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语:切锋、立锋、出锋——聊临写《圣教序》之“难”字
在浩瀚无垠的书法天地中,王羲之的《圣教序》恰似一颗璀璨夺目、光芒万丈的明珠,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今日,我清和堂主人范云峰,三语再度与诸位一同深入探寻这书法瑰宝中的无尽奥秘,而此次的主角乃是那个独具韵味的“难”字。
“难”字,宛如一位灵动多变、充满神秘魅力的舞者,尽情地展示着王羲之书法风格中那令人惊叹的“变”之精髓。王羲之向来以敢于突破常规而著称,在这个“难”字中,左侧那一连串的撇划,恰似波涛汹涌的海浪,起伏不定,将侧锋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每一笔撇划都仿佛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故事,它们相互呼应,又各自独立,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而右侧的四条横划,更是方向各异,如同四位个性鲜明的讲述者,在向世人诉说着各自独特的故事,令人眼前一亮,为之惊叹。
从外形上细细端详,此字呈竖长方形,这独特的姿态犹如一位身姿挺拔的君子,傲然屹立于书法的世界之中。在临写这个“难”字时,若未能精准地把握这一形状,那便算不得准确地临写。字势上,左右轴线近平行,这种微妙的平衡之美,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和谐秩序,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强大的力量。
再把目光聚焦于那长长的撇划,它的起伏变化犹如蜿蜒曲折的山路,虽然在笔画之间有所断开,但意韵却紧密相连,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其形状独特,点的出锋颇高,恰似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雄伟而壮观。
然,仔细观察这个“难”字,会发现四横的方向、俯仰以及间距变化极为丰富。每一条横划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它们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共同营造出一种丰富而又和谐的视觉效果。而书写左上的点时,需露锋起笔,收至一半时,切锋、立锋、出锋,形成犹如三角的点样,灵动而富有生机。接着露锋圆势起笔,行笔过程中有起伏之妙,收笔轻提,断开后又巧妙地接上一笔的势,稍作按压再行笔。而后圆转,连续三个折笔,出锋收笔,切记不可过尖,要保持恰到好处的含蓄。这种细腻的笔法和精妙的处理,让人不得不佩服王羲之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匠心。
接下来,撇稍方起笔,行笔先是仰势,顺势转折,再转为俯势,切笔折回,又转为仰势,直至竖画,圆收结束。再藏锋起笔,向右上行走,园笔折回,顺势接上前面的笔势,呈仰势,尖收向左。露锋圆起,近平直,折笔向左,最后一笔向右下走,收笔亦方亦尖,韵味无穷。每一笔的转折、每一处的变化,都蕴含着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我在临帖时,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先读帖。在临帖之前,仔细寻找其中的矛盾关系,诸如方圆、粗细、长短、收放、疏密、大小、高低等等。王羲之的字蕴含着众多这样的矛盾关系,然而却能协调统一,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种和谐之美,并非是简单的平衡和对称,而是一种充满张力和活力的动态平衡。在这种平衡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世界。我们自己书写时,也可以巧妙运用这些矛盾关系,只要能够使之相互融合,便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正所谓:畏难不知难,临难而退,难者更难;知难不避难,迎难而上,难也不难。在书法的道路上,面对每一个字,每一笔划,我们都应以勇敢的心去迎接挑战,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书法之路,犹如攀登一座高峰,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才能不断进步,领略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每一次的临帖,都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次对自我的挑战。让我们在书法的世界里,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的魅力,用行动去诠释书法艺术的真谛。
范云峰甲辰七月二十六苏州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