。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从而导致做事拖拉。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没有过多干扰的学习和做事环境非常重要。比如,孩子在写作业时,把电视关掉,把玩具收起来,手机等电子设备也放在一边。同时,家长也要注意不要在孩子做事时频繁打扰他们,比如送水果、询问无关的问题等。如果孩子在做事过程中需要帮助,可以让他们先把问题记录下来,在完成一个小阶段后再统一解决。这样孩子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任务,避免因为外界干扰而分心和拖拉。
最后,培养立即行动的习惯。很多时候,拖拉是因为孩子总是想着 “等一会儿再做”。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孩子养成想到就做的习惯。当孩子有任务时,无论是收拾书包还是完成作业,都要立刻开始。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措施来强化这种习惯,比如孩子能迅速开始做事,就给予表扬或者一个小奖励。让孩子明白行动是克服拖拉的关键,只要开始做了,事情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孩子做事拖拉并不可怕,通过培养时间观念、分解任务、减少干扰和立即行动这四个习惯,孩子能够逐渐摆脱拖拉的习惯,成为一个做事高效、有条理的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