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艺发展和创造实践的方向给予了深刻的回答和部署,开拓出文艺繁荣发展的新气象。近年来,中国画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华审美的“大家园”。大家在“家园”中辛勤地耕种、培土、施肥……呵护家园、建设家园,让中国画健康、茂盛地成长。我们看到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相互融合:老一辈先生带着年轻人凝聚着朴素、敦厚与精进和谐的境界,大家目标一致;学术上百家共融,锚定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批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在近年来的重大主题创作中,一批视野宏大、立意深远,讲造型、讲笔墨、讲品格的中国画作品,推进和繁荣了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
首先,是审美出新带来人物画造型与笔墨的多样性
> 周隽,《上海屋檐下2》,上海
凸显为时代感,加大了中国画笔墨继承与时代语言的演进。中国画笔墨语言的传承发展内含着中国画创作者在体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当代学人张岂之说:“文化的力量主要在于使民族精神得以凝聚、提升、发展、永不衰竭。”所以,中国画创作直指时代精神和思想。中国画创作,在各自学科领域都有好作品生发,都有着中国画主题的现代化,又有着中国画价值理想的现代化。中国画在表现中国画现代化进程中思考着笔墨当随时代。可以看到创作者在深入生活、人文体验和学术思考中,是同一性的。我也感受到,人物画把人物融入时代的主题,通过主题来呈现中国画的时代使命感。
> 刘森,《哈尔滨∙你好》
从整体上看,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呈现出繁荣、创新的面貌,又在不断自信、不断调整的前行中。第一,家国情怀的大主题创作,以现实主义创作与浪漫主义创作为主导,一大批作品激活了写意人物画和工笔人物画的创新与开拓,激活了山水画的笔墨与青绿山水的新思路,激活了花鸟画的时代感。我们感受到,人物、山水、花鸟画在今天中国画的整体创作上融入时代、弘扬主旋律、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呈现出中国画审美的时代气象。第二,回归本根文化,探索中国画铸存的人文精神、人文语境,深入生活,描绘时代宏大气象。一大批鲜活的作品呈现着中国画创作的新气象,直面生活,弘扬劳动者真善之美。第三,从学术自省中,生发自觉意识。笔墨与造型向中国文化的深处来体验。这里指的是关于中国画的主题创作语言深化与个性语言探索向时代整体气象展开,一批有个性的作者向着群体人文的探索,这样的中国画作品正在展开。第四,属于时代审美中的中国画,对笔墨内涵与形式内涵不断的深化,以文化自觉的真切体验,不断地在传承出新,在中西融合、在创新中求索,带有鲜明的创新性中国画的笔墨与造型,围绕着中国画主题,围绕着时代审美体验,创造、探索、传承和开拓。第五,中国画、写意画形式趋向多样性发展,中国画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呈向写意多元性发展,中国画的工笔画呈现着多元发展。第六,中国画呈现向内求索的探索,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探索性,水墨尤其是当代的水墨尤为突出。第七,中国画的个性语言探索形成了薪火相传的气象,体现在一大批中青年画家群体的人物、山水、花鸟画在笔墨语言与生命体悟、生存体悟的探索中,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人文思想和探索精神,不断在中国画领域,向自然与人文的精神世界中去开拓求索,为时代创造。中国画的回归与发展,正在自觉鲜活地生发为生生不息的学术气象。
>车立光,《小乌兰的七月》,内蒙古
> 朱建伟,《暖阳》,陕西
当代学者袁行霈先生讲:“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一向注重雄浑和自然,因为雄浑、自然都是整体的美感。”我感受到许许多多老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所经历的艰辛人文体验,内含着深切的人文精神,这是老一辈艺术家的学术与人格的精神立足。我们要学习传承老一辈艺术家做人、做学问、作画达到高度一致的精神品格;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去体验时代奋进者内在的真善之美,立足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文思想在中国画的人文情怀中,不断地求索、创造。
> 张美中,《高原村BA》,天津
其次,关于中国画的整体观
中国画与其他艺术门类虽然在载体上不同,但它们的文化根源是一致的,其内涵可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当代学者张岂之概括为:“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忧患意识),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中国画在千年发展中,不断注入这样的人文理念、人文理想,在中国画的语言演进中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使得中国画人文内涵不断地自我完善中,始终让中国画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可以说,中国画的一切表达方式都离不开整体的观照,即天人合一的理念。确切地讲,是一种整体精神。
