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说明:
因年代久远,字迹斑驳不清,抄录时或有差错,加之墓志铭出土后不知所踪,所以据实录之。翻译时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明朝政治制度和官员制度,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仔细对照,慎重纠错,对重要的部分加括号予以说明,并通过AI翻译软件“豆包”的校验,力争翻译的内容最大限度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加之种种原因,不可避免还有瑕疵和歧义,文后附抄录的墓志铭原文,请不吝赐教。
明朝已故的奉政大夫(正五品,职级)尚书(官署名)户部郎中(正五品,职务)墓志铭
铭文作者:
一、赐进士及第奉议大夫(正五品,职级)前南京尚书兵部郎中河南府同知(正五品,职务)东川(地名)黎尧(人名)乡贡(做官的途径)
二、赐进士第承务郎(正六品,职级)河南府推官(正七品,职务)皮钥(人名)
三、伊府(王府,府治在洛阳)长史司左长史(正五品,职务)中顺大夫赐四品服(正四品,职级)舒城(地名)祝富豪(人名)
书写者:池向信(人名)
墓主人的名字叫守和,字执中,号松竹友人,姓张,本?(此处斑驳不清)邑人。祖上的名字叫岩,因躲避战乱,隐居永宁县(今洛宁县)的南河里(明朝乡级机构,大致在现在的河底镇南河村以及大明村一带),专门耕种庄稼,不愿意做官。曾祖父的名字叫仲礼,不追求华丽的装饰,重视孝义之道,乡里百姓都称赞他谨慎敦厚。他的祖父名字叫???(此处多字风化,难以辨认),张俊游览渑池,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就在渑池安家。后来往邑庠(县学)读书讲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取得天顺(应为正统)甲子科(1444年)举人,推荐担任代府(王府,府治在大同)纪善(正八品),赠文林郎(以儿子守和功绩赠官,正七品)。
张公九岁失去母亲,早晚侍奉文林郎,端庄稳重如同老成持重的人,文林郎认为他很奇特,传授他经书,立即就能理解其中的大道理。长大后便全力投入学习,即使是严寒酷暑,两手也不放下书卷。写作的文章文风雄伟,不袭蹈重复前人,可以说是很难得的。成化丁酉(1477)年,张公在河南省乡试中考取解元(第一名),接着参加会试,考中举人,被任命为岐山县学官(教谕或训导,正八品或从九品)。一同中举的人都郁闷不乐,张公却高兴地说:“教化是国家的大事,我能担任学官培育人才,也算是不辜负所学了,我为何要不高兴呢?”张公到岐山后,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每日给学生讲授经史,反复磨练和激励学子。经过三次考核后,岐山文风大为振兴,连续有六位士人考中功名被乡里称颂。他主持四川、山东的科举考试时,都因为公正贤明而闻名,两省谈论选拔士人盛况时,都称他为第一,后来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回家丁忧(守孝)。
