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年份。中国经济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左右,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世界繁荣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随着近期中国政府持续推出一系列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这些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多位国际友人和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表示赞扬。他们认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也为世界众多国家带来了互利共赢的机遇。如今,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多跨国企业可以从中受益。围绕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成因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对外开放政策不断优化
2023年,中国经济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2024年,中国继续与时俱进,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科学规划中国经济的未来。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教授彼得·塞德拉切克(Petr Sedlacek)告诉本报记者,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外贸易额稳步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处于高位水平。中国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对外投资规模居世界前列,对全球出口的贡献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全球各地都得到了体现,中国企业承建的众多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十多年来,中国不断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事实证明,扩大开放是中国高质量发展重大而决定性的一步。随着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持续上升,2013—2023年,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0%以上。对很多跨国企业来说,它们真正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并在中国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对外开放还被认为是绿色经济、数字化等经济发展趋势的先锋,中国先进的数字技术可以造福更多民众,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商学院教授路易斯·安吉利斯(Luis Angeles)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正在走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实行面向世界的经济开放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将惠及世界所有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十四五”时期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可见,发展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经济活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了提升这些能力,中国正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集中力量攻克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难题,力争突破关键性技术。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更多的稳定性。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基础稳固。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国始终愿意同世界各国分享新机遇、新技术,尤其是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创新是推动全球发展、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力量。今天,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与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贸易争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挑战。然而,世界各地的创新水平并不一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预算不足、教育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发达和缺乏有利政策而阻碍了创新步伐。创新、全球合作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创新能力落后意味着竞争力不足,不能有效应对和适应市场变化,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缓慢,最终削弱整体发展潜力。国际社会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资源援助和人才培养等举措,帮助欠发达地区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知识共享和地区间平衡发展。当前,世界多国已经开始在经济和产业等方面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为技术和绿色产业等关键增长领域提供支持,从而提高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首位。中国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分别排在第7位和第23位,均高于2023年。在全球创新指数的七大领域中,中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方面的排名靠前;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等具体细分领域,中国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对拉动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反映出中国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广阔前景。近年来,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尖端技术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
塞德拉切克表示,中国科技创新的速度和质量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也在加速。据他了解,许多中国传统行业企业的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科技创新还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智能家居、移动支付、数字医疗保健等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中国也是新能源技术的主要贡献者,中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可再生能源成本,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举例来说,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中国的贡献超过了一半,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还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帮助肯尼亚、南非等国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缓解当地能源短缺问题。
安吉利斯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在中国国内销售,还出口到许多国家。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口了120.3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77.6%,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60%以上。中国凭借在研发领域的实力,成为全球创新的新引擎。中国的科技实力和科技成果有目共睹,是全球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者。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在新时代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这一概念也引发了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塞德拉切克认为,新质生产力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强调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生产要素质量与配置优化,将指引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方面,中国高度重视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产业升级方面,中国正努力增强供应链韧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发展数字经济;生产要素质量与配置优化方面,中国积极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优势。这些举措不仅能够各自发挥作用,还能产生协同效应。例如,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共同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安吉利斯认为,对中国而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上,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十字路口,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中国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应对上述问题。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能够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更先进的生产模式。中国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推动技术、制度、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此外,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也令人印象深刻。如加强科技教育,重点培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方面的人才,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鼓励终身学习,并为此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最新技术和良好环境。这些举措对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尽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国际供应链脆弱、地缘政治风险升高、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威胁等。国际社会需要携手共同应对问题,才能确保全球经济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