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五期#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在教育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没有爱就难以成就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如同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东西,才能够深深打动心灵。
教育必须 “渗入爱”,这样才能赋予孩子充盈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有温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爱就像是生命的火焰,能够照亮孩子前行的人生道路。而真正的爱并非仅仅体现在父母说的话上,更在于父母所做的事。特别是以下三件事,它们既是给予孩子力量的源泉,也是成本最低却意义深远的爱。
一、看着孩子的眼睛交流,让他感觉被在乎
黑幼龙先生曾与女儿进行了一次特别的 “心谈” 式沟通。他询问女儿从小到大最有挫败感的事情是什么,女儿的回答让他大为震惊,女儿说:“我和你讲话最有挫败感。” 当被问及原因时,女儿表示,每次和父亲说话,父亲的眼睛都没有看向自己。
由此可见,当我们与孩子交流时,如果手上还在忙着看报纸、做家务或者看电视等,就会给孩子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仿佛在说:“我说的话父母都懒得听,也许我在爸妈心中一点都不重要。” 我们与孩子交流时缺少目光的注视,在孩子眼中就是一种忽视。这种忽视有时候比直接的否定更为可怕,它会让孩子在失去父母关注的同时,内心深处产生一种 “父母不在乎我” 的自卑感。
正如鲁迅所说:“唯沉默是最高的鄙视,最高的鄙视是无言,并且连眼珠都不转过去。” 每个孩子都渴望从父母身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以此证明有人在爱着自己。倘若父母在孩子说话时连眼睛都不看着孩子,孩子找不到存在感,也就无法感受到父母传递的亲情与关怀。
最能打动孩子内心的往往是一个关切的眼神。父母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不经意间就能向孩子传递温柔与关爱,使孩子的信任感更为强烈。著名教育学家内藤寿七郎先生曾接触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男孩因为过度饮用牛奶而患上了牛奶廯,他能一口气喝掉一升牛奶。
内藤先生蹲在男孩面前询问他是否喜欢喝牛奶,男孩点头表示喜欢。接着,内藤先生又柔声询问,如果不让他喝牛奶他能否忍住,男孩倔强地不肯答应。然而,当内藤先生看着男孩的眼睛再次询问时,原本抗拒的男孩最终点了点头。后来男孩不再喝牛奶,病状也慢慢好转了。一年半以后,妈妈试图让他再喝牛奶,男孩说:“大夫说我能喝,那我才能喝。”
男孩之所以如此听从内藤先生的话,就是因为内藤先生在与他交流时始终看着他的眼睛。这种内心的诚恳与注视能让孩子流露出最真实的一面,那就是 “我相信你”。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征服了孩子。正如内藤先生所说,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审视一下自己给予孩子爱的目光是否足够。孩子需要的爱伴随着目光的注视,这种爱能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在乎,其传递的爱远远胜过一切言语。所以,父母要学会用眼睛去发现孩子。
支持孩子 “说出感受”,维护孩子的自主感
在知乎上有一个女孩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在别人眼中,她是个很乖的孩子,但其实她只是不敢发脾气罢了。在家里,妈妈不允许她表现出半点不愉快,否则妈妈就会冲她发脾气。有一次在乡下,她和几个小伙伴去池塘抓鱼时不小心摔倒了,弄得一身泥。
她哭着找妈妈,却只得到责骂:“别人都没事,怎么就你笨得和熊一样,再哭直接把你丢进去。” 从那以后,她只敢把哭声咽回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不敢在妈妈面前说出自己的感受,即使和别人有了矛盾,也只能憋在心里。直到有一次父母因为她的事吵架,妈妈把脾气发泄到她身上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开这个家了。” 那一刻,她非常愤怒,突然对妈妈吼了起来:“我不用你为了我,请你们不要扯上我。” 吼完之后,她感觉心情特别舒畅。
这个女孩的故事令人心疼,也反映出很多父母陷入的教育误区:他们以 “我爱你” 的名义来爱孩子,却总是以满足自己的情绪需要为出发点,压抑孩子的感受。然而,被压制的情绪并不会自行消化,反而会像不断膨胀的气球,积累越来越多的负面能量,直至最后爆裂。
西格尔博士创造了一套大脑理论。他指出,大脑就像一栋两层楼的房子,一楼负责本能类的基本功能,包含呼吸、眨眼、躲避、愤怒、恐惧等;二楼负责思考、道德、想象等功能。当一楼出现 “负面情绪” 时,就相当于大脑空间出现了垃圾,哭闹是一种清理垃圾的方法。而如果阻止孩子表达,就会让情绪越积越多,当负面情绪阻塞了大脑,就无法运行大脑更深层次的功能。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越是被压抑,就越无法表达。因为父母切断了孩子表达感受的能力,让孩子失去了自我。
每个孩子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执着于实现全部的愿望,他们希望把感受说出来,把情绪释放出来。而这种愿望一旦被允许,就能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父母应该树立 “孩子的感觉很重要” 的意识,给孩子一种 “重要感”,让孩子觉得有人在关注自己、有人值得依赖。一旦孩子拥有了这一层情感,就会产生爱和归属感,对待生活也会充满爱意。
接受孩子的 “瑕疵”,关注站在眼前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对孩子的 “瑕疵” 难以接受。有的父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看到孩子在学习、才艺或者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会焦虑、生气,甚至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父母认可,内心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
我们应该明白,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足。这些 “瑕疵” 并不能掩盖孩子本身的闪光点。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把关注点放在孩子本身,而不是那些外在的标准和期望。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而是要耐心地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在行为习惯上有不好的地方,不要急于纠正,而是要引导他们认识到问题所在,并鼓励他们慢慢改变。
接受孩子的 “瑕疵”,就是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孩子。这种包容不是纵容,而是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成长。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