守孝期满,张公被提拔为山东肥城县县令(明朝正式名称为知县,民间叫法混杂,只是叫法不同,职权相同)。县里军民混杂居住,百姓长期受官军侵犯暴虐之苦。守和到任后,严格整顿纪律,凡是有军士违反礼法侵害百姓的,他一概依法惩处,毫不宽容,境内秩序肃然,军民安居。弘治壬子(1492)年,肥城遭遇严重旱灾,守和劝百姓捐出粮食,得数万斛,又用官仓粮食补充,在受灾地及时赈济,百姓得以维持生计,没有流离失所饿死的人。肥城百姓歌颂他,都说:“生育我的是父母,保全我的是张公啊。” 上级官员认为他的政绩是山东各县令中最优秀的。
朝廷于是表彰他的优异政绩,破格提拔为北京上林苑监(宫廷物资供应基地)左丞(正六品或正七品)。肥城百姓如同失去父母,哭着拦路说:“仁德的官员离开了,百姓能依靠谁呢?” 张公说:“治理这个县城的人将会再有,你们何必担忧?今日的离去,是皇命所在,我不敢违背。” 百姓于是哭泣着返回。
张公到任上林苑后,凡是皇宫所需的珍馐膳食、果蔬等,光禄寺(掌管祭享、筵宴、宫膳等事务) 的大量开支都从上林苑取用。担任此职的官员,常常因难以胜任而困扰,过去参与管理的多是宦官,百姓为官府办公供应的物资少,而私下为权贵供应的占十分之九。
张公到任次日,便全部整顿纠正。上林苑四署的官田有一半被权贵豪强侵占,张公将情况上奏,皇帝立即命他处理,豪强收敛行为退出侵占的田地,民田因此大多恢复原状,百姓不再有拖欠赋税的情况。三次考核后他的政绩又列最优,于是被提拔为南京户部尚书(指官署,非官职)员外郎(从五品),总督粮储事务。事务中最繁杂艰巨的,没有比得上这一职位的,但张公处理起来游刃有余,钱粮收支公平公正。刚满一任考期,便升任正郎(指户部郎中,正五品),随后上疏请求退休,一次休假后,加授正卿(正三品)衔(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提升职级,职务不变)退休。
正德壬申(1512年)正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六十七岁。娶卢氏,封孺人。儿子五人:长子叫福,次子叫朝钺(义官,虚职,无品级、无俸禄),三子朝锐,四子叫朝?,补为邑庠廪生(县学秀才),五子叫朝钥。女儿三人:长女嫁给秀才上官楷,次女嫁给秀才壬昌,小女儿年龄还小。孙子二人:长孙宗瑚(业儒,即读书人),次孙宗琏。还有孙女五人。家人商议,在壬申年(1512年)十月二十日,选择将张公安葬在家族祖坟的旁边。总结其一生,对朝廷尽忠,对学问尽责,符合儒家 “忠君报国” 的价值观。
墓志铭曰:张公有美好德行,有显赫地位,有子有孙,现在附葬先茔,福泽后世子孙。
张守和生平总结
(按时间线梳理):
年份 | 事件 |
1445 年 | 出生 |
1477 年(成化十三年) | 河南乡试解元(第一名)(32 岁), 授岐山学职(正八品或从九品) |
1480 年左右 | 任学官三任考满,文风振兴,升任考官(典四川、山东文衡) |
1492 年(弘治壬子年) | 任山东肥城县令(正七品),抗旱赈灾,民称 “全我张公” |
1495 年左右 | 因父丧(外艰)离职 |
1498 年左右 | 起复为北京上林苑监左丞(正六品或正七品),整顿皇家田产 |
1500 年左右 | 三考绩最优,升南京户部员外郎(从五品),总督粮储。 满一任考期,便升任正职郎中(正五品) |
1505 年左右 | 加正卿衔(正三品虚衔),致仕退休(60 岁) |
1512 年(正德壬申年) | 正月去世(67 岁),十月葬于家族祖坟旁 |
张守和人物形象总结:
一、科举起家:乡试解元(第一名)→进士乙榜(举人),奠定仕途基础。
二、主要地方治政政绩:
1、肥城令:整军纪、抗旱灾,得 “生我父母,全我张公” 之誉;
2、中央上林苑:革除宦官私弊,归还民田,整顿皇家供应体系,具体措施应为清查官田产权,驱逐豪强;制定官方供应标准,禁止私相授受;减轻百姓额外负担,规范赋税征收。
