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不寻常!这家企业的模式创新,凭什么掀起全球风潮
正和岛
2024-09-22 18:01:57

作 者:中允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9月20日,“第八届人单合一模式引领论坛暨首届零距离卓越奖颁奖典礼”在青岛海尔洲际酒店举办。

这是自2017年首次举办以来,人单合一大会第8次举办,这一届的主题是“新经济引擎:欢迎来到智能交互生态”。

在人工智能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下,这一届大会无论是主题还是探讨的内容都十分应景,因此吸引了全球顶级的企业管理学者、企业家齐聚青岛——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企业该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和多变的复杂性。

会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回顾了人单合一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演化,又结合当下的变化,阐述了为什么人单合一2.0是从“零距离”到“零边界”,并分享了三翼鸟、卡奥斯、卡泰驰、海医汇等实践案例,引起强烈共鸣。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人单合一的这种实践已经不是个例,早已走出了海尔这个企业的范畴,在全世界的组织和企业中落地生根并结出丰硕成果。

大会现场颁发了第一届“零距离卓越奖”,共有来自全球6大洲26个国家的70个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上榜,既包括大名鼎鼎的博世智能出行、富士通欧洲等,也包括ASA集团、晨星集团、霍克斯比等小微和新兴企业。这些企业和组织在不同层面、不同国家,诠释了人单合一模式的普适性和先进性。

正如海尔集团创始人、董事局名誉主席张瑞敏在现场分享中引用西汉刘向的那句话——“君子之治,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如今走向全球的人单合一模式,可以说是在全球经济变局和人工智能变局下,凸显了中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智慧,也为全球企业带来新思考和新出路。

本文试图从社会趋势和管理变革的角度,借助企业实践案例,讲清楚人单合一2.0带来的改变到底是什么?又为什么对当下经济和企业界如此重要?

人单合一,

全球落地开花的企业管理“中国智慧”

在正式讲之前,先简单说一下人单合一。

众所周知,全球管理思想届有一个特别牛的排行榜,叫Thinkers50。

该奖于2001年建立,是全球首个管理思想家排行榜,榜单每两年评选一次,大名鼎鼎的迈克尔·波特、明茨伯格、菲利普·科特勒等8位管理大师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而在去年11月,张瑞敏在伦敦被授予Thinkers50终身成就奖。

张瑞敏是第9位,也是第一位被授予此奖的中国人,这或许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出人单合一模式的创新变革。

所谓“人单合一”,“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价值,“人单合一”就是让员工与用户实现零距离,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自身价值。

经济学非常庞杂,但核心就是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创造财富?第二,如何分享财富?

海尔把两个问题合一以后,通过小微和创客机制,增值分享既创造财富也分享财富,当作一个整体来解决。

这是一种非常领先的管理模式。

先说海尔自身的实践。

当下,经济下行承压,很多企业面临挑战,甚至卷入价格战,因为传统的模式不能够创造新价值,必然面临边际收入递减的挑战。海尔则在人单合一的模式支撑下,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在智慧住居、大健康和产业互联网三大赛道上进行布局,打造出一个生态型的企业。

在智慧家庭领域,海尔搭建了智慧家庭交互引擎——智家大脑:一端感知用户的需求,一端链接生态,快速响应用户、满足用户。

在国内,以三翼鸟为代表。这种一站式的生活场景解决方案,通过打造订制能力、交付能力和智慧能力,在需求端与用户实现需求的快速感知和订制需求的快速转化,而且还打通了用户智能硬件、智能家居、智能服务、设计师以及交付服务在内的生态资源,形成了一个无边界的生态方联合体。

而打破产业的边界和行业的边界,靠的就是链群联合体和生态共创机制。也就是说,通过这样一个生态,与用户共创价值、分享价值,也就实现了边际收益递增。

还有生态经济领域的卡奥斯,与奇瑞汽车搭建了中国汽车工业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了传统车企模式中限制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痛点——缺乏个性化。