> 程雅嘉,《周末落雁岛》,湖北
有学者讲道:“天人合一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而生发、作用。”中国画的审美理念,如澄怀观道、寓物取象、立象尽意等等都在中国文化整体观照中生发着。由此,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等一切的表达方式与生成是在道法自然中加以体验和凝练,形成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文情怀。老子说过,“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体现着一种寻根意识。这种寻根,内含着“崇德尚群”“个体融入群体”“小我融入大我”等意义,都是中国画的人文内涵。中国文化讲“慎独”,中国画讲“以德观物”。中国文化讲“内省”与“自我完善”,中国画讲魅力、讲人格追寻、讲人与自然合一。今天,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文化内涵,追寻中国文化文脉,把传统文化的本根放到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中来体验;把中国美学儒、道、释人文理念放到今天中国人文中来体验;把时代赋予的人生精进与精神放到中国画的人文观照中,向着自我完善的人文境界,投入到中国画人文整体观中,把握中国画画面的一切笔墨元素。
> 裴书鸿,《白露》,北京
图左> 赵岩,《日常之非常之美》,河北
图右> 李杨,《天下大同 万国咸宁》,浙江
最后,关于中国画意象与现代性
> 姜贻华,《鸣·云山沧海》,湖南
意象仍然是今天中国画创新重要的主体。中国画今天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尤其是宏大主题艺术的探索,都关系到许多审美意象并转换为表现方法和造型语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中国画的创新性发展应当是在传统绘画理论中提出的,用气、韵、诗、景、笔、墨来领会“意”的当下体验。可以说,中国画的气韵与笔墨、形态与造型都离不开意象的支撑。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仍是“言”与“意”相连相生的。一幅画少了意象,就少了中国画学理中的“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所以,对于中国画创新的课题和发展的课题,对意象的研究体悟,对中国画规律的把握,仍然要下功夫。我个人感觉到,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审美与意象的当代性转换非常重要。中国画的现代性是建立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人文的继承和体验。中国画应在时代的奋进中立足时代人文精神、守正创新,立足自己在生活中的人文体验,立足劳动者的真善美,立足时代宏大的气象,来把握中国画的审美与“意在当下,意在时代”。让审美与意象在时代的进程中,使中国画进入新时代的一切元素,都印在时代思想与变革中来经历体会,并重新唤醒和转换创作中国画传统笔墨元素所具有的现代性。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都需要时代的审美与时代的意象。意象在今天的开拓如何提炼为自己的人文体验,并融入创作笔墨中?我理解中国画今天面临的许多课题要在理论与实践上多下功夫。中国画的传承创新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上下功夫,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
> 孙云,《飞鸟集系列之一·和谐共生》,江苏
> 张培成,《女娲造人》,上海
今天我们看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从艺术创作的题材看,非常的开阔,给中国画的笔墨审美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一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从整体上看,立境、立意、造型、笔墨与形式内涵,都向着笔墨与时代、笔墨与人生、笔墨与自然,生发出一种自觉的人文体验、文化自觉及自信。我们看到每幅作品都在体验时代的人文感知,都在讲述自己心中的中国故事。用笔墨、用情、用心、用力刻画时代劳动者的真善之美、创造之美,刻画祖国河山与大自然生机的万千之美。画面生发的一切笔墨元素,都放在了自己的内心体验与时代气象的同一中来创作。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画学人和创作者,会对自己有一个要求:要把自己在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一面,用笔墨来呈现。这本身是一个常态化的课题,但进入到主题创作中,自然就会有压力:创作上应怎么画怎么想,会有一个集中点,用什么样的审美和怎样的笔墨来把握创作上的诸多思考……
> 沈晓明,《金色土地》,浙江
图左> 申卉芪,《小兄弟》,北京
图右> 李传真、吴筱蘅,《暖》,北京