3、南京户部:
户部郎中:胜任繁剧粮储事务,收支公允。
急流勇退:主动请退,保全名节。
三、其核心特点为:严明执法、体恤民生、廉洁高效、不恋权位,是明代典型的循吏(清廉能干的地方官)与能臣形象。
四、按照明朝官员制度,举人做官的最高级别通常到从五品就是天花板了,大都在正六品和正七品之间。张守和能做到京官正五品,致仕退休时加正卿衔(正三品)已属凤毛麟角。
墓志铭记载的内容真实可信,事迹在以下史书中俱有记载:
●康熙十一年(1672年)《肥城县志》记载:
肥城县城隍庙:明弘治甲寅七年(公元1494年)沔池人张守和尝修葺之。
●嘉庆十五年(1810年)《渑池县志》记载:
所在称职廉慎不苟崇祀名宦乡贤:在任职的地方都胜任其职,廉洁谨慎,一丝不苟, 去世后被尊崇的列入名宦祠和乡贤祠祭祀。
●光绪三十四年(1908) 《肥城县乡土志》记载:
性严毅人未尝见喜色锄强植弱令行禁止盗贼屏迹(性格严厉刚毅,人们从未见过他露出喜悦的神色,铲除强横之徒,扶持弱小百姓,法令一经颁布便严格执行,盗贼因此绝迹。
存疑之处:
附:墓志铭原文
(石门族人张德芳抄录保存)
重要说明:因年代久远,字迹斑驳不清,抄录时有差错,加之墓志铭不知所踪,所以据实录之。从内容来看,主要史实无误,细枝末节瑕疵不影响阅读和理解。
明故奉政大夫尚书户部郎中墓志铭
赐进士第奉议大夫前南京尚书兵部郎中河南府同知东川黎尧乡拱
赐进士第承河南府推官皮钥
伊府长首司左长吏中慧大夫赐四品服舒城祝富豪
池向信书
公讳守和字执中号松竹友人姓张氏本?邑人祖讳岩因避兵隐居永宁之南河里专九稼穑不乐仕进曾大父讳仲礼弗事华饰孰尚孝义乡人咸以瑾厚称之大父讳???俊游观渑池爱其风土遂家焉后游邑痒读书讲学文不待诗保尔克自立领天顺甲子荐授代府纪善赠文林郎公九岁失母旦夕待文郎嶷嶷然若老成人文林郎奇之授以经书即了大义长乃肆力干学虽祁寒暑两手不释卷为文雄伟不袭蹈前人可谓难也己成化丁酉魁河南省荐交上春官第乙榜授歧山学职而同榜者愤 ?不乐忻然曰教化国家之大务也吾得司之以育英才亦可以不负所学矣吾何为不豫哉至歧以造就人才为己任曰只生徒讲授经史磨砻策励阅三考而文风石振士之相继颂乡焉者六人典四川山东文衡皆以公明著闻两省言得士之盛者公为称首以外艰去擢山东肥城县令邑中军民杂处百姓恒苦官军侵暴公至约东严整凡军士有非礼犯者公一以法绳下之不少假借境内肃然军民安堵弘治壬子肥城大旱公卿劝民出粟得数万斛益以官廪随所在给之民得聊生无流漓饿死者肥城之人歌诵之皆曰生我者父母全我者张公也当道奉公绩为山东令最朝廷乃旌異之尊擢北京上林苑监左丞肥城之民如失父母涕泣遮道曰仁人去矣百姓谁依公曰令斯邑者将复有人二三子何患耶今日之行石命也我不敢废百姓皆因泣而归隧任上林凡大内所需珍膳果蔬之类光禄之繁费皆于是乎取给职是官者每以难称无所与有者皆中贵人其民办公应者少而私供者十常人九公至之明日皆龙之四署官田半为权右所夺公以状闻上即命公安之豪右敛手退位民田由事多就绪民无逋负三考又居最乃擢南京尚书户部员外郎总督粮储事之烦且剧者莫此为甚公处之有余裕出纳之际无不平允甫一考转正郎遂上疏剧乞骸骨一休沐於加正德壬申正月二十八日而卒享年六十有七娶卢氏封孺人子男五长福次朝钺义官次朝锐次朝?补邑痒弟子贠次朝钥女三长适生员上官楷次适生员壬昌次尚幼孙男二长宗瑚业儒次宗琏并孙女五人俱壬申十月二十日择葬先莹之次夫公之为人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可谓伟人也墓志铭为有佳有位有子有孙附葬先茔垂裕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