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本政经】设为“星标⭐” 及时收到文章更新
好故事是世界的多维镜面,折射人性幽深,也在现实世界中为人们提供慰藉。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故事,值得记录的一切就在身边。
数字时代给予公众更为宽广的言说与表达空间,我们每个人既是生活的亲历者,更是社会的观察者、时代的记录者,真实、多元、深入的讲述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一幅人间浮世绘。我们相信,真实的书写、讲述、记录,永远能够撼动人心;对现实的讲述、复述与重构永远给人以力量。写作,对每一个心灵都如此公平,又同等重要。我们永远相信写作的力量。
近十年间,不论非虚构与虚构,我们编辑部始终聚焦在中国核心的社会议题上,聆听普通人的生活,关心那些在时代的滚滚洪涛中组成涓涓细流的人和事。
而今,我们所陪伴的20位写作者的故事与创作谈被收录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非虚构写作:公众故事与作者访谈》,从文本走近故事背后的个体。
于我们而言,这就是这份工作的价值、意义、幸福感所在。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真的与你、与我,彼此息息相关。观察、记录、言说、思考,延展出更丰富的生命体验。好的非虚构作品既是个体的故事,更是在讲述社会与时代。
很高兴向大家推荐这本新书。感谢接受访谈的20位作者,也期待你们的新作。
欢迎来到我们的身边,欢迎讲述你的身边。我们永远在这里,期待你的文字。
张志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沈燕妮
爱奇艺 · 身边工作室负责人,曾任记者、编辑
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和沈燕妮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非虚构写作:公众故事与作者访谈》终于和大家见面。
本书中,我们试图通过访谈找到一些线索:
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故事?
是什么触发了素人作者进行非虚构写作?当普通人从被采访者转变为故事的讲述者,“在场”的他们正在记录什么?
形形色色的真实生命故事,写作者的表达如何与自我、社会、时代展开对话?
公众非虚构作品由写作到发表,平台及编辑团队扮演着什么角色?
二十位被访者中,既有小学学历的进城务工人员,也有远渡重洋的科研工作者;既有基层检察官、警察、退役军人,也有从事过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
他们所书写的,正是生命中最细碎平凡、却触动他们的:办案过程中令人唏嘘的案件、四处打工时的见闻、遥远但难忘的童年时光、对原生家庭的审视和记录、教过的学生或是一起历经枪林弹雨的战友......
公众写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角角落落的行业故事、亲情关系、中年危机、教育困境、海外奋斗、底层挣扎…… 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更是时代的故事。
借助他们的书写,我们得以一窥不同的生活样貌,也得以短暂地与一个心灵如此贴近,从他的视角感受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回响,借助身边人所关注的身边,也带动我们对自己生活的观察和反思。
自由的表达,独特的声音,个体的呼吸与命运,永远值得被尊重、被看见。
在《非虚构写作:公众故事与作者访谈》一书中,我们记录下非虚构写作者的声音,因为它关乎个体的独立、自由、成长,更关乎当下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好故事得以照见世界、众生、自己,好的非虚构作品,提供公共连接的可能性,让我们短暂地停下来,与自我和时代对话。
九月:写作于我是一种主动参与时代的方式
虫安:写作是老天爷给我赏了一口饭吃
索文:写作让我的生活多了一些潜藏的亮色
曹玮:写作于我就是人类、自由、远方
小杜:写作让我活得健康而自律
深蓝:我只是生活的记录者,试图还原它本来的样子
青锋暮寒:我想把太多本可避免的悲剧书写下来
知月白:写作让我在模糊的处境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傲土:写作于我是一种记录生活的自娱方式
田舍郎:写作能让我找到活着的意义
三胖子:写作让我看见了生活,看见了人生
张青依:写作如同黑暗中一盏微光,即使微小也能让人温暖
尹政梁:能把别人的故事讲述出来,本身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睢建民:写作丰富了我的疗养生活,回首往事,此生无憾
偶尔:那些记忆盘旋脑海挥之不去,直到把它们写出来
蔡寞琰:写作于我是治愈,是陪伴,亦是寄托
北落师门:好的非虚构写作是具传奇情节的真实故事
温手释冰:真实与自由的表达给予我顿悟和疗愈
思思妈妈:写作像面镜子,使我不断梳理着自己
齐文远:写作让我的内心平静和丰盈
20位非虚构作者的表达与写作思考
走近公众写作背后的个体
透过公众写作
洞见公共连接的可能性
与自我和时代对话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购买
【 宠粉时刻 】
5本赠书,等待幸运读者
【 参与规则 】
评论区留言本条推送 + 转发至朋友圈 + 豆瓣标记“想读”
截图同步后台
【 获得赠书条件 】
朋友圈集赞20 (4人)
评论区点赞TOP 1 (1人)
以同步后台时间为准,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更多观点,点击上方 -
关注“一本政经”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