我们可以看到,把“我”放到群体中,放到祖国的宏大建设之中,放到劳动者的无私奉献之中,放到大自然中,“我”的呈现就是守正创新,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来把握“以德观物”“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融入今天的创作中来叙事。中国画,像人物造像,是在综合的理念中把握着时代人物的造像。这一点也呈现出今天学院在教学中坚持的以临摹、写生、创作、传统、生活、创造六位一体的理念为原则所积淀的中国画基础。正是有这样的基础积累和扎实积淀,给中国画创作带来了自律性发展思考与生存,把中国画的许多核心课题放到时代的生活、学习、劳动中来品匝。我们看到人物、山水、花鸟画在“天人和谐、自强不息、合而不同、以民为本、道法自然”中来把握画面的元素,与人物造型所内涵的朴素与真善关联。庄子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之说。朴素是一种内观、内存的美,是无私的、给予的奉献。我们在劳动者的身上,看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我们看到,今天的人物、山水、花鸟画在从形式至表现的立意的同一性上,都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整体文化的体验中来生发的。今天的中国画承载着、传承着守中、执中、中和的理念,从造型上,在具象与意象之中来把握人物的画法、山水的画法和花鸟的画法;在意与神其笔法乃至色彩等笔墨方式中都从中来引发审美至意象生发的中国画的时代感。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在人融入时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生活中来感知同一进程的内涵。其中,笔墨怎么变化,于其中息息相生相成,这里内含着知行合一与真切的人文理想的一致性和同一性。
> 李玉旺,《筑梦》,山东
> 邓建强,《雾绕万灵之荣昌万灵古镇》,重庆
以我个人的浅读,简要谈谈自己对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的看法。首先,在立意上,我们看到人物、山水、花鸟画作品呈现的有象征型、生活型、情节型、抒情型、民间型、肖像型、世俗型、理想型。在每一类型中,又有着诸多不同表达方式来呈现。所以构成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以丰富的形式与内涵的融合。可以说,这些类型在立意和审美之间融合上,产生了很多不同表达方法,呈现了中国画多元发展和多元探索以及形式、语言、风格变化的作品。其次,在造型语境上,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尤其以人物为多,是在具象与写意中形成的融合。因为具象和写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院校在中国画(主要是人物画),在造型上,在写生课中,包括在创作课程中,要把握的一个重要的、关于内在的造型规律。从展览作品看,凡是进入到具象与意象融合比较好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作品笔墨、色彩和造型都比较开阔自然,笔墨更加鲜活生动;在具象成分多意象成分少的作品中,就呈现得比较紧和呆板,虽然画面也有视觉感,但是笔墨内涵因为没有意的融入或者是融入得较少,其笔意的内涵都没有被展开。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学术命题,在创作中如何把具象与意象融合,是在平常的中国画创作与写生中要思考的课题。这是基础,却可以带来创作上的升华。因为进入创作以后,可以说在题材的介入和作者以自己的情感去融入生活,从审美上能够唤起作者在具象和意象之合的立足。正是一个创作者最鲜活的一种体悟。这种体悟也正是在这样基础规律中生发的,所以具象与意象融合在今天仍然可以成为中国画人物画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在这届美展中,还呈现了人物形象刻画的多样化上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形成的多样化,可以看到,年轻一代作者在笔墨与形象的画法之间有了更多的思考,他们把人物的形象与画面笔墨关系与整幅画的立意和审美联系起来,也成为这一次美展很重要的特点。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到中国画在“至广大,尽精微”理念中不断地深化和升华。可以说在中国画人物画的形象刻画深入上,往前进了一大步,包括写意人物画的形象、工笔人物画的形象,都是同步进行的。
> 罗玉鑫,《休戚与共》,广东
本届美展中有很多优秀作品。就人物画来说,沈晓明的《金色土地》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运用了一种仰视和高远意象笔法来塑造人物,整个画面充满崇高性,这种崇高性能够反映出当代劳动者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在用线为人物造像时,线的表现力在这幅画当中被生动地呈现出来。在金色意象背景前的人物造像,除了主要站立的青年,后面人物皆带有动态的表现方式,呈现了劳动者在时代中所产生的美感,生动地传达了当代年轻劳动者的鲜活朝气。这幅画以写意笔墨方式呈现的人物画生动形态。线条在作者笔下有一种节奏、韵律和情景化的表达,这种情景化让线条生发出一种力量、抽象意味与生生不息的生命感。色彩的高染表现也是本届人物画一大特色,王海滨的《精益求精》既有工笔画的庄重,也有写意画的空灵。这幅画描写大国工匠的鲜活形象。画面上,技术工作者们在一起探讨着某一个高尖端课题。这幅画从构图上看非常稳健,人物造型朴素、真实,这种来自生活中的场景让观众感觉亲切;从色彩上看,这幅画以单纯色块方式和一些高染(工笔写意的一些染法)来呈现,运用石绿和朱红,吸收了民间色彩原色来体现人物造像,画中使人物呈现出一种明朗、果敢的内在精神,将人物造型与色彩的意象跃然纸上。另外一幅与意象有关的画作是李宁的作品《教室》,这件作品是一件新工笔画作品,描述了教室的静态场景。这幅画的立意很有意义,画面中,一位年轻教师在课间时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桌面上整齐的作业本和课本,斑驳的讲台与课桌椅等,这些含蓄的画面与画中人物相呼应,表达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心沉静和满怀理想的朴素情怀,尤其是窗外照进来的暖色调的阳光,使观众读得懂年轻老师在培养新一代接班人时所付出的努力,从而生发出一种敬业自然的美感。整幅画虽然是静态的、朴素的,却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时代气象。
