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徐剑:新中国75年岁月中,报告文学扮演了什么角色?
好书探
2024-10-02 09:09:4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聚焦四位作家——周大新、徐剑、津子围、刘鑫(八月槎),通过他们不同的文学类型视角,回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他们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的坚守与创新。

■受访者:徐 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作家)

□采访者:张佳璇(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今年是新中国75华诞,也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文学创作生涯的第50个年头。徐剑的报告文学创作一直聚焦于重大历史、现实题材,近年来的作品更是与国家的重大工程发展历程同行,他致力于用非虚构的文体记录时代变迁。

\ | /

Q:请你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晓——1921》的创作历程谈一谈,你是如何将这些宏大的国家记忆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天晓——1921》创作的始末很有意思。2018年万卷出版公司的副总找到我说写一部建党100周年的报告文学,我回绝了。我们都是在建党、建军大业的红色党史语境里成长的,史料基本能写的都出版了,还能写出新意吗?但他们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邀请——写一本“老少皆宜的国民读本”,我写作的定力是对具有挑战性、难度系数高的写作很有兴趣,我决定接受“挑战”。

我党、我军的以及国家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报告文学的形式来展示,是一种纪实体的叙事方式,它和史记一样,会闪烁出历史和人性的光辉。这种牺牲、奉献、奋斗、荣誉、尊严、理想信念等重大题材的展示,最适合用报告文学来书写。《天晓——1921》通过书写13个出席者的命运展现我们党的历史,展现在大时代当中一群先觉者的革命历程。最终到建国时,13人就剩下毛泽东和董必武还在革命队伍当中,其他人有牺牲、有落伍、有沉寂、有背叛成为敌人的,这是大时代的写照,一点都不为奇。重要的是《天晓——1921》,把伟人、牺牲者、落伍者、以及沦为鬼、妖的背叛者一起放在人的视野里充分展开,非常有意义。写完这本书后,经过中央党史研究院的审读通过后出版,并且还获奖了。我当时说:“能拿下《天晓——1921》的书写,接下来党史、军史、国史的书写,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了”。

Q: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回望这段光辉岁月,你认为报告文学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以全国科技大会为发轫的中国报告文学的勃兴,是以报告文学学会第一任会长徐迟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为发端,它达到一种洛阳纸贵,或者说徐文纸贵的程度。徐迟会长以他敏锐的时代探头和雷达搜索精神,预见了一个科学的春天。《哥德巴赫猜想》在文化比较单调和单一的时代背景下达到妇孺皆知。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中国的报告文学作家、报告文学文体担负了很重要的角色,除了作为整个80年代文化思想的启蒙、发改革开放之先声,预见了一大批新生事物和新人类的诞生。还把握了时代的声音,它和国家和民族和人民一起共振,一起为时代而歌。

20世纪90年代,报告文学经历一段沉寂期后,将敏锐的触角又伸向了国家的重大建设领域,打开一个新的写作天地,即用报告文学作家的笔触记下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的辉煌成就、重大的国计民生工程和与国家改革有关的历史性事件。每个报告文学作家就像史记官和观察员一样,记录着我们伟大民族的不同时代。

特别是千禧年过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勃兴,我们入世之后,国家的一些重大工程,比如说三峡水库、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等都被报告文学记录在册。我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非常荣幸参与了青藏铁路和西电东送等历史的进程,记录了国家的这一段历史。

Q:在你的创作生涯中,有哪些作品是特别能够体现新中国发展历程的?

