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上海警方通报一起
假冒知名明星、公众人物
实施网络敲诈勒索案件
犯罪团伙通过
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引流
发布假冒明星私人社交账号
待受害者添加好友后
冒充律师、警方等以涉嫌
侵犯隐私为由对受害者进行敲诈勒索
因痴迷追星
12岁孩子刷短视频被骗
近期,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高行派出所接到一学生家长报警求助,称其12岁的孩子小李在网上被人敲诈,损失1.1万元。
民警调查中得知,当日小李在家上网时偶然刷到一条短视频,发现某位“明星爱豆”意外透露的私人社交账号。小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添加好友,不久对方竟通过了,还打来语音通话。
小李还沉浸在加到“明星”好友的喜悦中,没料到通话的对方却自称“律师”,说小李泄露了明星的私人社交账号,要承担法律责任,若小李是清白的,就需要配合他工作。
对方听出小李是未成年学生,于是提出让小李拿着爷爷奶奶的手机,向他指定的账户转账验资,用于“证明信用”洗清嫌疑,事后会自动退还,若不转,就让警察来抓小李。
通过短视频发布虚假明星私人账号
在对方持续诱导和施压下,小李最终拿来老人的手机,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转账,共计1.1万元。直至老人发现扣款提示后,向小李确认才知道被骗了,于是立即报警。
6名在校大学生被抓
犯罪团队专挑未成年下手
警方很快锁定一个分布在外省市的犯罪团伙。8月7日,专案组分别在多地警方配合下集中收网,抓获6名犯罪嫌疑人。
经审讯,这6名嫌疑人都为在校大学生,其中以陈某为首的5人系朋友关系,他们偶然间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兼职”信息,在明知这份“兼职”是为境外诈骗分子提供帮助的情况下,伙同萧某形成了从虚假信息发布到实施敲诈勒索的犯罪团伙。
诱导未成年人转账
经查,自今年1月以来,该团伙通过各个短视频、社交网络平台发布伪造的“明星”和“公众人物”相关聊天内容,并故意留下“明星”和“公众人物”的社交账号或者二维码,吸引防范意识较薄弱的未成年学生主动添加好友。
随后利用未成年学生涉世未深的心理,冒充律师、警察、明星等身份,以涉嫌侵权、泄露明星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为由进行敲诈勒索。
目前,陈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敲诈勒索罪,已被浦东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案已查证涉案金额达10万余元,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同样的套路
杭州10岁女孩被骗2万余元
正值暑假期间
此类骗局高发
无独有偶
8月23日杭州临安警方
也披露一起类似案例
因痴迷追星
杭州10岁女孩小冉(化名)
落入了诈骗分子布设的圈套
被骗2万余元
7月底的一天,小冉(化名)拿着外婆的手机在家里玩,无意间在某平台上刷到了某明星工作室的企业微信二维码,因对明星由衷的喜爱,小冉毫不犹豫地扫了二维码。
没想到,等待她的却是一条令其心生恐慌的消息:“你好,由于某明星的微信被犯罪分子和私生饭恶意泄漏,导致了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影响到了某明星的私生活,现已报警处理……”并要求小冉添加“律师”微信进一步详谈。
未经世面的小冉被吓得六神无主,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添加了“律师”的微信,在“律师”的语音指导下,懵懂无知的她打开外婆的手机银行,因知晓外婆手机银行的密码,小冉不到一会儿工夫向对方实施了多笔转账。
直到家人察觉小冉神色慌张,询问下才知道她遇到了诈骗,于是,家人立即向於潜派出所报警求助。此时,小冉已使用手机向对方转账了5笔,累计金额达22999.88元。
警方提醒
一定要重视孩子在暑期使用手机的情况,保管好自己的手机、付款码、银行卡账号、密码、支付验证码等关键信息。
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防诈骗教育,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孩子充分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教导孩子在网络世界中保持警惕,不随意扫码、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语。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与家长或警方沟通,切勿擅自进行转账等操作。
此外,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避免孩子因追星等原因而盲目冲动,最终陷入诈骗陷阱。只有家长和孩子共同增强防范意识,才能有效抵御诈骗分子的侵害,确保家庭财产安全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警惕!
本文来源于新民晚报、警民直通车上海、临安公安、华商报。
河南高教融媒体矩阵
更多平台点击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