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两周年素描:我像一头拉磨的驴
瑞青读书
2024-09-28 11:58:38
 #双星计划2周年# 

不知不觉,参加顶端新闻文学频道双星计划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感慨时光流逝,正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回望来路,紧张而充实,没有因经济下行、经营难做而虚度光阴。尤其是在与顶端新闻签约之后,自己就像被蒙上眼罩的一头拉磨的驴,一圈一圈又一圈,不知疲倦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白天正常工作,晚上看书到零点,早上五点就爬起来写稿,甚至有时为构思而整夜失眠;第一个早上写草稿,第二个早上修改稿,第三个早上改定,然后赶在九点上班前发稿。平均三天写上一篇,一个月下来能写10到12篇。这样既能完成平台规定的每月7篇文章的指标,也能完成相应的各种阅读指数。

我听到朋友圈里有人议论,老李三天一篇,真是高产啊,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说实话,如果是写一写生活类的随笔,一天随随便便就能搞出一两篇像样的东西,但写文史类的文章就很难。我不但要查阅大量的史料,还要甄别对比,然后融会贯通,重新结构,最后才是选取一个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一篇文章。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内容不但详实,而且还要有新意。既能引发普通大众读者的兴趣,还要经得起专家学者的挑剔。

比如,目前正在采写的《原义与今释——瑞青说论语》系列,虽然之前读过无数遍《论语》,但真要动笔写成一篇篇能借古喻今的文章,那就得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控,要知道其中的沟沟坎坎、轻重缓急。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老实埋头读书,作对比研究。

我的案头摆满了大大小小几十种古今不同学者的《论语》注本,上至东汉郑玄本(敦煌手抄残本)、三国何晏本、南朝皇侃本、南宋朱熹本、清朝刘宝楠本等古代版本,下至钱穆本、杨伯峻本、南怀瑾本、傅佩荣本、李零本、鲍鹏山本等现当代版本。内容不但要兼顾传统的《鲁论》《齐论》《古论》三派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内容,以及战国竹简、西汉竹简,敦煌抄本、吐鲁番残卷等考古成果,还要涉及《礼记》《诗经》《春秋》《左传》《史记》《孔子家语》等不同记载。

除选优采纳以上拥有专著的作者观点之外,还要综合马安国、班固、马融、苞咸、王弼、陈群、王肃、周生烈、乐肇、卫瓘、郭象、蔡谟、李充、孙绰、周瓌、范宁、赵伯循、程颐、邢昺、苏轼、杨时、尹焞、范祖禹、谢良佐、张敬夫等近五十多位学者的观点,因为他们在解读《论语》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视角。

既要考虑汉儒的本体诠释,也要吸纳玄学的高妙之处,以及借鉴理学、心学的合理生发。其中的跌宕起伏与酸辣苦甜,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得到深刻的体会。

另外,我的每篇稿子,在发前或发后都要转给数位专门研究文史类的大学教授和同道学者,他们都是我的导师,我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会高度重视。一经核准,就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修改和完善。

两年来,掐指一算,除了去年为了赶写一部电影剧本而暂停三个月之外,总共采写了240多篇文章,共计50多万字。值得欣慰的是,所有上传的文章,平台都百分之百地给予了双优的评价。这就像小学生交作业一样,得到老师“优良”的批语总是高兴的。

因时间宝贵,我从不参加由网络打分的比赛游戏,只安安静静地、按部就班地写作。虽然顶端新闻每月都支付几两碎银,但这根本不是我的目的,我之所以认真写作,过多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负责。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可能会得到什么。

有人说,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读懂了《论语》,方法很简单,就是看他读之前和读之后的言行举止如何,如果前后还是一个样,那么,纵然他能讲得天花乱坠,也是白读了。

突然想起《中庸》里的一句话:“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我相信只要坚持走下去,总会有所改变。唯此足矣,唯此足矣!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以及古代文学等文史方面的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读书笔记,以及《雾太阳》《猎城》等七部中长篇小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