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关于《深秋,独处》的对话(诗学理论探讨)
易生诗梦
2024-08-28 05:31:04
 #新星计划4期#  #顶端秋日创作季#  #创作挑战赛五期#

 关于《深秋,独处》的对话
文/易生诗梦整理


随缘Mei:
《深秋,独处》一诗跳动比较大。
我有些地方思维跟不上,比如最后一句,出现的有点突兀,有点不理解与前面的关系。难道《深秋,独处》本身就是一杯酒?
第二段也有点跟不上,难道是说三月的花,在秋已消失殆尽?或者说“一寸一寸肝肠瓦解”?其实是悲愁,心事化在秋里​。
第三段也有点糊涂。这首诗跨度大,感觉自己转不动,脑袋不灵光,跟不上节奏。
易生诗梦老师我知道这是一首好诗。我读不懂,连贯不上,像断了片,理解能力达不到融会贯通。比如第二段,我是不知道,这诗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诗句之间的关联在哪里?悟不通。
凡是跳动比较大的诗,太抽象的诗,我连接不上,理解力差些。希望老师莫生气。(注:以上是随缘Mei在朋友圈分享的作品下面的评论。)
易生诗梦:
​早安!你读《深秋,独处》的真实感受,并不是你一个人独有的,我怎么会生气呢?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文本表达思维以及读者阅读理念或长期形成的阅读定势思维,乃至语文教育这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从文本方面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都不同于传统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有许多创新,这些创新在古代的作品中,有些片段的呈现,在新诗里,几乎没有。而且,《深秋,独处》这首诗,又利用诗歌元素中原本跳跃的规律,跳跃的幅度又有点大,再加上里面丰富的想象以及传统的语文教育解读培养,所以,在当下,用中国式阅读模式阅读这首诗时,一时思维跟不上,是很正常的。
写诗和写散文的思维是不同的。有人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写散文的思维是散步,呈线性状态,起承转合,需要连贯,如有转换,还需要转折过渡,承上启下,相互照应,语义不能断续(当然,留白除外);而写诗的思维,就像舞蹈,腾挪旋转,不一而足,呈现跳跃的状态。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来,我们的诗坛以诗歌先锋的名义,以写散文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写诗的思维方式。写出的诗失去了诗的本来面目,失去了诗的跳跃性,而变成了分行的散文。诗失去了诗性。读者又习惯了这些主流以各种方式鼓励诱导而写出来的诗,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一旦再接触到具有诗性的诗时,就会形成阅读的障碍。由于诗歌诗性的失却,散文化思维的侵入,逐步让读者也失却了诗性思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在前行,读者反而远离诗性,在诗路的歧途上狂奔,所以,与诗越行越远,再加上传统语文教学中解读内容的方法培养。于是,这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就产生了你现在阅读时出现的这种状况。
另外,从诗的功能上说,诗不是用来直接交际的,而是用来审美的。审美和交际,从目的到方法等等所有方面,都是不同的。现在太多的诗人以及读者,都很难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
诗,属于文学,文学的功用是审美,所以,诗的功用也是审美。审美不需要理解,而是感知,欣赏,感染,陶冶。懂与不懂的问题,是交际中常见的问题,感知到与感知不到,是审美中应有的问题。由于特殊年代中,我们需要把艺术当做宣传的工具,利用艺术的感染力来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借用了艺术的手段来作为宣传的工具。这无可厚非。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以艺术来进行交际的这种阅读方式,慢慢地就以为宣传的目的就是艺术的本质。欣赏一件艺术品,不是看有没有感染力,而是看说些什么,看思想。这不仅使艺术失去艺术性,而且也是艺术逐渐地异化为宣传的工具,从而让艺术失去艺术自己的本来面目,失去了诗性,失去了自己独立的本性,最终,也失去了艺术,失去了诗。
而语文教学,又是以分析思想内容为主要教学目标。
