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组诗:走进历史 ——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
彩云之南裕华村
2025-05-25 05:37:50

1|梦中遇汉


梦里我行走在未央宫侧,

铜灯如星,照亮甲骨未尽的余温。

一尊鼎上刻着远古雷声,

沉默而庄重,如父辈的眼神。


长袍曳地,文吏低语,

他们用"礼"丈量天与地的距离。

月光从金缕玉衣的缝隙穿过,

落在尚未封存的诗句里。


是谁的剑,横陈洛水之畔,

铸一身风骨,写成《九歌》?

我在屈原的叹息中缓缓站起,

将江上的兰舟,泊进自己胸口。



2|在大唐醒来


晨钟未响,我已站在长安街头,

云烟未散,酒楼灯影犹温。

市井喧嚣中,一句"贵人请留步",

牵出一场梨园旧梦。


驼铃敲碎西域的暮色,

胡姬笑酿葡萄美酒夜光杯。

李白衣袂翻飞,乘月一饮三千,

诗行从他袖口纷纷跌落,砸响盛世边关。


长安是梦,也是烈焰,

烧得笔锋含香,纸上生莲。

我用一滴墨,写遍太白的孤傲,

写不尽长风十万里的壮阔。



3|青铜里的风


一枚青铜剑出土,风从剑脊吹来,

吹走黄沙,吹出楚辞的浪漫。

它曾在烽火台上斩断入侵的夜,

也曾静卧君王膝前,如宠物轻安。


铜鼓响起,芦笙之音混入岁月,

甲骨在诉说,谁为祭?谁被铭?

我贴近一个"战"字的断痕,

听见先民用骨血写下的生死分明。


它不锈,却沉,

沉在博物馆的玻璃下,沉在我胸中。

有一种文明,未曾熄灭,

只是在风起时,才轻轻发声。



4|宋瓷之眼


一只汝窑的盏,天青得像刚醒的梦,

温润,不语,却仿佛什么都懂。

开片如轻雪初融,是北宋深冬的裂痕,

每一道纹路,都是一场克制后的沉静。


茶在盏中打转,慢慢沉静,

像是司马光不砸缸,只砸一段旧史。

苏轼临池学书,墨迹未干时,

他将心事倒进盏中,一饮而尽。


宋人不言盛世,只问清欢,

在梅花落肩时,独对一炉微寒。

风雅不是说出来的,是写在瓷器的呼吸中,

是千山我独行的静,是君子不器的灵魂。



5|明月照秦关


一脚踏进函谷关,

我看见月光在城墙上写诗。

冷冷的,白白的,像是兵书的封面,

打开就是列阵图、金戈与风烟。


长城不是城,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一砖一瓦都嵌着"守"字的重量。

李牧的马蹄声、蒙恬的剑光,

曾在这条线上,与风霜对望。


但月光温柔,洗尽了硝烟,

它照见烽台上的白发老兵,

他不再看北方,只望家中炊烟,

那是比胜利更贵的东西——安眠。



6|纸上长城


未必高墙,也未必山河,

我在一页竹简上,

看见万里长城缓缓铺展,

不在边塞,而在字与字之间。


一笔勾勒出一个"疆"字,

墨痕里藏着冷月与胡马。

千年的守望,不全靠砖石,

还有史官笔下的风霜与烟沙。


不是每一场战争都要刀光剑影,

文人的手,也能抵住国土的缝隙。

一部《左传》,一次春秋笔法,

胜过十座关隘的森严。


长城不只在地理的北方,

它在每一次提笔为国书写时生长。

它是一行不倒的句子,

在书简上,在心上。



7|甲骨里的雨


雷声隐在龟甲之中,

雨水从甲骨的缝隙渗出。

这是殷商的天问,

也是祖先以刀刻出的沉默之书。


"雨"字初生,形如垂丝,

是他们仰望天空时的敬畏。

不识字的人,

也懂这片刻的祷语,因它来自天。


甲骨是夜,是占卜,是伤,

也是最早的汉字家谱,

每一个字都是骨头的疼,

又是文明的灯。


我用手指轻触它们的凹陷,

仿佛触到远古的雨,

那雨落在商王的庭前,

也落在后世学者的心田。



8|书简有声


风翻竹简,如低语的山谷,

千年前的思想,在缝隙里回响。

没有纸,没有灯,

但一句"天行健",足以照亮千年暗。


简牍在行李中颤颤悠悠,

它们比刀还重,因为它们携带法、礼与诗。

当"仁"字在竹片上缓缓展开,

整个儒家的春秋,开始绿意滋生。


你说它们是旧物,

可当我念出"君子慎独"的时候,

书简就有了回声,

在我胸口,与灵魂对坐。



9|梦回周礼


夜深,梦里走入周庙之中,

礼器错落,铜钟未响。

一个"礼"字浮在空中,

像祖先不言的意志,沉静而庄严。


周礼不是规矩,是秩序的音律,

让天高而地厚,

让一碗饭有序,一杯酒不乱。

让人知轻重,物得其所安。


那时没有铁马金戈,

只有卦象与玉璧,告诉我们

——什么是中庸,什么是分寸,

什么是不动声色的力量。


我从礼器的倒影里醒来,

惊觉现实的锋芒早已乱了节拍。

可仍有人悄悄,在内心,

布下一方不动的周制春台。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