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三周年:千万家庭的教育觉醒报告
自 2022 年 1 月 1 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至今已走过三个年头。这部法律的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润泽了千万家庭,推动家庭教育从传统 “家事” 上升为新时代 “国事”,引发了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深刻反思与积极变革,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教育觉醒历程。
法律引领,唤醒家长责任意识
过去,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责任,自身参与度较低,甚至在孩子成长关键期缺位。《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这一界定如一声警钟,唤醒了家长们沉睡的责任意识。
许多家庭开始重新审视自身角色。职场忙碌的父母主动调整工作安排,增加亲子陪伴时间。有的家长放弃不必要的社交应酬,每晚固定留出一小时与孩子共读、交流一天见闻;还有的父母在孩子升学、青春期等重要节点,专门请假在家,陪伴孩子度过关键阶段。在湖南,一位原本常年出差的企业高管,在法律施行后,主动申请调岗,减少外出频率,只为不错过孩子成长的点滴,他感慨道:“以前总觉得赚钱给孩子好生活就是尽责,现在才明白,陪伴与引导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理念革新,从成绩至上到全面发展
长久以来,成绩至上的教育理念在家庭中根深蒂固,孩子成绩稍有波动,家长便焦虑万分,各类补习班成为孩子课余生活的 “标配”。但《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家庭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促使众多家长开始反思,逐渐摒弃单一的成绩导向。
如今,越来越多家长关注孩子综合素质培养。周末,科技馆、博物馆里多了许多亲子家庭的身影,孩子们在趣味探索中激发科学兴趣;公园、郊外,家长带着孩子骑行、登山,磨炼意志的同时增强体质;绘画班、音乐课堂,孩子尽情挥洒创意、释放艺术潜能。在山东,一个家庭原本只盯着孩子学习成绩,孩子压力巨大、性格内向。法律施行后,家长转变观念,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团,孩子在书法社团中找到乐趣,不仅书写水平提高,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学习状态反而更上一层楼。
方法改进,从简单粗暴到科学引导
曾经,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成绩下滑,部分家长往往采取打骂、斥责等简单粗暴方式解决问题,不仅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还伤害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促进法》倡导家长学习科学家庭教育方法,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其隐私权和个人信息。
在社区、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中,家长们积极学习,掌握科学沟通技巧、情绪管理方法。当孩子犯错,家长不再急于发火,而是冷静与孩子沟通,了解背后原因,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问题。在浙江,一位妈妈过去常因孩子作业问题大发雷霆,亲子关系紧张。学习科学方法后,她尝试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遇到难题耐心辅导,孩子学习主动性提高,家庭氛围也愈发融洽,她欣慰表示:“原来教育孩子有这么多学问,掌握方法,孩子轻松,家长也省心。”
协同育人,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并非孤立存在,需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三年,学校积极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分享教育经验、倾听家长诉求;社区也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各类家庭教育公益活动,如亲子手工坊、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等。
在上海某社区,联合学校、社会组织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解决亲子冲突、学习困难等问题。社会各界也纷纷参与,图书馆举办亲子阅读活动、企业开展职业体验日,拓宽孩子视野。家长们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为孩子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的这三年,是千万家庭教育觉醒的三年。家长责任意识觉醒,教育理念与方法革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格局逐步完善。但家庭教育的变革之路仍任重道远,未来,需持续加强法律宣传普及,提升家长教育素养,整合各方资源,为孩子健康成长筑牢坚实根基,让家庭教育在法治轨道上不断前行,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