其实在汽车领域,作为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标准品,“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本身就是相悖的事情,传统汽车行业上百年来一直都压抑用户需求,一直都未能摆脱福特的影子,当年福特就讲过,“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后来尽管汽车生产变得更多样性,但个性化需求一直未能完全释放。

卡奥斯与奇瑞搭建的平台,不仅重塑了产业生态,而且把整个资源方汇聚在平台上,为用户实现了个性化的订制,从购买汽车转变为购买场景体验,也带动整个汽车的销售翻了10倍。

在二手车领域,卡泰驰通过智能交互引擎建立了诚信规范的运营体系,实现了二手车的个性化定制,打造不断创新的行业生态体系。

在大健康领域,盈康一生从医患合一1.0 进化到医患合一2.0,以全国首个医工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海医汇为新引擎,致力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临床痛点,实现用户体验价值、科学家科研价值、创客个人价值、企业商业价值的共赢进化。

……

之所以说人单合一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新管理模式创新,是因为它早就走出了海尔的范畴,变成了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通用的新管理范式,众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都在实践着人单合一的理念。

比如这次获奖的博世智能出行,德国博世大名鼎鼎,很多人都知道,全球化做得也非常好。这几年他们正在转型,用小微模式支持员工作为创客,在企业内孵化创业项目,博世智能出行就是这一模式下的一个实践探索,面对汽车产业和智慧交通的大赛道,提供各种新的解决方案。

现场获奖的ASA集团代表米凯尔·阿玛提也分享了他们正在进行的小微和生态转型实践。

ASA是一家65年前建立的家族企业,总部在圣马力诺,有500名员工,从事金属包装制造,全球有5个加工厂。

2023年时,他们进行人单合一转型,找到了3个试点项目,一个是共享服务平台,把原本的内部物流平台变成小微,为内外部客户服务;第二个是开展了数字化印刷机业务;第三是通过链群模式,关注细分市场,直接与用户对接,进行销售和售后。

据米凯尔·阿玛提介绍,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功,原本内部的物流业务,成为小微向外部企业销售服务之后,产生了盈利;而数字印刷业务的销量提升了 23%;链群也帮助他们大幅提升了与用户的交互程度。

获奖企业西纳是一家非洲公司,该公司代表奥提诺·亨利,分享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非洲很多地方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很多饮用水不干净。一开始,亨利提出了一个为邻居提供安全饮用水的建议,他老板觉得没有商业价值,就拒绝了。于是,亨利辞职了。

辞职后,他成了一名“水利工程师”,通过社会创新学院,帮助边缘化的社群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包括向难民营和农村学校安装净水设施等,目前已经帮助乌干达大约30万的人群获得安全的饮用水。

一群跨国创业者,通过创客机制,不仅将自己转变为创业者,改变了自己所身处的社群,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当地社会和人民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从这个层面来讲,人单合一模式,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企业管理模式,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驱动力量。

截至目前,全球已自发成立14个人单合一模式研究中心,75个国家41.7万家企业在学习人单合一模式,其中有8.2万家已经复制人单合一模式。

人单合一在全球的落地开花,也是中国企业在探索物联网时代管理模式创新上走在世界前列的一个缩影。

人单合一,

为什么从1.0升级到2.0?

先来看1.0阶段的核心是什么。

周云杰在会上讲,人单合一1.0阶段的主要核心“零距离”。张瑞敏把1.0阶段概括为三个自:自主人、自组织、自进化。

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中藏着大智慧。

先说“自主人”。

其实,管理学是一个近一百年才有的现代概念。当然,自有人类文明开始,就存在管理实践,但是,在20世纪工业化的时代,管理学才真正被认识、观察和传授,才开始定下型来。

20世纪是个大生产的时代,最有名的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起源于泰勒对工友的观察,他发现当时的工人经常“磨洋工”,故意放慢动作,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出工不出力”,反正是按天计算工资。而当时的老板,也不知道定多少工作量合适。

