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美景代言#
渑池知府桥:一座跨越时空的“继志”丰碑

一、历史渊源与建造背景
渑池知府桥,又名继志桥、下马筵桥,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天池镇下马筵村西,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时任绍兴知府的渑池人席椿捐资修建。这座桥的诞生,源于席椿幼年的一段誓言:他在下马筵村私塾求学时,常需涉水过河,目睹老弱妇孺落水而无能为力,遂立誓“若得功名,必建桥便民”。乾隆年间,席椿考取功名,历任玉山知县、绍兴知府,其父临终前重提建桥遗愿,最终由其子代行捐俸银二千余两,历时两年建成。
二、建筑结构与艺术特色
知府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约33米,宽5米,高7米,桥拱采用砂砾石块拱圈,桥墩、桥面及护栏均以青石条砌筑,石质坚固,色泽古朴。其建筑风格融合南北特色:
1. 雕刻艺术:桥两侧各有19根石方柱,栏板雕刻花卉枝叶纹饰,柱顶饰以木瓜、寿桃、石榴、石狮等造型,纹饰繁复生动,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


2. 工艺细节:桥下近水处砌有挡水堰,桥面原铺青石板,后为适应现代交通,局部改用六棱水泥砖修补,既保留古韵又增强承重能力。
3. 江南遗风:不同于北方常见的平板桥,其弧形拱圈与雕饰风格带有江南桥梁特征,推测受席椿任绍兴知府期间地域文化影响。
三、历史传承与文化内涵
知府桥的命名与碑文记载彰显了深厚的儒家文化:
“继志”之名:取自席椿《继志桥记》,意为继承父志、践行善举。席椿自谦此桥虽不及扬州二十四桥壮丽,但“变沟壑为坦途”,成为乡民福祉的象征。
家风传承:席氏家族三代接力修桥,民国时期后人再度集资修缮,体现了“积善传家”的精神内核。至今石泉村仍有席椿八代孙口述家族故事,成为地方文化记忆的活载体。
民间传说:建桥石材取自石泉村北刘沟,采石恰至桥成而尽;另有外地壮汉无偿搬运巨石,桥成即隐,被传为“天助善工”的神迹。
四、现状与保护
历经240余年风雨,知府桥仍为天池镇通往下马筵村的交通要道:
1. 使用现状:桥体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可通行中小型汽车。桥面局部经现代水泥铺装,但下部原石结构未受破坏,古风犹存。
2. 文物价值:2021年12月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桥身虽部分栏板缺失、望柱残损,但整体风貌完整,是研究清代桥梁建筑及豫西交通史的重要实物。
3. 保护挑战:雕刻细节因风化与历史动荡(如“破四旧”时期石狮被毁)有所损毁,原碑亭已毁,现存碑文为后世重刻,亟需科学修复与数字化记录。
五、地理与人文意义
知府桥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渑池历史文脉的见证:

地理纽带:连接石泉村与下马筵村,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桥畔明清窑洞遗址印证了古代沿河聚居的村落形态。
精神地标:与仰韶文化遗址、秦赵会盟台等同为渑池文化符号,承载“修桥补路”的传统美德,成为地方德育与文旅融合的载体。
当代启示:其“官民共建”模式与生态适应性设计(如挡水堰)对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仍具借鉴意义。
结语

渑池知府桥以石为骨,以志为魂,跨越三个世纪仍屹立不倒。它不仅是席氏家族“继志”精神的物质化呈现,更是中国古代“知行合一”伦理观的生动注脚。在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这座古桥的存续,呼唤着对传统匠艺的尊重、对公益精神的传承,以及对历史记忆的敬畏。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