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道教圣山太和山(嵩州历史文化之5)
周明海
2024-11-24 11:48:58
     清朝乾隆年间,嵩县知县康基渊编纂的《嵩县志》载:“尹轨,字公度,太原人。博学五经,尤明天文星气,河洛谶纬无不精微。后隐居太和山太和城北,左右深松列植,筠柏交荫,其隐处也。”太和山位于嵩县车村镇南部,主峰摘星楼海拔1575.6米,附近有太和谷(今车村镇静池沟)、太和川(今车村镇木札岭至孙店一线)和太和城(今嵩县车村镇,北魏太和年间建)。太和山山势巍峨、风光俊美。太和山南北朝以前属南阳郡辖,史称南阳太和山,北魏时属鲁阳郡辖,隋唐时属汝州梁县辖,宋代以后属嵩县辖。登太和山远眺,可览3市6县,石人山、木札岭、白云山、龙池墁风光尽收眼底。
   太和山得名于汉魏时期,是道教圣山。汉代严遵著《老子指归》云:“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虚冥”“当契太和”。称此山元气淋漓,涵盖着无穷生机,太和之气贯通天人,天地赖之以生,人性因之而成,故修真学道之人多到此山修炼。道教神仙人物尹公度、山世远等都在太和山修炼,晋代医学家、道教思想家葛洪(284~364),于公元312年前后到达太和山,《晋书·葛洪传》载:“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崇好道术,对太和山长生不老方术十分崇拜。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述《神仙服食经》中,道教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太和山 “丁叹子”方术;唐朝大诗人宋之问等对太和山多有诗词赞颂。
  在众多的成仙道家中,关于尹轨的记述较为翔实,清代嵩县县令康基渊主持编写的《嵩县志·列传·游寓》作了明确记载。尹轨(?~306),字公度,汉末山西太原人。少时博学,四书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 无所不精,尤其擅长天文星象和河洛图解方面的研究。晚年专心学道, 能预言天下兴亡,人间安危吉凶。尹轨在陆浑县太和山(今嵩县车村镇境内)修炼期间,起居林泉,服食黄精及五茄、地榆等物,常年腰间佩戴漆筒十数枚,内装丹药施舍乡民。尹轨有个弟子叫黄理,住在陆浑山中,山中有老虎经常伤人,尹轨让黄理把树锯成柱子,在家的东西南北四方各埋一根木柱,埋好后,在柱子上打上封印,老虎再来也是走到柱子以外的地方,后来此地老虎绝迹。尹轨在太和山隐居时,听到仙人孟卓子、董士周闲谈,“宁得一把五茄,不用金玉一车;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宝珠。”便询问五茄、地榆的妙用。二人说出,服了此物,可以成仙。尹又追问其具体用法,并告知食用道家秘方,服用“丁叹子”,即五茄、地榆加石用玉豉者可成仙。尹轨遂与弟子、家人等数十人专索此物,煮而食之,后皆得仙道。
  尹轨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长寿星,东晋葛洪在《神仙传》中说他“年数百岁,而颜色美少”。唐令狐德棻路过太和山,寻访得尹公度在太和山故事,将其载入《神仙传·尹轨》;南北朝医学家、道教思想家陶弘景(456~536) 在《真诰》中云 :“公度与同学者及弟子家中数十人,皆得仙道。晚共相将入南阳太和山中,多好石子,故也”,又考证山世远“山已得为太和真人,则应居在南阳太和山矣”;骊道元(470~527)在《水经注》中,考证太和山为“公度栖神之所也”。尹轨是楼观派的一代宗师,有“太和真人”的称号,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较高地位,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在太和山仙逝。
      太和山不愧为道家名山,在新时代的今天,仍在发挥着作用,投资110亿的抽水蓄能发电站正在建设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福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