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贫穷,是一种人格缺陷
洞见
2024-11-18 22:53:06

撒切尔夫人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贫穷,是一种人格缺陷。

想了一想,还真如此。

富的原因五花八门,穷的根源千篇一律。

贫穷,很多时候不只是钱的问题,而是人格中有以下几种缺陷。

01

抱怨型人格

作家李尚龙有个朋友,每次见面都要跟他吐苦水:

不是抱怨工资太低,领导有眼无珠不赏识自己,就是痛斥同事毫无能力,只会溜须拍马……

刚开始李尚龙还挺同情他,后来听得多了,他就问朋友:“既然这么不满意,为什么不辞职,换一份工作呢?”

朋友又唉声叹气地说自己没钱没背景,学历也一般,只能先在这混着。

就这样,直到现在,那位朋友还是拿着一份低工资,日子不见一丝好转。

一个人的心态,藏着他的财运。

抱怨表面上是简单倾诉,本质上却是一场自我麻痹。

如果我们整天都是一副苦瓜脸,将不幸归因于别人,而从不反省自身,财富自会远离我们。

其实,没有谁的工作不委屈,没有谁的日子不难熬。

你像牛马一样通宵达旦,吝啬的领导却不给加薪,你满腹牢骚是人之常情。

你身为公司的老员工,但晚来的年轻人薪水却比自己高,同级的同事都升主管了,自己还在原地打转,你心有不满也是能理解。

但老祖宗早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怨天者无志,怨人者心穷。

总是挂在嘴上的怨言,容易成为一个人的命运。

若是碰到一些事就消极地诉苦,心中的发财梦就永远不能实现。

只要愿意去改变,逢山拼命开路,遇水努力架桥,现状自然会一点点变好。

02

拖延型人格

有一期TED演讲,讨论过拖延症的问题,演讲者用一个简单又很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人为什么会拖延。

他是说,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理性决策的小人”,还有一只“及时享乐的猴子”。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往往是猴子占上风,小人处于下风。

这致使许多人,始终被生活拖拽着前进,就难以真正掌控人生。

青年作家张皓宸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

读者毕业于北京顶尖985大学,但三十出头了,他还窝在北京的地下室里混日子。

混成如此不堪的地步,原因就是做起事来拖拖拉拉。

他凭着名校优势,入职一家国内头部会计师事务所。

有一次,事务所接到了一个上市公司的重要项目,上司给他分配了收集相关数据文件的工作。

接到任务的他,觉得时间充裕,就还是每天照常刷视频、摸鱼。一直拖到汇报工作那天,他才慌慌张张整理了些数据交差。

谁曾想,他匆忙提供的数据有错,导致后续工作出现重大失误。

最终这位读者不仅被事务所开除,还被业内列入黑名单。

拖延症,就像慢性毒药一样,悄无声息地腐蚀一个人的身心,让人向下坠落。

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

很多事情,越拖只会越出问题,越拖只会越难。

今日事,今日毕,永远不要把问题拖到明天。

不拖延、不等待、不逃避,想要的生活才会向你靠。

03

玻璃心人格

在自媒体行业这个待久了,我越来发现:能赚钱的人,都是皮实的人。

碰到一些作者,虽然很有天赋,但被毙几回稿、被三番五次指出问题,他们就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

反观一些作者,其实他们文字功底没那么好,可是就有一股韧劲,不会写就一直学,写不好就不断改,最后拿到了不错的结果。

烧不死的鸟儿,是凤凰。

太玻璃心的人,在痛苦打击下一蹶不振,注定走不远。

只有那些皮糙肉厚的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挪,满路荆棘也挡不住他们。

孔龙震在成为画家之前,是一名卡车司机。

当初走上画画这条道路时,遭受了许多冷眼和嘲讽。

有人轻蔑地说,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卡车司机能画出什么。

有人嘲笑,这画的是什么玩意,白送我都不要。

孔龙震都一笑置之。

他直接将画板、画笔放在驾驶室,在等货的时候、开车的间隙,抓住每一个可以画画的机会。

在灵感迸发的早晨,他甚至会取消出车计划,埋头创作。

后来,孔龙震的作品被搬上丹麦“康纳国际艺术展”,是继徐悲鸿、齐白石和叶浅予后受邀参展的第4位中国人。

他的一幅作品十几万,早早脱离了原先的阶层。

我们多一分钟精力去维护尊严,就少一分钟去提升能力;多一分钟沉浸在自哀情绪,就少一分钟解决实际问题。

财富,青睐皮实的人。

只要一个人吃得下委屈、咽得下心酸、吞得下苦累,他又有什么是得不到的呢?

04

内耗型人格

很多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去探讨一个问题:资质平庸的阿甘为什么会成功?

这几天,我又重温了这部电影,有了新的答案:

阿甘之所以能成为战斗英雄、体育冠军、政界名人、百万富翁,在于他不内耗。

想打橄榄球,便去打橄榄球,他只管拿到球一直向前跑;

想打乒乓球,便去打乒乓球,他牢记眼睛不要离开球;

在战场上,别人担心中枪,担心被偷袭,他只管听从长官的命令。

阿甘从来不会去想我是不是当运动员的料,不会去考虑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只是心无旁骛地去尝试。

我们则刚好是阿甘的反例,总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想入局短视频赛道,但怀疑自己没这个本事,徒做无用功,迟迟不敢行动;

想竞选部门经理,满脑子都是怕淘汰,怕同事笑话,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可顾虑重重只会束手束脚,最后一事无成。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因曾提出一个“自我损耗”理论:

所谓自我损耗,就是每做一次选择,就会损耗一点心理能量;每消耗一点心理能量,你的执行功能就会下降。

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很多时候令你止步不前的,不是没准备好,而是你的瞎操心。

记住了,打败迷茫和焦虑的,永远是具体的行动。

05

苟且型人格

胡适写过一个“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做什么,都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直到有天,差不多先生突然重病。

本来应该找东街的汪大夫,结果家人寻不到,却请来了西街的兽医王大夫。

差不多先生说:“反正都是医生,应该都差不多。”

然而没一会儿,他就断气了。

这个故事,初看觉得荒谬,再看发觉职场上很多人都是一个“差不多”先生:

搞文案的,不雕琢句子,只求能交差就万事大吉;

做设计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每次交个60分的海报;

做销售的,堪堪完成业务指标,就心满意足。

结果呢,他们敷衍了工作,所以收入敷衍了他们。

经济学家何帆提过一个概念:苟且红利。

意思是,做同一件事时,其中会有许多苟且者,他们的人生哲学就是得过且过,口头禅是“差不多得了”。

另外一些人渴望精益求精,凡事力求做到100分,最终战胜了苟且者,享受到了红利。

每个行业,放眼望去,都是黑压压一片人。

但只要你认真点、努力点,多向前迈一步,多往上攀一寸,你再回头望一下身后,其实已经甩开一大片人。

这也是为什么稻盛和夫会说:所谓扭转人生,不过是对工作的极度认真。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在积极人格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将能力发挥到极致。

一个人想远离贫穷,就得修炼好自身。

当你有意识地去改掉上面几种人格缺陷后,你不用追财富,财富自会靠近你。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