我的第一部书《大国长剑》1995年在《当代》发表,将近10万字,30多家报纸进行转载。重要性在于第一次把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历程用报告文学的形式书写出来,掀开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神秘面纱,让世界看到了我们这一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镇国重器部队的发展历程。

在2000年我写了《水患中国》,记录1998年长江大水万众一心抗洪的雄伟场面。当时我随作家采访团沿着荆江大堤采访、在溃堤的村庄里坐冲锋艇去采访并且和抗洪救灾的人民解放军部队近距离接触。

最能反映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成就的是《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中国作协2002年派我去青藏铁路建设沿线,我用4年时间在青藏高原上采访,用整整11个月写成该书,43万字容量。它成为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时,国家宣传青藏铁路的重要蓝本。从央媒到香港凤凰卫视媒体,都以该书记录的千百劳动大军普通人的故事进行宣传,通车当天我在央视国际频道做了8个小时直播,讲述青藏铁路的故事。该书被翻译成英文版、越南文版、俄文版等,大概有四五个国家的翻译版。

后来我写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浴火重生》,以特高压为科技创新的《国家负荷》,青藏联网的《雪域飞虹》,南海填岛的《天风海雨》等,写作的每一步都是和国家同行,都是对新中国成立75年来建设中的重大工程和成就的展示,而且始终落点在人身上,人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有光荣和梦想、荣誉和奋斗、尊严和牺牲。

Q: 你的《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是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科技进步的回望,每一个项目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可以跟读者分享一下当时的创作想法和最令你记忆深刻的创作趣事吗?

《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是我44年零1个月的军旅生活,或是火箭军生活,再远一点说是第二炮兵生活的一个总结式、回顾式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这部报告文学作品实际算下来,从我进入专业创作开始,我准备了30多年,我也写了30多年,最后完成时间虽然没有30多年那么漫长,但所有人的故事和人生都是和我一起成长、一起长大的。若说这本书里,有什么特别难忘的值得和大家分享,我特别想讲一下我那位早已在天堂的老师。

他的名字叫李旭阁,是二炮的老司令员,他实际上是我文学创作道路上的精神导师,他给予我的历史观、哲学观、人生观、美学观乃至创作观,对我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首长的位置,站在国家、全球格局下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文学、美学、哲学的启发。他告诉我在写一部书和驾驭它时,要往高处站、往远处站、往宽阔处站,这样的话,你的视野和情怀会特别宏大、宽厚和宽阔。但他又告诉我,你得往底下沉,沉到尘埃里面去、沉到众生里面去、沉到普通的战士里面。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把那些无名者的故事写出来,这才是一部皇皇的青史、一部史诗。

我分享一个特别难忘的情节,他在首次核试验里的一段经历。今年10月16日,正好是中国首次核试验60周年。当时,他是首次核试验办公室主任,1964年10月16日的次日,即17日,他居然坐着直升飞机掠过爆心上空,当时的核污染是多么爆表,但他有英雄主义的气概,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精神和信仰掠过核爆上空。所以,这一次我昆仑山的写作,过若羌塘县境,走近罗布泊时,我左看大漠,右看昆仑,我突然觉得,我的老司令员本身就是一座昆仑,一座情感的、精神的军人的昆仑。他给我前行的道路上立了一块里程碑、一块丰碑,一块只有作家用文字才可以书写成古汉字的历史丰碑。

Q:你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会长,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报告文学目前的现状吗?以及你对日后报告文学的发展有什么展望和建议呢?

作为第四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会长,我从老会长何建明副主席手里接过了这个重任。何主席虽然不当会长了,但他依然在引领着我们整个中国报告文学的创作,他像一棵大树一样,背后立着一片森林,给我们树立了一种坐标。他身体不好,仍奔波在祖国的大地上,从边塞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写成了一部又一部大作,巨流信息量冲击文坛。对何会长带领过的这支队伍,我充满了信心。

我觉得,当会长就要带好这支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支队伍是主题写作的国家队,他们担负了各条战线、各个省市的重要领域的书写。可以说,我们这支队伍在基于国家立场上的书写,比如在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制造强国等方面的书写,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风采、反映了国家建设中的巨大成就、反映了在百年历史大变局中中国的风采和精神。当下,报告学会这支队伍,我们依然在奋斗、在学习、在砥砺前行。

