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今日出伏!接下来……
殷都
2024-08-24 12:41:14

节令之美丨24日出伏:三伏热浪走,初秋气象新

今年长达40天的“三伏”终于要结束了。8月24日,正式出伏。伏天过后,暑热逐渐消退,天气开始转凉,正所谓“新凉直万金”。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这与我国古老的“干支纪日”有关。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只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若有5个庚日,中伏便是20天。今年在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所以“三伏”是40天,从7月15日至8月23日。

由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进入末伏,所以就有了“秋后还有一伏”之说,而在这期间,天气依然炎热,民间俗称为“秋老虎(像老虎一样发威)”或“秋傻子(可以把人热傻了)”。

罗澍伟表示,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出伏往往和凉爽连在一起。“三伏”的“上蒸下煮”从此结束,空气中的湿度很快降低,人们逐渐不再感到闷热。至于东南沿海地区,类似“秋老虎”的持续高温往往出现在末伏之后,因此即便已出伏,也还会热上一段时间。

对于入伏、出伏的气温变化,人们一直十分关注,自古就有“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三伏光阴过,初秋宇宙新”“江行逢出伏,枫叶早知秋”的咏叹。

其中,以北宋大文学家张耒在出伏之日见凉意已至,一口气写出的《出伏后风雨顿凉有感三首》最为精彩:“秋风振秋晓,万境一凄清。幽草虫响息,高叶露华凝……”“三伏如汤釜,熏煮理亦足。西风半夜雨,窗户一清肃……”“残暑扇中尽,新凉枕上归。微云起平远,空碧上朝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伏后炙热消散的喜悦之情,遣词造句,令人拍案叫绝。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三伏”期间的饮食,民间早有安排。那么,出伏后吃点什么好呢?

“出伏后,由热转凉,天气干燥,饮食调理莫要忽视。”罗澍伟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说,应及时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如鸡、鸭、鱼等,选食滋阴润燥、和胃健脾的银耳、雪梨、莲藕、百合、蜂蜜等,多食时令果蔬中营养丰富的茄子、薯类、海带及干果,少吃油炸、生冷、辛辣、烧烤等刺激性食品。(新华网记者 周润健)

接下来的30天

才是养生的关键期

这30天

身体容易出现哪些状况呢?

一、血压波动,心血管疾病爆发

夏秋交替,昼夜温差大,忽冷忽热,人体血管受到刺激收缩,最容易诱发一些血管硬化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也是心梗、脑梗都是发作的危险期。

二、出现腹泻、脾胃失调问题

初秋暑热未退,湿气当令,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正处于一年四季中的最为脆弱时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出现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如秋季腹泻。

三、秋燥严重,燥气伤肺

“出伏”时节,秋燥严重,燥气易伤肺。而肺与胃、肾密切相关,容易出现口鼻干燥、便秘、乏力等症状。

四、自古逢秋悲意浓

从夏入秋,阳光照射的时间会逐渐减少。会影响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生理节律等,造成情绪状态紊乱,容易诱发秋季抑郁症。

五、易感冒

入秋之后,许多人会出现嗓子干,咽喉肿痛,发高烧,同时伴有各种感冒的症状。这是因为秋燥会导致人体津液流失,经络流通载体不足,口鼻之处黏膜干燥,使得外邪进入,引发感冒。

出伏后如何养生?

记住这6点!

吃得“润一点”

多吃

出伏后,气候逐渐干燥,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复发或加重的时期。这时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洋葱、香蕉、苹果、梨、萝卜、冬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

少吃

韭菜、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辛辣的食物以及羊肉等性热之物最好少吃。西瓜、冰激凌等寒凉食物也要减少,以免损伤脾胃。

不乱补

天气逐渐凉爽,人的食欲也逐渐恢复,此时正是进补好时机。秋季进补要以滋阴润燥、养胃健脾的食物为主,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切忌暴饮暴食。不能凡补必肉,不能以药代食,不能按自己口味长期专服某一种补品等。

心情“好一点”

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秋季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可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初秋时节早晚温差大,不要太早晨练,避免受寒冷刺激,导致血压上升,从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同时,要注意热身运动哦~

喝得“多一点”

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普通人每天喝水2000毫升至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

此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有理气生津、平稳血压、舒肝解郁的功效。晚上喝点蜂蜜水,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防止因秋燥引起的便秘。

睡得“早一点”

出伏后易秋乏,为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较之夏季增加1小时左右的睡眠,或通过午睡增加睡眠。一般晚上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此时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穿得“暖一点”

及时增添衣服,早晚穿衣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部位血管丰富,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有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虽然常说“春捂秋冻”,但中老年人早晚最好加一件长袖薄衣。

出伏后,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以免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通风“勤一点”

出伏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会在媒介物上繁殖。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注意保持一定间隔,也可用电熨斗熨烫,减少衣物上的水分。

在保持室内通风的基础上,还可以养些绿萝、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静心、安神、戒躁。

这些知识快转发给家人、朋友~

(来源:安阳融媒)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