在这个背景下,泰勒发挥了他的工程师思维,把工作流程中的每一步计算出时间,然后算出总时间。这样,老板就知道一个工人一天的产能有多少了。

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变革,《财富》杂志曾经有这样一个评价——“泰勒的影响无处不在,他的理论决定了麦当劳期待自己的厨师每天烤出多少个汉堡,电话公司期待自己的接线员接多少次电话。”

而工人的工资,也从原来的按天、按工时计算,变得可以精准计算“计件工资率”。

在最初的时代,泰勒的变革使得工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巨大价值。

但是,这其中需要大量的管理者,负责监督、记录和衡量,这一职能就成了后来的“中层管理”。

后来,公司越做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管理的层级也变得更多,德国社会学家、大名鼎鼎的马克斯·韦伯,将其总结为“科层制”。

这里要注意的是,科层制曾经带来过繁荣。德鲁克就曾说过,科学管理的100年里,管理学最大的成就是把体力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了50倍。

但是,任何一种制度和管理模式,都有其弊端。泰勒的思想起源于稀缺的工业时代,是一个体力劳动的时代,21世纪是知识时代,市场快速变化,消费诉求突飞猛进,泰勒科学管理造就的中层,成为了后来影响效率的最大障碍。

这个不难理解,传统企业都会面临“大企业病”,因为科层制导致决策低效。

也就是说,过去的管理,是把人当成生产链条上的一环,把人当“工具”,人不是自主的。

但是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工具。”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是否发挥人的最大价值。

其实,后来的管理学者,都试图将人的价值回归。20世纪50年代,管理学者彼得斯和沃特曼就开始注重人的重要性,在其后来的代表作《追求卓越》中,他们让管理学回归根本的热情。到了80年代,学者坎特就曾试图描绘一个“更加以人为本”的未来企业世界。

后来企业界无论是韦尔奇还是日本的“阿米巴模式”,再到如今的“小微”“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等,本质都在力求“把大企业做小”,就是让人人为自己的业绩负责,人人做自己的CEO。

也就是说,管理学一直在探寻一条路——一条尊重人的价值最大化之路。

人单合一找到了这条路,就是把员工变成自主人,变成创客,创客聚合成小微,让每个人都把他的潜在价值都发挥出来,让他参与到生态里,而不是把他限制在科层制组织里。

如张瑞敏所言,在传统的科层制组织下,员工要对领导负责,因为领导给他发工资。而在生态里,是用户给他发工资,只要能创造出用户价值,就可以获得“增值分享”。

而且,不同的小微分工合作、互补共创,形成链群,围绕用户需求,创造前所未有的或未被充分满足的价值。

这就是张瑞敏说的“自主人、自组织、自进化”。

而前面讲的零距离,加里·哈默管理实验室认为,零距离就是指一线团队感知、想象和行动的能力不受科层制阻碍的组织。

也就是说,人单合一1.0阶段的零距离,解决了企业距离用户远、决策不符合市场规律的难题,推倒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墙”,海尔通过把三权(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让渡,让员工成为听用户需求的自主人,也就是创客,进而实现了企业与用户零距离,员工与用户零距离。而这一创客通过链群的模式,通过感知市场、自主调节,自然可以实现自优化、自迭代。

在周云杰看来,从1.0到2.0,实现的是从“零距离”到“零边界”。

你能够理解1.0,就一定能理解2.0。

因为用户的需求不单单是一个冰箱、一个空调这样的产品,而且如“智慧家庭”这样一个场景,场景中有很多产品,这就需要打破产品边界,通过产品的互融互通,为用户提供零边界的场景体验。

也就是说,1.0是对科层制企业的颠覆, 2.0是对行业的颠覆。从 1.0 组织内的链群合约到2.0生态内的链群合约,生态自进化无边界的组织。

前面讲过,经济学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创造财富,一个是分享财富。周云杰认为,人单合一1.0阶段,创客是价值创造和分享的主体,所以其驱动的引擎是创客的增值分享,让每个创客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进入到 2.0 阶段,生态方成为价值创造和分享的主体,让每个生态方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和尊严成为驱动的引擎。

