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他是收复台湾的清朝名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钰说时光
2024-10-10 02:00:00

清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一是满人入关建立的朝代,二是距今最近的封建王朝。如此有人认为:清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三无”朝代,即“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

我认为,此种说法,有失偏颇。

如清朝至少有3位明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的康熙,整顿吏治的雍正,出现康乾盛世之巅峰的乾隆;清朝名士有龚自珍、康有为等;至于名士有多尔衮、施琅、左宗棠等。

康熙皇帝

今天要说的是清初名将兼大英雄:施琅

施琅一生饱受争议,但从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看,他带军在海不扬波、兵不血刃的情况下以和平方式收复了台湾,又上书康熙兵伐为祸的日本欲将其变为中国一省但后来被搁置,堪称民族大英雄。

一起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施琅

一:才能卓越的“海霹雳”

1621年,施琅出生于福建晋江县,少时就表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之后参军到明朝总兵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军营里,深受重视,被封为左冲锋。

1646年,施琅跟随郑芝龙投降了清朝,成为清朝的臣子。

父亲虽然投降了,但儿子郑成功却很有骨气,他拒不降清,逃窜并占据了海岛,以一己之力对抗清朝。

由于施琅很有军事天赋,郑成功想招抚他到自己麾下。施琅在清军里得不到重用,眼见郑成功抛来橄榄枝,又见他抗清事业风生水起,遂投回到郑成功的队伍里。

如此,两人算是强强联合了。

年轻时的施琅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但凡能力强大者,或智力超群者,都有独到的见解及与众不同的秉性,施琅即如此。

施琅与郑成功,在很多战略问题上意见不合,加之施琅那时年少轻狂、恃才据傲因此,一旦发生了分歧,两人互不相让,时间一久,矛盾也就越来越深了。

1651年,施琅与郑成功就是否在厦门岛设兵一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终年轻气盛的施琅被郑成功解除了兵权,施琅气不过,以出家为僧相威胁,郑成功只得妥协。

可见,脾气相冲的两人,是没法在一起共事的,甚至还会出现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郑成功

还有一次,施琅手下的一位士兵因得罪了施琅就加入到郑成功的亲兵营里,施琅怒不可遏,命人将他捉回并斩首了,全然不服从郑成功“驰令勿杀”的命令。

郑成功很生气,认为施琅违令杀将已生反骨不可再留,下令密捕施琅一家,施琅得到部下消息后在居民掩护下成功逃走,但他的父亲施大宣和弟弟施显却被郑成功杀害了

施琅悲痛万分,只得再次降清。

至此,郑成功成了施琅杀父杀弟的大仇人。

此后他多次劝清军攻打郑成功所撤往的台湾,嘴里又常常说“四海归一,边民无患”等,被很多人认定他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

施琅剧照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己血脉至亲被害,有一点点私心不也很正常吗? 但其实我们还是误会了施琅,他其实是有远大理想的。

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病逝,其子郑经继位,继续对抗清军,施琅认为郑经此人智勇俱无。

郑成功既已死,施琅父弟之仇也算了结一,此后他收复台湾,我认为更多的是出于民族大义。

1664年,施琅给清廷上书:“进攻澎湖,直捣台湾”。

不得不佩服,施琅的军事眼光确实极为独辣。他还给清廷建议:台湾孤悬海外,风高浪急,应以招抚为主。

施琅上书

为此,1667年清廷派孔元章赴台招抚,没想到却失败了。

施琅见状,赶紧给康熙上书《边患宜静疏》《尽陈所见疏》,强调“从来顺抚逆剿,大关国体”等,如此民生得宁,边疆永安。

辅政大臣鳌拜却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计难万全”等为由驳下了施琅的建议,施琅本人还被裁掉了福建水师之职,留任京师。

如此,遭惨冷落。

但这依然没有令施琅改变想法。

留京期间,施琅仍旧每天关注福建沿海的各种动向,研究风潮信候,时刻不忘收复台湾。

二:收复台湾的“大英雄”

很快,一晃15年过去了,施琅终于迎来了收复台湾的契机。

1682年,清廷平定了三藩之乱,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荐之下,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的职位。

于是施琅上书给康熙皇帝,以兵精船足,借助风势足以攻克台湾为由提议,得到康熙皇帝的获准。

施琅一回到厦门,就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扑在工作上,他一边整船,一边练兵,又兼器械制造,一门心思只为收复台湾

