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县城白龙井的人间烟火
白龙井,是湖北省罗田县城的一条小街,因路口中间的一口井和井中镇有小白龙的传说而得名。传说已随岁月流逝,井也作为文物被保护起来,在晨曦日暮里,默默注视着周边的车来人往和循环往复的寻常日子。
我亦是这细碎寻常中的一员。每个周末,我都要来这里转上一圈。先是来碗爽滑鲜嫩的豆腐脑,一口气喝完,扫码付款,“豆腐西施”几个字跳入眼里,忍不住望向老板娘:一张笑意盈盈的脸,皮肤细滑光洁,眉间一颗粉色的痣,更添了几分风情和韵味。或许豆腐脑可以美容养颜,你也绝猜不出她的实际年龄。老板娘上午卖完豆腐脑,下午就自由活动,做做家务,睡睡懒觉——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在这处因小商小贩车流相杂而显得局促的地方,有两家“网红”小吃。一是杨师傅的油饼,二是何大姐的包面,都上过抖音,想吃的话,得等。每次去买油饼,老远就望见围着一堆人。杨师傅一边和人唠嗑,一边麻利地擀面胚、下油锅、翻油饼、切块装袋,没有半点拖沓重复的动作。客人有扎堆站着的,还有早早一边落座的,对于他们的先后顺序,杨师傅只需拿眼光一扫,基本错不了——来的都是老街坊老主顾,谁也不能怠慢。客人们自己付款自己找零,买到油饼的人,往旁边的条桌前一坐,再来一碗米酒,咸香和清甜相逢,味蕾和身心也无比踏实。有段时间,杨师傅因故歇业一个多月,不少老主顾前来买饼,都空着手悻悻而返,怅然若失。及至重新开张,又兴奋地奔走相告,如老友重逢。也许,这样的“老味道”,融合着朴实的情感,早已浸润到不经意的日子里了。
早上七点半至九点,是何大姐包面店最热闹的时候。店很小,吃的人很多,桌椅只好摆到店外。也有等不及的客人,端上一碗,随意站在路边开吃。何大姐在捉襟见肘的工作台上,将几个汤碗一溜排开,放好调料和葱花,再冲入开水化成面汤,待下入锅中的包面一熟,立马捞出,放入汤中。半透明的面皮,如鱼尾展开,一碗荤素相宜的面食,就清清丽丽地送到你面前了。如果嫌它“不经饿”,那就泡上几根捋碎的炸麻花,汤水里,唇齿间,麻花的绵软裹着酥脆,别有一番风味。
也有人来买生的包面,速冻好后带给外地的儿女,说不爱吃自家包的,就喜欢何大姐家的。这个想来是有原因的。她家的包面店,挨着曾经的县实验小学和幼儿园,不少孩子是吃着何大姐的包面长大的,然后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吃。何大姐手脚快,她常瞅着锅里煮包面的空儿,挑肉馅,合面皮,蘸水翻转捏合,一气呵成。我时常感叹,这么多年,工作和生活也是日复一日,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到他们这般娴熟自如呢?
吃完早餐,我开始不紧不慢地物色周末的“食材”。这里沿街一溜坐着的,全是卖菜的小贩,挑担提篮,卖的都是自家种的小菜。瓜果饱实,蔬菜水灵,带着来自田间地头的新鲜抖擞劲儿,让我感念农人的劳作和四季的馈赠。菜贩们常年风吹日晒,可在他们脸上,却看不见现代人常有的焦虑,有的是随遇而安的放松、平静和满足。从他们身边走过,总能迎上热切的目光:这么盈嫩的菜,不要点吗?见你蹲下了身子,主人会自豪地告诉你:“这菜是大清早摘的,没打药的,头一茬,好着呢!”见买主不置可否,主人有些心急,生怕你嫌他吹牛皮,最终在买主“好吃还会再来”的承诺中安下心来。
“小鬼,快来!这块肉你肯定看得中!”卖肉的陈老爹远远地喊我。陈老爹平时喜欢和我开玩笑,我要是没买,他也不嫌弃。在这巴掌大的地块,肉摊有五家,还不算上附近的两个超市。我常生出不必要的担心,每天这么多肉,怎么卖得完呢?最上头的一家,顾客至上,基本是想要哪里的就剁哪里,他的摊位,总是最先收工。中间一家戴眼镜的,实诚,第一次买肉,他坚持让我吃过了之后再付款。超市隔壁的一家,摊位在巷口坡道的靠墙处,附近的三姑六婆常聚在这里带娃聊天打扑克,想必是一批固定“客源”。看来,这世间,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处于不同的位置,用不同的智慧,应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解决完“吃什么”的难题,感觉一整天的生活有了头绪。我提着菜回家,路过白龙井的“第一摊”,像往常一样,和摊主打着招呼。这个响亮的名号,是王姓摊主的自称,摊子主要卖些日用杂货、军靴、铜摆件之类。每次我从摊位经过,王师傅要么在悠闲地四处“巡视”,要么在躺椅上闭目养神。但只要看到我,都会点头示意,我也毫不吝啬自己的笑容——面对这些“小人物”,我没有体制内的优越感,只有亲近感。闲谈中得知,上世纪九十年代,王师傅曾是此处小有名气的裁缝,因衣服做得好、订单多,顾客个把月还拿不到成衣。
王师傅是个爱琢磨的人,他认为,合理的裁剪才能做出衣服的韵味。那时,别人拿来缝补的美尔雅西服,他总觉得领子的裁剪有名堂,为此挂起来,天天看上几眼,琢磨了大半年。他按新方法裁剪的西服,成衣效果还真不一样,领子更贴合了肩颈胸部的线条。先头取笑他“别古”的同行,也对他刮目相看。
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还有许多我看不见的平常故事,有困境,有挣扎,亦未丧失嬉笑怒骂的能力,无论生存空间怎样逼仄,他们始终有一种向下扎根向上蓬勃生发的能力。如果没有他们,这条街该是多么的清冷和无趣。就像此刻,我吃完早餐,并不急着起身,而是坐在一角,在嘈杂纷乱里,在他们热气腾腾的生活里,感受俗常下的丰盛自洽。
“芸头姐,菜买冒嘞?把我的好豆渣粑带点去噻!”巷口卖菜的大姐,手叉着腰,扯着嗓门冲街中喊;陈老爹也打起广告,在案头竖起一块大纸板,上面用毛笔写着“真好,土猪肉”;做小买卖的王师傅,被问到生意如何,回答总是淡定的两个字,可得。不过前些日子,他开始扩大铺面,投资几千块钱,定制了一组钢板收纳柜,说是不仅能免除货物搬进搬出的麻烦,还有利于街容整洁;下雨天,“豆腐西施”又歇业了,我在心里暗暗骂她,这个懒婆娘,生意做得好随意呢;买肉的时候,老板趁我不注意塞了一块“搭头”,他手快,我眼钝,回家才发现,别懊恼,就是肥点而已,一样有用处。芸芸众生,谁不是一半高尚一半卑微?
小街短巷,市井生活,我想,也许千百年前的某个清晨,这里有着同样的喧闹吧。这种短暂的穿越式回想让人生出一种脚踩大地的踏实感:原来,我们世世代代、不长不短的生命里,除去一日三餐、平安喜乐,其它的,只能算锦上添花。在这里,蔬菜瓜果显现的是生命本真的颜色,精打细算家长里短也未经修饰,生命时光世俗就在晨起暮落、柴米油盐里交错不息,琐碎却也安稳。
图文:罗从军 编辑:李冰、文俊#仍在江湖#
#唤醒城市的人#
#发现最美秋色#
#空气里的桂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