因为生态之间是没有边界的,这就带来了巨大的蝴蝶效应,创造新物种,实现指数级增长。

这也是商业进化的一种必然。

人单合一2.0,

对当下的重要启示

经济学自古典自由主义代表亚当·斯密以来,对市场经济的“分工”就有了深刻共识。分工与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了繁荣的基础。也就是说,要素之间的阻力越小越好,理想情况下,要素之间是“零边界”的。

人单合一2.0对当下有重要的启示。

当下经济有三个维度:

其一,全球普遍面临增长难题,经济由过去的生产逻辑转为消费逻辑,中国面临的挑战更大,很多企业都在找寻存量市场竞争逻辑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二,人工智能带来新一轮的就业革命,传统很多职业被取代,过去的技能、知识和模式不再有效。

其三,经济和经济体变得更“复杂”。AI革命带来了要素的重新组合,巨大创造性与不确定性同时而生。复杂经济学之父布莱恩·阿瑟在《复杂经济学》中就有一个观点,认为经济不是确定的、可预测的、机械的,而是依赖于过程的、有机的、永远在进化的。

在这一经济背景下,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带来的脆弱性,所谓脆弱性,就是环境动态加剧,剧烈到企业过往形成的适应能力不能及时应对。这就导致很多企业被夹在中间,如同一个三明治那样,很难受。

但经济的进化是必然,企业唯有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才能生存。

从这个角度上,我总结人单合一2.0至少有三大价值:

1. 创造新价值,创造增量市场。

人单合一2.0的驱动引擎是生态方的价值分享,也就是说,每个生态方都能够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并且通过开放无边界的生态,源源不断引入负熵,推动生态的自裂变和自进化。其逻辑是创造价值,避免价格战,避免内卷。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整个生态能够源源不断地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持续创新,从而打造出不一样的用户新体验。

2. 用生态应对复杂。

前面讲,经济越来越“复杂”,人工智能有一个阿什比定律,也叫“多样性定律”,就是说,任何有效的控制系统必须与被控制系统的复杂性相适应,也就是说,一个系统要适应环境,也要变得更多样和复杂。

但企业不可能变得无比“复杂”,大象的体型是有天花板的,否则难以生存。人单合一2.0就打破了传统模式,它是一个生态模式,能够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复杂性进行调整和适应。

布莱恩·阿瑟表示,人单合一和复杂经济学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市场并不是静态的,通过人单合一模式在微观的层面,一切都在随着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其中包括外部的力量、外部的元素。

在张瑞敏的视野里,企业已不再单纯作为竞争主体,而是转化为生态系统中的积极参与者,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开拓增值的可能性。就是说,用生态和进化来应对“复杂”。

张瑞敏之前曾讲一句话:“所有的企业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这就是亚马逊雨林的生态逻辑。

换句话讲,生态或许不是企业进化的终极形态,但一定是当下市场环境中非常高阶的那个。

3. “零边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趋势。

现在有很多小公司,也会患上大公司病,一个企业里的部门墙与外面公司没什么区别,更别说一个部门之间还有复杂的科层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当下进入了一个管理颗粒度越来越小的时代,谁的制度成本越小,谁更灵活,谁就赢得面向未来的竞争。

面向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两个维度,一个是管理,一个是科技。企业内部的“零边界”和生态方的“零边界”,都对此有较高的正效应。

从大的经济循环角度上,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也是如此,要素的自由组合创造新需求,带来新繁荣。

这是人单合一带来的价值和思考。

“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管理百年》这句话,很适合描述人单合一的辩证性,这也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如今,人单合一被广泛接受,也正如张瑞敏引用的那句话——“君子之治,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

排版 | 微澜

编辑 | 中允  主编 | 孙允广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