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chai)虺(hui)蛇弗螫(zhe),攫鸟猛兽弗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zui)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you),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
道德深厚的人,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
毒蜂、蝎子、毒蛇这些毒虫不去叮咬,猛禽野兽不去捕杀。
筋骨柔软但抓得很有力,不懂得男女交合但丁丁经常立起来,这是精气旺盛的缘故呀;整天嚎啕大哭但不会憋气,这是身心和谐的缘故呀。
追求和谐符合常道,了解常道才是真正的明悟,身心和谐才是吉祥之兆,能够控制情绪才是真正的强者。
事物强盛到极点就是衰老的开始,这样的作法不符合大道规律,不符合大道规律则会过早结束。
#解读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把刚出生的孩子视为最纯正、最和谐的人生状态。
道德经第十章“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第二十九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指的就是纯净无暇的良善之心。
刚出生的孩子好在什么地方呢?
一个是精气旺盛,元气很足,没有受到外欲的污染。“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zui)怒”。慢慢长大之后,受到人世的浸染,有了得失心、功名欲,这种天然纯真的精气就受到了污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人们所丧失的,不仅仅是甚爱和多藏之物,还有他们的精气神。
另外一个是身心和谐。“营魄抱一,能毋离乎”,这是圣人的修身法则之一,但在小孩子这里可以自然而然的实现,终日号而不嚘(you),就体现在身心和谐之上。
据说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罗蒂年轻的时候用嗓过度,嗓子经常嘶哑,很是苦恼。晚上被小孩子的夜啼吵醒,忽然得到启示:小孩子整夜啼哭,为什么嗓子不会哑呢?仔细观察之后,才发现小孩子啼哭的时候不仅仅是在用嗓,而是调动全身同频,故而还会号而不嚘,他按照这种方法调整他唱歌的方式,果然就再也不会出现嗓子嘶哑的问题了。
只是帕瓦罗蒂的传奇故事,至于是不是属实另当别论,但优秀的歌手都是用腹部发声,这是事实。
和之至还表现在和大自然的关系上。文中写道“蜂虿(chai)虺(hui)蛇弗螫(zhe),攫鸟猛兽弗搏 ”。对这样的观点我也抱怀疑的态度,或许老子是在表达小孩子能够和大自然和谐相融,不会对动物们产生威胁和压迫,才不会有极端的反应。
上面的内容属于摆事实,下面则是基于事实悟出的道理: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知道和谐的道理才符合大道精神,知道大道才是明悟的人。身心和谐有利于长寿,是吉祥之兆,能够控制欲望和情绪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很多翻译中把“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翻译成凶意,把他等同于五十章“以其生生也”,真是无稽之谈。这四句话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因此在语义上同属于吉意,又怎么会一半吉意,一般凶意呢?至于“心使气曰强 ”可以参照三十三章“强行者有志也”,所谓的强行者,就是能够控制自己欲望和情绪的人,即此处所说的“心使气”。
至于最后一句: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在前文中已有出现,在这里重复出现,属于着重强调。因为辩证、转化的思想正是道德经中的核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