这些,都是造成诗欣赏障碍的重要原因。当然,我们依然可以利用艺术的形式来宣传,但我们不能把宣传当成诗,以宣传的标准来评判诗的优劣。更不能以宣传来异化诗的本质。其实,诗是根本就不能解读分析的,一解读分析,就会破坏诗的美感,结果会索然无味,没了意思。而我们,在教育和交际的双重轰击下,硬生生地把解读当成读诗的最终目的,仿佛不解读就不会读诗。我们对诗的欣赏,在认知和教育上,都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如今,一些语文教育实践的专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课堂上重视了语言欣赏的训练,而在诗坛上,还没有遇到拨乱反正的一点迹象。这是我们对诗的艺术认知和艺术活动上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就像我们对待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绘画、音乐等的接受一样,只感知欣赏,不作诠释。
随缘Mei:
《深秋,独处》三段,意思是说那天没下雨,你拐了个弯在说。
易生诗梦: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解读的扣。那不只是转个弯说不下雨。
随缘Mei:
我基本上能解读你的诗,得用心和想象力。
易生诗梦:
对!一切景语都是表,情是里。用心和想象力来解读现代诗,这就对了。
随缘Mei:
拐个弯,艺术的语言,丰富夸张精准意象的表达。
易生诗梦:
诗是灵魂的磨刀器,灵魂需要磨砺,才能纯净,所以,读诗如果像交际那样,一听就明白,不用大脑思考,不去想象,人的灵魂就不可能在阅读的过程得到磨砺,就起不到阅读的作用,也失去了诗阅读过程的价值。
诗,就是使用语言的工具,在创造意象。这就是你说的艺术。在诗里,真正能够表达作者情意的东西,是意象,不是直接的语言。这种创造意象来表达情意的手法,就是艺术的手法。这也是你说的“拐个弯”。让语言转个弯变成意象,用意象来表情达意,这才是诗,这才是语言的艺术。
随缘Mei:
谢谢老师教导,有幸遇见。
易生诗梦:
诗的语言,其实就是用语言建构起来的意象。而意象和语言的直接表达不同,它充满着多意性和不确定性。而想象,则是通过语言达到意象的桥梁。这里面,蕴含着“全息同感”的作用和价值。
所以,文本只不过是个由头,诗意就需要读者参与其中,进行多重建构,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的状态。诗是语言艺术,所以,诗的语言必须赋予诗的写作和诗的阅读的特别的创造性。洛夫说:“诗人是诗的奴隶,但必须是语言的主人”。我们对诗,基本上是有共识的,大家都认为诗承载着美,但更重要的是,个体语言对宇宙、对世界、对生命的理性的、独特的、创造性的审美把握,才是诗人穷其一生的追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们早就认识到,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是因为诗的语言要求在文学其他形式之上,是所有文学形式中要求最高的文学样式。洛夫说过,语言就是诗,就是来自这里。我在写诗时,大胆地创造出一种被我称之为“反常识”的新的修辞手法,丰富了诗的语言的表达效果,胆气也来自对诗的这种认知。
反常识修辞手法的具体内容,我在诗集《大漠孤影》的后记里,有比较详尽的阐释。你自己去了解。
另外,要告诉你的是,诗坛也从不乏富于天赋的诗人,他们天然地知道什么是诗,从他们笔底下流泻出来的就是具有诗性的真诗,所以,在写诗的实践中,他们一直往诗的正途奋力掘进,奋力开拓,龚学敏就是我敬重的这样的一位诗人。其实,还有很多诗人,已经迷途知返,不随波逐流,自我清醒,告别误区,创作出了许多具有诗性的好诗。这样的诗人灿若群星,共同支撑着诗的美丽的夜空。这才有了我们仰望星空的机会。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语文教学培训会,会上请了两个国内顶尖的语文教学专家。从他们的示范课可以看出,语文教育的理念已经悄无声息地在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语文课堂,不是老师在滔滔不绝地给学生分析解读文章,罗列艺术或写作特点。他们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从课文里面提取语文教育知识资源和文学资源,带领引导学生,训练他们的语感和运用语言听说读写和欣赏的能力。解读课文已经不成其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相信经过几代人的语文训练,以解读为目的的诗阅读,也会彻底改观。
2024.8.24.-26.20:44整理完毕

附:
深秋,独处
文/易生诗梦

必须留下一块空地来培植
我的疼
夜色已经不太重要
在进入西风深处的时节
唯有那朵菊花供我驱使

我什么时候这样强势过?
还把三月的星座牢牢记住
这样的季节里
一寸寸的肝肠瓦解
在似是而非里

没有这样的雨声穿透
梧桐树的缝隙
滴落进凄凉的笔墨里
一次遗忘已经足够
不必要再和游云达成协议

选择什么样的词语
不是随心所欲
我听从内心的声音
多少次的经历化成鸟声
在黎明的曙光中漂浮

小心地下的脚印
不要在同一个季节重复
一朵花的色彩
要让月光成为曾经。这杯酒
请你告诉我,该递于谁手?
2016.10.17.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