1683年6月,施琅奉旨专征台湾,很快便攻克了郑氏在澎湖的守军刘国轩的部队,此后又积极主动招抚在台湾的郑氏人员,让他们放弃抵抗安心就抚。

两个月后,同年8月13日,施琅率领船队登上台湾,亲自去祭拜了郑成功的墓地,又对郑氏父子开辟台湾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赞誉,又说自己统兵克台是为国为民尽职而已

施琅的一番言论,说得诚挚恳切,令郑氏官兵及台湾百姓深受感动,动容不已。

他们一致称赞施琅以大局为重,心胸宽广,又冷静处理了公义私怨的问题。

最终,施琅剿抚兼施,顺利收回了台湾。

康熙皇帝欣喜过望,对施琅大加褒奖,既御赐龙袍又颁发奖章,甚至将施琅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又令其永镇福建水师。

康熙还在《晚闻先生集》里这样说:

像施琅这样的人,立了如此大的功劳勋,必令永远秉持节钺,享受荣华终身。”

令人遗憾的是,在平定台湾之后,由于受朝臣的影响,康熙皇帝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台湾弃留问题上态度含糊不清。

施琅站在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方面、巩固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和保护中国的海洋权益的高度,给康熙上书《恭陈台湾弃留疏》力主留台卫台,最终打动了康熙及大臣们。

康熙同意施琅在台湾设府县管理,屯兵戍守,设官治理等的建议。

如:在台湾设一府三县,设巡道一人,设总兵一人,副将二人,两营共8000名士兵;又在澎湖设水师、兵等一万名驻防,等等。

至此,清廷成功将台湾纳入版图,设官治理,驻军守护。同时也郑重宣告了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后施琅唯才是举,调动他们积极性,又组织农民发展农业,鼓励垦荒,实施减租减赋等措施,刺激并恢复当地经济发展。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施琅功不可没!

三:永绝倭患的“远见者”

从以上不难看出,施琅是有大一统思想、海防与海权思想的,他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十分罕见的军事天才。

更难能可贵的是,施琅还具有前瞻性的卓越远见,在大一统及海防海权思想的主导下,他又给康熙上书了一道惊人又大胆的奏折。

大意是:

倭贼盘踞海外为祸,自明起已有100多年了,现在应该一鼓作气出兵攻打,以永绝倭患,安定东南。

不得不说,施琅太有远见了,他知道日本的存在会给我国带来深重灾难,因此主张趁收复台湾之后军队士气正盛,而一鼓作气征讨日本,如此一了百了,永决后患

这样前瞻性的眼光,的确太伟大了。

因此康熙皇帝在看了奏折之后,顿时热血沸腾,他被施琅的政Z远见折服了。

《清史稿》这样记载:“上阅密折良久,大喜,御批千言。”

也就是说,康熙其实是很赞服施琅的提议的,因而大喜过望,洋洋洒洒地在奏折上御批了上千字。

那时日本正值闭关落后的德川幕府时代,而我清朝水师却处于鼎盛时期,如此以强大水师攻打落后的日本,很可能会让日本成为中国的一个省

如此也就没后面那么多的事,如: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等等了,中华民族也就不会遭受那些水生火热的深重灾难了。

那时日本德川幕府十分狡猾,它在明面上对清廷态度十分友好,令清廷被迷惑了,加之西北葛尔丹作乱,清廷只得先解决紧迫之事,而将讨伐日本的提议搁置了。

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太可惜了。

施琅卓越的政Z远见,非常人能及,他的智慧与才能将永远熠熠闪光于历史长河,名垂青史!

四:写在最后

1696年,施琅病死在任上,享年76岁。

施琅的一生,极为传奇,也颇有争议,被世人误会300年。

但他在维护祖国统一大业及抵抗外敌入侵方面,远见卓识,一再请战收复台湾,终使台湾纳入了清朝版图,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对的民族大英雄

施琅的独到远见将造福后人,流芳百世。

他征讨日本这一提议也颇具战略眼光,被后世盛赞。如果历史能够重来,想必中华民族很多悲剧必定不会上演。

需要说明的是,施琅收复台湾,并非为了报一家之仇,而是出于民族大义。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创作挑战赛六期##双星计划2周年#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