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林歌 | 黄河记:刘震云的古渡居延津
林歌
2024-10-04 15:10:49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诗》等,计2000万字。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不仅描绘了黄河磅礴的气势,也道出了它穿越华夏大地,孕育无数文明的传奇。

在延津县,这个黄河古渡口的所在地,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生态共融,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旅程,探索这片被黄河之水滋养的土地,感受其无法抗拒的旅行魅力。

延津濒临黄河,“津”是渡口。因水运便利,三国时,曹操曾“屯粮延津”。官渡大战,更早的牧野大战,就发生在延津附近。但黄河不断滚动翻身,两千多年过去,延津距离黄河,已有三十多公里,成了黄河故道。

黄河古渡口,作为延津县的灵魂地标,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这里曾是古代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交通节点,商贾云集,舟楫如织,见证了千年的商贸交流与文化交融。

如今,尽管昔日的喧嚣已随风而逝,但古渡口的遗址、石碑、古树以及那悠悠流淌的黄河水,仍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踏上古渡口的石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黄河赋予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深沉。

现在,“延津”作为一个地名,频繁出现在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作品里。

他说:作品中的人物,总要生活在一个地方;作品中的故事,总要有一个发生地;如果让这人的故事,发生在延津,我熟悉的延津胡辣汤,羊汤,羊肉烩面,火烧……都能顺手拈来,不为这人吃什么发愁;还有这人的面容,皱褶里的尘土,他的笑声和哭声,他的话术和心事,我都熟悉,描述起来,不用另费脑筋。……

刘震云书中的延津,有种别样的味道。《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延津,有一条汹涌奔腾的津河,从延津县城穿过。元宵节闹社火的时候,津河两岸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第二天早上,沿河两岸,剩下一地鞭炮的碎屑和众人挤丢的鞋。

《一日三秋》的延津,出现了延津五行八作的人,激活了五行八作和形形色色的延津因素和因子。《我不是潘金莲》里,主人公李雪莲也走出了延津:她从延津走到市里,走到省里,来到北京。走来走去,只是为了纠正一句话,“我不是一个坏女人”;但她走来走去,花了二十年功夫,这句话还是没有纠正过来。

历史上的延津,是黄河沿岸最繁华的渡口,作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就发生在此地,主战场就在离县城不远的僧固乡东史固村,就是当年的乌巢所在地。

古老的黄河故道位于延津境内北部,贯穿西南与东北,全长40余公里,宽8米至15米,西南起奡村北,东北至西沙店村。 延津黄河是在明宪宗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因新乡决口,黄河南迁而断流的,黄河在延津境内流淌了至少2081年。

黄河岸边最繁华的渡口延津,早在宋朝的岁月里可谓繁花似锦,作为扼守开封北上的交通要道,这里曾是黄河南岸一处重要的渡口。

遥想当年,这里船桅如林、舟车云集,城内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南腔北调,京广杂货、绫罗布麻堆积如山,马匹骆驼、牲畜家禽络绎穿梭,粮食、布匹、木材、金银器皿店铺林立,茶楼酒肆连绵不绝。

如今,曾经的延津渡口,因黄河南迁,已立于北岸。黄河改道,留下大片黄沙,经过几代人的开拓、治理,已成为沃野千里的良田,中国第一麦“金粒”品质一直遥遥领先。延津菠菜、贡参胡萝卜、沙地花生等农产品成为乡村振兴的品牌。

这里也以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吸引了众多自然爱好者。这里的黄河湿地公园,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两季,成千上万的水鸟翩翩起舞,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乘船泛舟黄河之上,既可以近距离欣赏鸟类的生态之美,又能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感受黄河的宁静与壮丽。#创作挑战赛六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