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
高校是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共青团在履行“为党育人”政治责任和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共青团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打造共青团工作新格局,为持续激发广大团员和青年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担当更大使命、展现更大作为。
始终坚持“政治性”。党的青年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责任是履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工作主线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建设一流大学、培养时代新人,不能忽视、不能动摇党的领导这一办学治校育人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倾注极大热忱研究青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拿出极大精力抓青年工作,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各级党组织要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经常研究解决共青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团干部,支持共青团按照群团工作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校共青团必须健全完善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引导青年学生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
始终聚焦“思想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思想引领始终是高校共青团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画好“同心圆”。高校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阵地,能否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堪当大任的时代青年,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新时代,高校共青团要坚持不懈用新思想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用新思想武装青年头脑、指导实践,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另一方面,共建“大思政”体系。健全高校党委领导下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宣传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学校团学组织体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基层,广泛开展学术实践、主题实践、社区实践、体验实践和公益实践等思政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素养,弘扬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始终突出“教育性”。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在青年学生工作中突出教育元素是应有之义。一是抓好“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立德”注重德的养成,“树人”注重能力的培养。做好高校青年工作,从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实践养成等方面持续推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统筹好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使广大教职员工牢记“立德树人”重要使命,使自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实现育人“无不尽责”;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育人“无时不有”;将立德树人覆盖到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实现育人“无处不在”。三是共建“大思政”体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强化共青团在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协调作用,深入实施西部计划、“青年实干家计划”“三下乡”“返家乡”等实践活动,构建实践育人新范式;优化学生评价机制,健全和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面向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重点领域,采取更多务实激励举措,动员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始终强化“指导性”。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信仰什么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要引导青年学生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认知的科学化、价值情感的积极化、价值意志的坚强化、价值信念的坚定化,从根本上增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在教育实践中注意充分挖掘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深入对党领导的百年青年运动史的规律性认识和科学性总结,推动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青春逢盛世,拼搏正当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广阔空间、注入强大动能,广大青年也必将迎来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最好舞台。高校共青团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团的改革,完善团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凝聚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改革,争做改革的促进派、创新的推动者、进取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