> 蒋世国,《盛世欢歌》,河北
写意画有一种说法是“意到笔不到”。在申卉芪的作品《小兄弟》中,作者的线条和笔墨都很放松,但放松中又有造型严谨。在人物形象刻画中,作者运用大笔触方式呈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天性,并且把孩子们的顽皮和倔强感觉用意笔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笔的笔法和笔触都有动态感,这种动态感让整幅画面显得活泼、朝气、栩栩如生。李传真和吴筱蘅创作的《暖》,呈现了一个“舍小家,顾大家”的主题,也印证了今天在社会发展中农民工们为一座座城市所付出的艰辛和忘我的家国情怀。通过桌上的“年饭”,我们看到了农民工们在工棚过年的一种叙事情景,这正是今天的中国故事。在画面的人物造型中,也体现了人物纯朴的、无我的状态。作者借用民间的色彩方式画得喜气洋洋,符合中国人过年的感觉,非常有意义。在造型上,这幅画增加了工笔画的厚重感,体现了劳动者们真、善和无私奉献的大美,包括画面背景中的场景后所隐喻的艰辛,都有一种意象的表达,在当下很有意义。在陈治创作的作品《少年强》中,作者在人物造型刻画上用心、用意、用情,下了功夫。整幅画的造型更加讲情景化,作者在体育运动情景表达时着重了细节刻画,把人物举重时双腿用力的感觉生动呈现了出来。这种细节为整幅画面注入了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升华使作品的内涵增加了深度,即每个人要有在自己的行业中竭尽全力、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老讲中国画中在当下的“意”,一定是生发在生活里的,这幅画的作者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了这种美感。这种美感形成人物形象后,笔墨载体自然而然就在这种意和审美中生发出一种鲜活的感觉来。所以传统的笔墨在今天能得到一种生发、深化不断的发展,就要意在当下、意在时代当中,去捕捉和感受时代审美中人的精神和人的境界所呈现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 陈治、武欣,《少年强》,天津
图左> 陈勇,《盛世欢歌》,广东
图右> 颜晓萍、梁彦,《人间四月天》,广东
就山水、花鸟画来说,邓建强的《雾绕万灵之荣昌万灵古镇》用山水的理念让民居和山融在一起。作者将整个民居房顶意在一种由远及近的山河状态,呈现了民居传统的建筑之美,也呈现了人与自然的情怀,切合了中国画里的人与自然融合。我觉得这是有创新的画面。蒋世国的《盛世欢歌》,画面里描绘的是一个民俗的节庆,画中的人物都很小,穿插在画面中,反而将舞狮舞龙的形象放到了画面主题,并运用这种大红色块衬托了后面的石绿色调,使整个节庆理念和氛围放大。因此,整幅画让观赏者有一种愉悦感和幸福感。这种画面的立意就是上文笔者提到的真情实感,唯此才能把笔墨进行创造性地转换和创新。颜瑜的《丰年稔岁》以极简构图达到一种极丰富的内涵。作者用写意方法来表现麦穗的成熟,用金黄色传达出这种灿烂之美、辉煌之美的寓意,同时又内含了劳动的艰辛。尤其是在麦穗与天地之间的变化和浑然一体的关系上,把握得好。还有一幅山水画,是冼子予、冼一凡的《点点繁星》,这幅画描绘了夜晚星空俯视城市时,满城灯火那种浑然一体的场景呈现了山水语境的创新与开拓。这件作品,虽然用了金粉这种传统的语言形式,但整幅画面有一种时代感,因此有了新的山水画立意。
> 颜瑜,《丰年稔岁》,陕西
> 冼子予、冼一凡,《点点繁星》,广东
总之,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整体呈现出时代的大千气象观和时代的人文奋进观。这种整体观带来了中国画笔墨的丰厚层次,开拓出中国画当代笔墨多元的思考、实践与成果,同时也呈现出中国画的基础与自律性发展的开阔性。这次展览有几个课题值得深思,第一,作品的雷同。本次参展的部分作品缺少一些人文的、真切的、中国画强调的在生活中如何发现“意”的问题。第二,作品中照片的图式化问题。一部分作品完全借用照片进行创作,这造成绘画造型的弱化和笔墨的弱化,导致画面中只有图式的感染而缺少了笔墨的感染和真切情感的融入。第三,中国画的作品结构与笔墨结构和审美与意象的统一。在山水画里,出现了江山式的景观、新农村式景观、新山水式景观、平面式景观和理想式的山水画景观;在花鸟画里,全景式花鸟多了起来,而且出现了语言与画法大于自然形态和同与理想形态的花鸟画语言,这类笔墨的现代建构与表达的形态语言,呈现的现实语境、自然语境和理想语境与技能成为今天花鸟画的新成果。相信在未来,中国画在技法和立意上的一致性,经过创作者们的不断努力,会更加精进并反映时代需求。
> 张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四川
作者田黎明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画学会会长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欢迎购买艺术与设计杂志
长按二维码左侧
跳转购买链接
热门文章
盘点2024最美录取通知书
2024巴黎奥运会中国队领奖服公布
多所高校学位服上新,有你的学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