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琳
文化遗产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文化遗址等有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无形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因此,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文化遗产工作,亲自调研考察文物古迹和旧址遗存,深刻思考并阐述文化遗产保护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原则和要求,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性,是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秉持敬畏之心,强化责任意识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源于内心的尊重和敬仰。这是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铸就的自信和力量。秉持敬畏之心,就是秉持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自然生态的敬畏;强化责任意识,就是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万代负责的认真态度守护好、利用好文化遗产。
二、持续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提高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
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是对文化遗产基本情况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和研究工作,积极开展文物史料的抢救与征集,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提高文物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使更多的文化遗产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和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三、坚持保护第一,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形成一定矛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因此,要坚持保护第一,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同时也要根据文化遗产的特点合理加以利用,统筹好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特色经营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
四、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制度和机制
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开展专项调查,加强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和技术支撑;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制度机制;建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建立和统筹不同部门协作配合的体制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和公众的积极参与等。
五、勇于创新,发挥文化遗产在文明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过程中,必须遵循“在扬弃中继承、在转化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在弘扬中壮大”的理念和原则,融入现代文明要素,既传承其永恒价值,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深厚滋养和持久力量。
六、融入人民生活,焕发文化遗产生命力
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仅如此,文化遗产只有走进和融入人民生活,其内在蕴意、文化传统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其生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激发和焕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可以通过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建设教育基地,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七、广泛开展世界合作,促进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结晶,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全球化时代,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更应具有世界视野,彰显中华民族“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发展”的大胸怀大格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倡议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得到与会各方积极响应。此后,亚洲国家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务实合作。2023年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成立,为加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文明交流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性论坛也在世界不同城市频频举行……这些深度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能力,促进文明互鉴和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作者系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2023XWH015】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