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学头条 | 韩书堂:文学与审美有国家意识形态性
文学头条
2024-09-19 10:39:14

所有人类的文艺产品,至少是中华文化的诗性产品,都是意识形态艺术化的产物。

乐,是对礼的补充和强化。乐的优美旋律与诗情画意的意境,是对礼制秩序压抑性的疏解,是对不平的淡化、清理,是心理的重塑,是重要的意识形态力量。

意识形态包含国家、民族、集体等宏大话语形式和体系特征,也包含个体心里意识的结构与建构。

后者最终是为前者服务的,人类存在的必然形式是宏观体系及其诸多关系的平衡和调节、调整。

所以,审美也是意识形态。中华文明正是立足于个体的心性修养,完成于群体的宏观体系。

诗与寺的关系表明,艺术和审美,原本就是官方认定的意识形态(寺,最早是官方办公的场所)。乐府者,何也?文化部也。

《诗经》本来是诗,但却被当成经典,以教化人生,人文化成社会与国家。所谓“诗三百,思无邪”,无邪者,何耶?三纲八目也。

为何有诗文革命?是为国家与民族革命的先声或抓手。比如古文革命,梁启超诗文革命等。

不必对宗教进行压抑。宗教对国家统治的力量是正向的。宗教的心理塑造,心性之和与自性之追求,均指向对体系与体制的维护,比如,虚无,清净,寂灭,无念,回归先天原始道境,都是泯除反抗与不平,实现心理深处的无欲无求,认可自然而然,接受现实,服从现实体制。成为宏观体制、体系的心理基地,是维护性的、保障性的力量。


#新星计划4期#


作者简介:韩书堂,文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学者。复旦大学文学学士,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后。出版《中国传统文化33个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范式》等著作多部。

编辑:管明锐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