学会换届以来,在全国各地,从云南、青海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乃至浙江等地,报告学会都有一些非常重大的项目。比如,我们在云南有“6个一新时代新云南”丛书——组织作家写云南的一朵花、一头象、一条路、一支歌、一个体、一个家;在青海策划了23本“两弹一星元勋”故事丛书,组织鲁奖作者、报告学学会副会长、理事和小说家一起书写;在青海,我们又策划了“新山海经叙事文学”丛书,由邱华栋副主席牵头,阿来、徐则臣、刘大先、石一峰、赵瑜和我一起进行创作,被编辑们称为“天团”团队,来书写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源、祁连山、昆仑山、青海湖,第一本阿来老师的书,目前已进入编辑出版程序。华栋主席是第二本,也差不多完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我们派了5名副会长,由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老师带队,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而书写;我们即将在西子湖畔的浙江出版集团里诞生一个重大出版项目,这个惊喜,等过了国庆节后就会揭晓;报告文学学会和中国工人出版社去年夏天一起策划了“大国工匠传”丛书,派作家写43位大国工匠。第一辑11册已经出版,第二辑11册正展开采访和写作,预计12月底交稿。第三辑15本,这两天正在配对传主和作者,虽然每部就五六万字,我们都把鲁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和秋白中短篇奖的获奖者推到第一线,以老带新,效果很好,颇受传主、工人们欢迎。

但我们也清楚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我们这支队伍除了一线的报告文学作家、几十位报告文学的大将以外,这支队伍还是参差不齐。所以我们加强了培训,特别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湖南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今年5月份在长沙的培训班,在全国招了五十一名学员,我们花费1个月的时间,邀请全国的名家、小说家、散文家、报告文学作家、学者进行授课,培训效果非常好。总之,任重而道远,报告文学学会会不断前行,在国家重大建设的战场上来锻炼队伍、磨砺自己,提高我们书写、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能力。

Q:随着时代的发展,AI写作强势进入人们的视野,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你如何看待当前文学创作在新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对AI一点都不感到焦虑和恐慌。

AI以这个用算法的方式去虚构人的故事和文学的东西,但是AI绝对算不出人间万象、算不出芸芸众生在创造历史过程当中个人的奋斗故事。这些故事需要作家坐下来,面对采访者,一点一点去启发、一句一句去抠、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去挖掘,这就是报告文学的真实写作,非虚构的写作和AI的极大不同。所以我对此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报告文学的写作就是一个行走的写作,是一个挖掘故事和细节的写作,是用你的历史观、哲学观、文化观乃至美学观来重新构筑一个国史记录的文学作品,这种主题出版的写作是AI永远代替不了。AI有想象,但AI没有感情;AI有结构,但AI可能融不进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追求和它的独特的风格。

AI只是一个技术的东西,而它绝无美学和感情,绝无精神和灵魂。

Q:对于即将步入新征程的中国,你有什么寄语或期望?

红星闪闪照万代。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也是我文学创作50周年之际,我的创作之旅,都与红星和昆仑这两个词有关,左手在做建军100年的采访阅读,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稿,书名叫《红星1927》;右手展开《昆仑山传》的写作。前不久在新疆待了20天,继上东昆仑后,又在喀喇昆仑的雪山、河流、峡谷、村庄、苍生以及历史遗迹,进行田野调查和采访踏勘。站在昆仑之巅,想毛公当年吟“横空出世莽昆仑”之词,衷心希望我的祖国和民族像昆仑一样雄伟挺立,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不负青山,不虚昆仑之行,用自己手中之笔,写出无愧于这块神奇古老土地与人民的精品力作来。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初审:张佳璇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宋强

◆ ◆ 往 期 精 选 ◆ ◆

礼赞新中国·书写新华章|近百位社长总编辑荐书

周大新:为什么写长篇要趁年轻?

排版|张佳璇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