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光明论坛】用艺术活水浇灌思政创新之花
大河网
2024-11-19 13:16:39

  【光明论坛】

  作者:盖逸馨、张力丹(分别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近日,由高校学子演绎的话剧《立秋》走进大学校园。该剧以跌宕起伏的剧情、深情动人的演绎,鲜活再现了山西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传统精神,在校园内外引起热烈反响。一台“舞台思政剧”叫座又叫好,充分说明用艺术活水浇灌思政创新,能够让思政课更具感染力,促进师生“双向奔赴”,在守正创新中更好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以艺载道,让思政课既接地气又聚人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渗透性、综合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均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艺术具备情感性、形象性、趣味性和愉悦性等特点,在育人目标、育人形式等方面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相互补益。艺术凭借情感性的特点,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情感,以情感影响为抓手使其形成稳定的内生动力,从而对其产生持久影响。思政教育的政治性能够为艺术育人提供重要支撑,确保艺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促使学生在认知艺术和体会艺术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

  思政课应深耕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艺术中的思政元素,以艺术培根铸魂,提升教育实效。一是善用艺术作品,建设可闻、可观、可感的思政课。以艺术为载体传递深刻内涵,有助于让学生在艺术观演中体悟引领伟大变革的思想力量。根据课程内容,科学选择音乐、舞蹈和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寓教于艺,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教育实效。二是借助艺术滋养,建设走实、走深、走心的思政课。随着时代发展、场域转换、教育进步,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日渐增多,需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人文艺术资源,引导个体向美向善发展。运用艺术作品宣扬航天英雄的进取精神、奥运健儿的拼搏品质、普通人身上美的光芒,以艺术形式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艺促知,有助于提升课堂亲和力。三是激发艺术势能,建设入脑、入魂、入行的思政课。艺术作品是反映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资源库,持续以艺术之美浸润时代新人,可以增强学生对时代的感性认知,进而深化艺术思考,寻味艺术作品中的中国意蕴,以中国艺术力量激扬思政课育人能量。

  以艺育德,让思政课行在路上、走入内心。艺术育人强调审美主体通过欣赏审美客体接受教育的过程,因此艺术教育通常以实践形式展开,注重在实践中直观感受。思政课鼓励学生以艺术形式深化知识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使教育内容更加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受教育者视野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过程中,由被动接受向主动作为转变,进而以教学主体身份进行教学活动。

  通过广泛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艺术美,能够以润物无声的实践过程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一是嫁接艺术情景,提升教育感染力。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教育环境影响,应注重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体现学校独特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如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优秀艺术家走进校园进行艺术表演、开设专题讲座,切实为学生提供接触高雅艺术的机会和氛围。二是注重实践教育,增强教育获得感。丰富思政课实践形式,以艺术强信仰,夯实学生理想信念,构建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教育方法。如带领学生参观红色主题博物馆、展览馆,推动学生自主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意义,领悟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三是促进全面发展,提升教育实效性。可利用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价值实现,唤醒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念。

  借助艺术元素赋能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路径。面对青年学生日益多元的教育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贴合实际地改进和创新艺术育人的内容、方法和载体,将有助于优化育人格局,提升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19日03版)

编辑: 赵地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